新浪博客

日本著名医生作家日野原重明《生活的艺术》一书连载(二)

2020-02-13 11:43阅读:
日本著名医生作家日野原重明《生活的艺术》一书连载(二)
(接上篇)
健康
不是安心于数值
而是自己
感觉‘健康’
基准值、平均值大约即可
维持健康,是每个人的天职。活用健康诊断也可以,这可以客观地掌握身体状况,能够早期发现没有自觉症状的疾病。对于检查数据,无须一喜一忧,差不多就行。
人们很容易计较基准值和平均值,基准毕竟是指标而不是你的最适值。
而且,基准还可以变。
曾经是高于100mg/dl被怀疑为糖尿病的血糖值,20年前变到110mg/dl,最近上升到126 mg/dl。也就是说,以前有许多与糖尿病无缘的人也都认真地去注意糖尿病的危险性了。
高龄者的定义也是这样。40年前,55岁的人被称为‘老人’,可是看病的大夫达到近55岁的时候提出‘干脆到60岁叫老人合适’,进而医生迎接60岁的时候又说‘从65岁开始吧’。我认为,现在的高龄者界线为70岁,20年后将是75岁。
基准不是绝对的。不要自己承认自己为“65岁都过了,已经是老年人了。”“胆固醇要控制在这个程度”,“这个应该是这个样子”等等,不要愚蠢地被那些所谓的健康基准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不为数值耍弄也是生存方式的一个秘诀。
医学越进步,病人越增多的矛盾
谁都愿意不患疾病地维持年轻时候的体力,但是这会日复一日地变成空洞的希望。不管你怎样注意维持健康,体魄终会老化,也会容易患病。这就是我们体质易腐者的定数。
如果将身心无缺陷者称作健康的话,能够认定健康者只有那些刚刚出生的婴
儿。
暂且不提健康,让我们生龙活虎般地生活总该可以吧。否则,我们从刚刚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前途便是漆黑一团。今后医学更加发展进步,检查仪器的精度更加提高,极其微小的缺陷和异常都会检查出来。这样,婴儿的健康也会出现问题。说起来很悲哀,医学越发达病人就越增多。
但是,被检查仪器判定为‘病人’,我们也照样会生活的有滋有味。健康和内在的健康感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包括医生在内,我们要区别开来。
如果认真检查我90多岁人的心脏,动脉硬化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每天早晨都爽快地起床,我有爽朗的健康感。这就足够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天热了,就要顺应天热。睡眠时间不足,也要振作起来,以毅力克服。精神上受到压力,就要想法把它卸掉。因年老而行动不便,就要注意行动。
你所置身的环境随时都会改变,能够将自己巧妙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就是一个健康的明证。健康指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每个人任其应对,应用自如的东西。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一样,健康也和你一样改变状态。不要忘记熟谙环境变化的舵手不是医生,而是应该由最熟悉你的你自己去掌舵。
让小仓遊龟先生重新握起画笔的‘气力’
气力是气之所致,而不是热量。
我的早饭是咖啡和果汁,中饭也是一杯牛奶和一点曲奇,简直就是用水分维护生存。
不吃东西就没有气力,这是一种感觉。只要你振作起来就会有气力的。在适当的时候吃了就行了,不要给自己的身体过多地用勺子量用尺子定为‘应该如何如何’。
头痛的是,作为一名医生也是三番五次没完没了地强调身体这一器皿的状态,很难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尤其是年轻医生,一定要用教科书上的那一套来严格要求患者。如果对老年人提出‘不要这样’、‘减掉那样’的严格的生活限制,老年人很快就会失掉气力而萎靡,生活的质量会完全降低的。
去年105岁去世的日本画画家小仓遊龟先生,我曾经作为主治医生每月巡诊一次。小仓先生血糖值非常高,大夫三番五次地说‘要降血糖’,于是他完全失去气力,画都不能画了。正在这个时候,我接替巡诊了。
首先,我对先生讲:
“不要那样严格限制,时不时地吃一点甜东西也可以。”
每次巡诊,他都给我吃点心。肯定,他自己也想吃。我吃一块,先生也吃一块。这样,他就满足了。
血糖值依然高,但是他把一度甩掉的画笔又拣起来了。这就是带着健康感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也不再强调血糖值了。
大家都知道“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这句话。查它的原典,是罗马诗人尤维那里斯(50年左右~130)的祈祷辞“让我们健康的身体泊寓于健康的精神吧。”有了健全的身体,不一定就有了健全的精神。健全的精神还是难得的。比起身体,还是健康的精神更为重要,或者说是灵魂,这才是本来的意义。
尽管由于老化而身体衰弱,或者不幸地患上难以治愈的疾病,我们仍然可以‘有缺陷而健康地’生活下去。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