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

2011-04-10 09:20阅读:
注:由于此文较长,超过了新浪博客单篇博文的字数上限,所以分三篇发表。

高中毕业感言
——致附中恩师

开篇不得不说的话

高中毕业了,就这样毕业了。高考考英语时状态不佳,英语作文跑题了,于是我以几分之差与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失之交臂,而被第二志愿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远走广州——高中毕业了,就这样毕业了……回想三年前考上人大附中时写的《THAT WAS ALL A DREAM!!!——初中毕业感言,我的感情流水帐》,真是百感交集。那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现在……请不要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为了淡定而淡定的诗句其实正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挣扎,正所谓“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相比于苏轼的这句诗,我更喜欢他的另一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过程一波三折,虽然结果并不理想,虽然辉煌都已成为过去,但在人大附中,我依然走过了无悔的三年。许多毕业生都说人大附中最令他们难忘的是附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我却觉得,附中最具魅力之处正是附中的老师。三年来,许多位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的未来。于是,我写下这篇《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谨以此文献给辛勤耕耘、播撒爱心的人大附中恩师!

永远的岩哥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已经在无数篇文章中写到了
李岩老师。可以说,我几乎把我所知道的岩哥写尽了,以至于此时此刻我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在我上高中以前,九年的时间,从未遇到过一位好数学老师。“十年磨一剑”,我终于在入学的第十个年头,在人大附中遇到了一位改变我数学学习命运的老师——李岩。
2007年,李岩老师刚刚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所以人大附中没有给他安排实验班的教学任务,而是让岩哥带两个普通班,兼一个班的班主任。于是,这便成了我们这两个普通班学生的极大的幸运!!!起初,当听说岩哥是一位新老师后,我也有过一丝担忧。在上第一节课时,岩哥大概有点紧张。那节课岩哥穿一身黑衣服,表情很严肃,也没有任何自我介绍(连姓名都没介绍),走上讲台后只说了一句话:“希望有缘我们能够相处三年。”然后就开始讲课了。这节课我对岩哥的印象并不怎么好,觉得他太严肃了,不够“亲民”。但很快,岩哥的人格魅力就彻底征服了我们!!!我总是试图回忆岩哥是从哪节课开始征服我们的,但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被岩哥的数学课吸引了,尽管当时的我并不喜欢数学。经过岩哥的讲解,没有什么题可以称得上是难题,因为他的讲解太清晰、太到位了,思想方法的点拨太经典了!我总说,是岩哥带领我们爱上数学,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其实,对岩哥最初的印象来源于军训的那几天。当时经常看到一位男老师,很年轻,但明显很成熟。一天晚上,又听到这位男老师声音不高但很有力、很严肃的讲话。岩哥班里的一个学生白天集会时被主席台上的首长当众批评了,于是那天晚上岩哥召集大家开临时班会。和岩哥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军训的时候。这个细节我想岩哥也一定不记得了。那天上午正好轮到我留在宿舍搞卫生,一会儿,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进来向我借笤帚,这便是我和岩哥的第一次对话。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老师竟然会是改变我数学学习命运的李岩老师!而李老师可能也不知道他所面对的那个同学就是自己的学生!
在我看来,李岩老师创造了中国中学数学教学界的一个传奇:博士毕业后,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岩哥就教上了人大附中的理科第一实验班,也就是传说中的“京城第一班(其实也是‘中华第一班’)”。那时,第一实验班原班主任汤步斌老师临时抽调到高三,于是李岩老师在教两个普通班的同时又兼起了第一实验班的数学课。其实在高二刚开学时,岩哥就教过一段第一实验班和第三实验班。那时正讲算法,这是课改后教材新添加的内容,跟计算机编程联系比较大。于是,特级教师汤步斌老师退居二线,由岩哥来为第一和第三实验班上课。2010年高考结束后,岩哥出色地完成了三年一轮的教学任务。当年李秋生老师都是从初中普通班教起,几经挫折,在两年后教上了人大附中初中第一实验班。对于普通的老师,更是干一辈子也沾不到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的边。然而,岩哥刚一毕业就能够在人大附中高中部不间断地带完一轮,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更不用说他在中途执教第一实验班了。三年后的今天,李岩老师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人大附中2010级高中理科第一实验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这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在我心里,李岩老师早已是功成名就了,但我猜岩哥更希望看到的一定是三年之后他亲手教出北京市理科状元。衷心祝愿岩哥成功!但是,状元毕竟只有一个。虽说人大附中“岁岁传捷报,年年出状元”,七年出了一个文科状元、五个理科状元,但教出状元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无论三年之后李岩老师的班里是否出现理科状元,我都永远认为,李岩老师是中国数学老师的头脑,是中国数学老师的良知!!!在我心目中,岩哥是完美的!!!
惟独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李岩老师只教了我一年。我高二学文换了班,于是很“幸运”地遇到了下面将要提到的数学老师ZLJ。从此,我只好偷偷去找岩哥,听他一两句点拨就如同基督教徒在听圣经!!!记得那次问岩哥导数的一些概念,他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于是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因此那张草稿纸也就成为了我的数学笔记中的经典内容。有时候真想再重新走进岩哥的课堂,哪怕把高中的数学再从头学一遍,但我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永远都不可能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尽管岩哥只教了我一年,但由于新课改后课程设置的原因,高中数学中60%70%的知识都是岩哥亲自传授的。他高一上过的每节数学课的每一个细节我都清晰地记得,而且永远都不会忘记!!!
虽然三年把岩哥写尽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这么多可说的,而且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把三年来所有提到李岩老师的文章全部搜集到一起,做成链接,如下:
1.《“在池子里扑腾,在火海中挣扎”——我走上了人大附中的不归路》
2.《历练后的飞翔——高一学习生活总结》
3.《放下你的“身段”》
4.《文科生活随想录》
5.《我的岩哥与森哥》
6.《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7.《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8.《我最崇拜的数学家》
另附李岩老师个人简介(这是我根据岩哥以前选修课的个人简介续写而成的,这样就完整了,呵呵!):李岩,男。南开大学数学所组合数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组合数学与应用图论,天津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教授的弟子的弟子。曾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及教师技能奖学金,被评为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攻博保送南开大学后,用4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所有学业,提前毕业,并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多次参加组合图论国际会议及其研讨班,已经在被SCI索引的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5篇学术论文,其中《The Butterfly Decomposition of Plane Trees》一文被《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杂志评为对图论中树的研究有突破性贡献的文章。现任人大附中2010级理科第一实验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在最短时间内创造了中国中学数学教学界的传奇。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猜猜哪个是岩哥哪个是我)

可敬可爱的海玲姐姐

说来很惭愧,一直没有为王海玲老师“作传”。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结束后,我们突然得到消息,王老师当副校长了,不教我们了……当时,我只觉得脑中一片空白,完全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当一切都已成定局之后,我只觉得天塌了下来!!!过了几天,海玲姐姐抽出时间来和大家告别。她说不能不辞而别,并嘱咐大家有问题就去办公室问她,只要看见她在办公室就抓住她问问题,她还是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因为不教我们了就远远地躲开她。细心的海玲姐姐还提醒大家照毕业照时千万不要把她忘了。听着海玲姐姐的“告别演说”,眼泪在我们眼中不停地打转,直到她默默地离开……这时我才觉得应该为海玲姐姐写点什么,但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给我任何喘息的机会。
我总爱感慨——做海玲姐姐的学生是幸福的。作为人大附中德高望重的地理教研组长、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王海玲老师平时的教研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海玲姐姐还是把大量时间花在我们身上。
高二时我的同桌地理成绩不理想,海玲姐姐时常在课后找时间为她讲解,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还不断地鼓励她。我的同桌很感动,不光加倍努力学习地理,而且还主动要求当地理课代表,并在私下里感激地叫王海玲老师“海玲姐姐”,于是“海玲姐姐”这个亲切的称呼从此传开。
刚开始学区域地理时,由于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我学得很纠结,甚至有了心理负担,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我最担心的就是另海玲姐姐失望,但海玲姐姐不但没有失望,还抽时间找我谈话,了解我的学习状况,在学习方法上对我进行指导,使我逐渐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现在到广州上大学,每当看到一些熟悉的地理现象,我便想起了海玲姐姐的辛勤付出。
高三的一个晚自习,正赶上海玲姐姐值班,于是她放下副校长的工作,来到教室中为大家答疑,一直到晚自习结束。那时候正在复习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这是整个高中地理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于是,海玲姐姐不厌其烦地将重点、难点为大家反复讲解,直到每个同学都听明白为止。
海玲姐姐的课朴实无华,海玲姐姐的板书清晰明了,海玲姐姐的复习资料系统详尽,海玲姐姐在地理教学上可以说是去花成果,炉火纯青。她时常根据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讲课内容,还在必要时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为大家巩固知识,还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讲。最难忘的还是王老师的板书。王老师讲课从不完全依赖PPT,每节课上,海玲姐姐都有清晰、详尽的板书,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告诉大家她正在讲什么,又方便同学们课后复习,同时跟着老师记笔记还有防止走神的功能。
为了让大家开心,年过五十的海玲姐姐在课堂上一点都不“out”。还记得她指着幻灯片认真地数着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的尸体;还记得出现在她PPT上的那个躺在干裂的土地上的奥特曼;还记得她为了提醒大家做选择题要细心而反复说着“虽然在你们看来老师已经德高望重,但老师做选择题时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记得她说完“把那个红色的蓝点给勾上”之后无奈地笑着说“老师晕了,老师晕了……”还记得高考之后有一次回学校见到她,她非要请我在食堂一起吃顿便饭,还说“学生回学校看老师从来都是老师请客……”当然,我更记得她当副校长后眼中布满的血丝和疲惫的神情……
海玲姐姐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虽然她只教了我一年,但海玲姐姐身上承载了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欢乐。上大学后,每当我看到一些她曾讲过的地理现象、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都爱给她发邮件,详细讲给她听。而海玲姐姐也说会把我讲给她听的东西在地理课上讲给附中的学弟学妹们听。王海玲老师就是这样,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时刻装着课堂。前几天回附中看望各位老师,与海玲姐姐小坐。她还是那么忙,还是显得那么疲惫。与我聊天的同时还一刻不停地处理着各种邮件。我送给海玲姐姐一个青花瓷的瓶子,海玲姐姐非要回赠我一个礼物,说让我留个纪念,还教我常给她发邮件,常联系,她有时间就回复我,没时间也知道我在干什么。
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我一直有些忐忑,总有种预感,担心刚接我们班的历史李晓风老师临时有变,不教我们班了。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预感在王海玲老师身上应验了。直到高三开学时,王老师自己也才刚刚得知学校任命她为副校长,不能再带我们班了。虽然海玲姐姐没能带领我们走完高三,但是,王海玲老师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将会始终伴随我走在充满变数的人生之路上。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海玲姐姐笑得真灿烂)

永恒的晓风

能够成为李晓风老师的学生,应该说是一种运气,更是一种福气,因为晓风老师已经多年不曾教过除文科第一实验班以外的班了。高二时李老师曾给我们班代过几节课,当时我就问他高三有没有可能教我们班,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太可能”。但是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放假前,学校居然宣布高三由大名鼎鼎的李晓风老师教我们班历史!!!要说起原因,那应该说是各种机缘成就了我们的幸运。2010年是北京新课改的第一年,教高三的历史老师必须是从高一开始带上来的。由于延庆永宁中学文科班的加入,导致按照原定教学计划高三历史老师人数不够,所以晓风老师就舍弃了高二文科第一实验班,接了我们班的历史课。
要说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毫无疑问节节课都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很精彩,每一秒钟都不容错过。记得那次讲启蒙运动,李老师首先给出启蒙运动的英文“Enlightenment”,然后再从英文构词法上去分析这个词的意思,帮助大家从本质上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历史课上能有这样的讲解,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不让人叫绝,不由得不让人对晓风老师的学识和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概括起来,李老师的历史课给我这样的感受: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古今中外,自由挥洒;边讲解边分析,边分析边启发;旁征博引,融会中西;妙语连珠,回味无穷!
还记得当高三最后一节历史课的下课铃想起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烈的掌声献给李老师,一向淡泊名利的李老师微笑着连声说“谢谢,谢谢!”。也许,这是一个老师最最幸福的时刻。对于晓风老师来说,一届高三又结束了,九月份再重新开始;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永远定格在了那里,成为了真正的历史……
回附中也没敢直接去看李老师,只在远处望了望他高大的背影。晓风老师依旧在历史的世界中缄默地前行,任大千世界纸醉金迷,多少年都不曾改变……
另附以前写晓风老师的文章:《永恒的晓风》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我和李晓风老师)

附中的老师呵,我还想说…

一、把音乐课上到极致

高一的音乐鉴赏课是我听过的最精彩的音乐课,高一的冯树远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音乐老师。我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将音乐课上到极致!
冯老师上课从不像我以前遇到的那些音乐老师一样强求同学们唱歌,反而是他会在必要时亲自为同学们演唱,让同学们欣赏。在课堂上,冯老师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安静。于是我们明白——音乐,需要静静地聆听。整整一年的时间,冯老师从东方讲到西方,从远古讲到后现代,带着我们欣赏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那时,我们几个极度痴迷于冯老师的音乐课的同学每次上课都有固定的座位,并且从未出现过“鸠占鹊巢”的情况,这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这样,冯老师带着我们穿梭在音乐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让我们真正喜欢上了音乐课,喜欢上了音乐。
高一很快过去了,冯老师的音乐鉴赏课也结束了。后来也很少见到冯老师,只是在一次升旗仪式中得知冯老师是人大附中艺术中心的主任——我对冯老师的了解仅此而已。高二后学校开设了美术鉴赏课,但课上除了想睡觉就是想干别的事情……你说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又同样是鉴赏课,咋这差别就这么大呢……

二、激情澎湃小老头

我高一的研学老师是周庆林。当时周老师在我们年级只教两个班——理科第二实验班和我们班,其他班基本上是由各班的班主任兼任研学老师。每到周老师的研学课,班里总是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一看到这气势,我就猜想周老师一定不凡。后来才知道,原来周老师是人大附中德高望重的研学专家,任研究性学习全国课题组副组长。
研学课主要就是指导我们在中学阶段模仿大学生做课题,分组进行调研,并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由于周老师是专任研学老师,又是研学专家,所以对大家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花很多时间弄研学,最后分数还是平平淡淡。而其他班就不同了。自己的班主任教研学,经常在研学课上讲主科的东西,研学成果能凑合就凑合过去了,而且大家最后的研学分数还很高。遇到周老师教研学,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很多同学都反感周老师,因为周老师要求太多了,就一门小小的研学课,他却总是“小题大做”。但是,我心里一直都很喜欢周老师。已经六十多岁的周庆林老师,不去享受退休后的清闲,却依然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搞研学(周老师原是人大附中的物理高级教师),而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讲起课来更是活力四射,毫不含糊。周老师还曾做客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周老师依然是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于是,我把周老师称作激情澎湃小老头。
现在上大学了。当我写起论文轻车熟路时,再次想起了周庆林老师。如果没有周老师当年的辛苦指导,我恐怕也会像许多初写论文的大学同学一样不知所措了。

三、“番薯”其实并不憨

我高一的地理老师是北大地理系毕业的王育宏老师。他因和蔼可亲的外表而得名“番薯”。有人说“番薯”看起来憨憨的,而在我看来,“番薯”其实并不憨!王育宏老师憨厚可爱的外表下其实是一种博爱,一种睿智。
记得高一结束时,他问我学文还是学理,我说学文,于是他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那咱们时间还长着呢!”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因为还不知道高二是谁教我地理。上高二后,我很幸运地遇到了王海玲老师。由于两个地理老师在一个小办公室(小到一个办公室内只有三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政治教研组长段启兰老师,平时很少来。),所以海玲姐姐不在时,我也经常去找王育宏老师问问题。上高三后,由于海玲姐姐扶摇直上,我又遇到了地理闫桂红老师。但在楼道里偶尔遇到王育宏老师,他还是会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详细了解我的学习状况,向我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一直到现在,我也会给王育宏老师发邮件,向他讲述我的大学生活。
仔细想想,从高一到高三,我的地理学习始终没有离开王育宏老师。毕业后我才明白王育宏老师高一那句话的真正意义——无论他是否亲自教我,曾经是他的学生,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我和王育宏老师)

四、生命中一颗奇异的开心果

上高二后,有生物课了。而我的生物老师黄森(又名“大森森”、“森哥”、“森帅”),则成了我“杯具”般的高二中一颗奇异的开心果。当时,在十四个班中,大森森只教三个班——理科第二实验班、理科普通班6班和我们班,于是我们班成了三个文科班中的惟一一个幸运儿。让这么好的生物老师教文科班,这么霸气的事恐怕只有人大附中能做出来……
其实在上高二之前,我们已对森哥有所耳闻,只是还不太熟悉。第一节生物课森哥也没做自我介绍,直到下课后,他才把自己的大名写在黑板上,然后平静地走出了教室,什么都没说,一刻也没停,只留下满满一教室学生傻傻地惊呼……这么霸气的开场恐怕也只有森哥敢为……
我总说大森森在课上讲的笑话非常“高雅”——这才是其他以幽默著称的老师所不能及的。我以为其“高雅”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森哥讲的许多笑话绝不只是为了搞笑,而是为所讲知识服务。森哥总是把一些概念、现象融在自己的笑话中,使大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这也正是森哥每节课都花那么长时间讲笑话(据说教高三也如此)但却每次都能把课讲完的原因。第二、森哥的笑话往往能够推陈出新,每届学生都能听到一些不同的笑话。第三、森哥所讲的笑话很上档次,质量很高,一点都不俗。
总也忘不了森哥那个被我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最最“高雅”的笑话:森哥说他有一个大学同学,数理化公式记得很牢,于是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后来家教越做越牛,牛到开始挑学生,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不教。他的选拔标准是,学生的智商比白痴要高,比他自己要低。结果,森哥等人都以迟疑的目光看着他,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空集!!!这个笑话乍一听不知所云,再一琢磨才觉其精妙之所在——这分明是在考你数学中空集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不知为什么,森哥一般只教高二,极少带高三(我们这届是个例外),但这恰恰使得他的幽默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即使没被黄森老师教过的学生也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幽默,因为只要有森哥在的生物组,就一定少不了欢乐的元素。但是,又有谁会想到如此幽默的森哥其实性格内向,平时在办公室中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干自己的事情,很少和其他老师聊天。我曾说,也许正是因此,他才能够把一腔鲜活留给课堂。
人大附中1991届毕业生、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曾说:“作为文科生,没听过李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是一种遗憾。”后来不知又被谁补了一句:“作为理科生,没听过黄森老师的生物课是一种遗憾。”而我,作为文科生,既听过李晓风老师的历史课,又听过黄森老师的生物课,这恐怕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另附旧作:《我的岩哥与森哥》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
(这就是那张著名的被人说成是森哥在做牙膏广告的照片)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传说中的大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森)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朴素的着装,熟悉的背影)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其一)(平时着装朴素的森帅为了和大家照相,特意穿得很艳,胸前还别着一支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五、人大附中史上最差的数学老师

在我可以感知到的范围内,人大附中史上最差的数学老师,毫无疑问是ZLJ。可能是由于我高一遇到了人大附中最好的数学老师,所以老天爷又另人大附中最差的数学老师教我一年,以求平衡——我也只好这么想了。
究竟这个ZLJ老师差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差到了他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至少是不适合在人大附中做老师。就连转学的韩国同学都说,比起人大附中,新学校只有一点好,那就是数学老师比ZLJ强……
具体来说,ZLJ老师的差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讲解不清晰。很多问题,他看似讲得很卖力,但就是讲不到点上。坐在下面听课,我都能感觉到他把哪句话说出来、把哪个地方讲清楚大家就听懂了,但ZLJ老师就是讲不出来。于是,他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再简单的题由他来讲都变得很难,不明其中缘由的学生还总觉得是自己理解能力差。结果学生学得很努力,但能力还是没什么提高。
第二、板书凌乱。记课堂笔记对高中数学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然而ZLJ老师的板书逻辑性很差,从来不分层次。他往往是写一个标题,从头讲到尾,讲到一个问题就引出一个箭头,然而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本体现不出来。而且,你在黑板上可以随意引出箭头写字,但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就不同了,小小的笔记本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于是,这就给学生记课堂笔记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那一年的笔记都是按照书上的逻辑自己总结的,他课上讲的东西只是作为补充。也正因此,仅仅总结数学笔记这个工作就花去了我很多时间,最后不得不抢占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可见,一个差老师对学生的危害绝不仅仅体现在本科目的学习上。另外,ZLJ老师讲习题时的板书更是不堪入目。他的字写得很大,写不下时经常是字压字,图压图,凌乱不堪。最夸张的是,他为了省事,讲解析几何时时常把坐标轴上xy的位置互换,让大家歪着脑袋看图……和李岩老师课上在粉笔灰中一边飞速擦黑板一边说“这个比做俯卧撑更锻炼身体”一对比,我只有两个字可说——无语……
第三、大家成绩上不去,ZLJ老师不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是时常为自己的各种疏忽作辩解。最让人无语的一次是,ZLJ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道题,让我们回去思考。第二天上课,他问有没有人做出来,结果一个都没有。于是他说出了“惊世骇俗”的一句话:“那我试着写写吧,我也这么长时间没做这道题了,不一定能做出来。”当时,他这句话都把我听愣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话会出自一个人大附中的老师之口!!!于是,他开始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底下的同学陆陆续续地开始干自己的事情。半个多小时过去了,ZLJ老师实在不好意思再写下去了,于是象征性地讲了几分钟“正课”。第二天上课,他很坦然地宣布,那道题他没做出来是因为他少给了一个条件……也许他正在暗自庆幸没做出来的原因不是他水平低……后来,我向学校反映了情况,ZLJ老师不但不思悔改,还在课上花大量时间为自己辩解,扯他的“人生哲学”,怪我们“在一夜之间让整个学校都知道这件事了”,教育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都快听吐了,请问您老人家自己严于律己了吗?你不严于律己,我们如何宽以待人?
第四、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不帮学生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反而是无止境地滥用鼓励,好像先吹自己两句再夸学生两句学生成绩就能上去。许多次考试之后,只要考40分以上的同学他都要当众表扬。家长会上,他从不说实质性的东西,只是说一些给大家鼓劲的话草草敷衍过去。也许他是在逃避,面对四十多位家长,他根本就没有勇气分析实际问题。说实话,我真为他感到丢人……
第五、归根结底一句话,还是水平低。选修课上,遇到难题就交给状元李泰伯,搞得李泰伯都感到疑惑——他是真不会呢还是假不会呢……在讲概率时,完全照本宣科,避开排列组合不讲,还吓唬大家,说学习排列组合需要很聪明,恐怕大家学不懂……后来大多数同学有学习排列组合的要求,迫于压力,他不得不答应抽时间讲排列组合,但一直到高二结束他都没讲。后来在办公室,正赶上一个上届的学生问他一道排列组合的题,他居然说:“你还是自己想吧,这个你比我更擅长。”我这才知道,排列组合他自己也会不了多少。
通过我和我妈的一再努力,学校终于在高三为我们班换数学老师了。ZLJ老师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还在做着悲惨壮烈的最后一搏,吓唬我们说新老师很年轻等等,试图在最后时刻动摇军心。最终,事实说明了一切,我们高三的数学侯立伟老师很快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喜爱。
虽然ZLJ老师不教我数学了,但学校还是给他安排了高三文科数学B层(我们文科2班和3班的数学课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任务。教完这届高三,ZLJ居然回高一了!众所周知,北京新课改后高一数学的容量明显增加,占到了整个高中数学的60%70%。让ZLJ带高一,那不是存心糟蹋学生吗?!高一基础打不好,以后还怎么学数学?!真不知道学校在想什么!这几年来总有人反应ZLJ水平低,但学校还是让他教高中,真让人无语!
经过高二一年的数学学习,我终于悟出了一条深刻的哲理——水平高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水平低的老师各有各的水平低……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