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先秦饮食美学体系演进与天地的关联(之三)

2019-04-16 08:22阅读:
三,饮食体系的天地关联与美学特点
------酱作为中国饮食体系以如是的静态结构呈现,是容易把握的,但其得以形成如是静态结构的后面之内容,却容易被西方学人和中国现代学人所忽略,而这正是静态结构会得以如此组织的基础。这一基础的核心是饮食体系与天地运行的动态关联。其内容首先是《左传昭公元》讲的“天有六气,降生五味”。饮食的本质之味,酸苦甘辛咸,来自于天地的运行之气,而由气生味之后,味自身的运转是《礼记·礼运》讲的:“五味、六合、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这段话讲的是,五味在天旋地转的时间中运行,产生了味在每季之间的变化,进而产生十二月中不同的具体饮食。冬尽岁终又回到春之正月,开始新一年,但具体的饮食又回到春之正月的性质,循环而恒定。这一段话又包含了由历史演进而造成的读解困难。在远古之初,是十月历,一年五季,每季两月,五味与五季相合,五季之味,酸、苦、甘、辛、咸,各有所偏,如《周礼·食医》讲的“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需要从天地之和与五味之和的原则进行调节,具体进行,如《礼记·内则》说的“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以滑之,以膏之。”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用各类植物动物材料对各季之味进行调节,二是各种动植物材料中主要形成三种调节方式:甘之、滑之、膏之。孔颖达正义对之的解释是,甘
使原有所偏的食味得到调适,滑使已和之食“柔滑”鲜嫩,膏使已和之食产生“香美” [1] 。想在最初的十月五季历中的第三季(在十二月四季历中被称为“季夏”)的食物之“甘”与作为调料的“枣、栗、饴、蜜”之甘应是有区别的。由此推之,六和应为甘、滑、膏总在一起作为一种调和之方,与五味构成六和。,郑玄注《周礼·疾医》曰:“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属也。”应是甘、滑、膏在调味体系上的展开。在十月五季的漫长岁月中,五味加甘、滑、膏进行的组合应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也许因古历的主潮转为十二月四季以后,造成对原初话语的解释困难,其丰富内容就逐渐且终于遗失了。四季十二月历因为少了一季,味与季的配置,成了春酸,夏苦,秋辛,冬咸。甘的调味性质得到了提升,于是汉人用五行理解重新解释,《淮南子墬形训》说:“味有五变,甘其主也。”贾公彦疏曰:“于五味甘为上,故甘总调四时。”这样,对“六和”的解释,就成了郑玄注《礼运》的四季和味“皆有滑甘”(《内则》文中本有“调以滑甘”,“膏”被包括在“滑”之中),即用滑与甘,加上四季的酸苦辛咸构成“六和”。如此解释虽然还有让人困惑之处,但其基本原理还是清楚的。即天地运转变化产生了一年四季的五味的运转变化,进而形成了十二月中饮食的不同。但十二月饮食的变化又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五味六和十二食突出的是饮食在天地间运转中的规律。只有理解了这一规律,才能使一年四季十二月的饮食在每一季每一月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一个的饮食之味皆能谐和,做到在味和的基础以味着气,以气强身,以身合天。远古的饮食由此是一个动态体系。诗经《七月》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就是以这个动态体系为基础,呈现从此月到彼月的流动中,各类食物新生出来,成为当月之佳食。《礼记·内则》曰:“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麑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也是在这一动态体系中,强调各类食物的配搭,达到味在各季的谐和。《周礼·食医》和《礼记·内则》讲了相同的话,“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即在食羹酱饮这四类食品中,食依法的春之原则,以温为美,羹相同于夏之原则,以热为佳,酱应根据秋之原则,以凉为好,饮内构于冬之原则,以寒为宜。食羹酱饮依其本质,无论在春夏还是在秋冬,都以温热凉寒为宜。食羹酱饮如此,其他各类又何尝不是如此。理解了饮食在季节的变动中有本性的恒常,才算对饮食在天地运转中的动态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方面各种食物有自己恒定的标准,另方面这一标准又是与天地自然的运转规律相暗合的:《春秋繁露·四祭篇》讲四季的祭祀,春祠、夏礿、秋尝、冬烝,是要在时间运转的关节点上,配上合适的食物,让食与时和谐运行:“祠者以正月,先食韭也; 礿者以四月,先食麦也; 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者以十月,初进稻也。”这里又某一具体的方面,透出了十二月的饮食“还相为质”的内容。中国远古饮食体系与天地的关联,从《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时训解》到《管子·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到《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有丰富的体现,演进到秦汉,被定型在五行的相互关联体系里:









调味
食温



孟春




















仲春
孟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年中







饴蜜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在此表里,重要的是,把各种关联按一年四季十二月的时间行进,从动态的角度让其运转起来,以“和”为中心,既将之本质性的五味独步起来,又将之与具体性的十二食关联起来。这就是《尚书·舜典》“食哉时也”的主题,也是《礼记·礼运》“饮食必时”的要旨。从“五味、六和、十二食”的关联中体会到饮食体系在天地运转中从本质到现象的动态,再由之进入到食------酱的静态结构。远古饮食的理论本质才会完整地透露出来,同时,饮食在天地运转和多方关联的中作为味之美,才以中国的方式呈现出来。



[1]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3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