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美学:以中西印类型为基础的世界建构(之二)

2019-06-10 19:03阅读:
美学的西方类型及其特色
因为西方宇宙是实体宇宙,宇宙中的万物也是实体的,宇宙和事物之美也被用实体的方式去看待。对宇宙万物之美的思考而来的美学,在西方主要由两个时代的建构而形成,古希腊和近代。前一时期体现在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上,后一时期体现在美学学科的建立上。
古希腊美学思想,由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对美的本质追问而形成。人们称一位小姐是美的,一匹母马是美的,一把竖琴是美的,一个汤罐是美的,一艘战船是美的,一幅绘画是美的……这些明明是不同的东西,为什么都可以称为美呢?这些不同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美,人们之所以能用美这个词去称这些不同的东西并觉得理应如此,实质在于,在这些不同的东西后面,有一个美的本质,决定了这些东西为可以称为美,这个美的本质,不是任何具体之物的美,而是决定每一具体之物之所以为美的美本身(auto to kalon)。希腊人的宇宙是实体的,万物是实体的,美本身也是实体的,所谓实体,即可以给美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这样对于美的思考,就是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美的现象时,找出美的本质,找出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这样,柏拉图的美学为以后的西方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只有从具体的美进入到美的本质,才算达到了对美的理论理解;只有从美的本质进入到具体的美,才算知道了整个美学体系。正因为柏拉图提出了“美的本质”这一西方美学的的基础,美国1992年出版以后不断再版的《美学词典》说他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1]
在柏拉图的基础之上,西方美学开启了对美的讲述模式:从追求美的本质,给美的本质下一个确定的定义开始,推演出整体美学体系。这一方式直到20世纪才被西方现代美学否定。柏拉图虽然用追求美的本质开始了西方实体型美学的方向,但具体到怎样分析各种事物之美,还有些力不从心。正如古希腊文的καλókalon-美)之一字,其词义不仅关系到功利之用(usefulness),关系到道德之善(moral qualities),也关系到理性之思(reason),还与美言之语(pagkalos logos)同义…… [2] 在美感上,有因听觉而来的快感τερψιν,有因视觉而来的快感ενψροσυνην,还有因理性而来的快感χαρν,以及由非理性而来的快感δονην…… [3] 美在古希腊的泛化性使用,体现在《大希庇阿斯》中,是美可以用来指一切对象,体现在《会饮篇》中,是对美的等级分类,美的境界提升,要从具体事物之美,到形式之美,到心灵的美,到行为制度的美,到知识学问的美,最后,到美的理式。这里,心灵、行为制度、知识学问,都可以称为美。与其他文化的美学,如中国和印度的古代美学,基本相同,要在这样的美学泛化之中,找到美的本质的定义,并由如此性质的美的本质定义,推导出一个逻辑严密的美学体系,相当困难。正因为这一困难,西方的美之成“学”在18世纪才完成、
西方的美之成“学”,是在对柏拉图的思考原点进行了根本的转变之后取得的。在客体方面,从各种各样的泛化性事物,转到精准性的艺术之美上,在主体方面,从与各种高级之感都相连的快感,转到精准的只与艺术之感相连的美感上。在西方美学的学科之建立中,英、法、德的学人都贡献了自己智慧。英国学人通过提出与审美主体紧密相关的taste(趣味)概念,使美学有了一个新的主体基础。法国学人通过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艺术概念的整顿,提出较为完整的“美的艺术”概念,把审美客体限定在新型的艺术上,让美学有了一个新的客体基础。德国学人从理论的整体性给美学在学术体系中安放了严格的位置,并给美学一个新名,从而正式地使美学成为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学科。
先讲英国学人的taste(趣味)概念。英国经验主义使“趣味”一词关联广泛,不仅称艺术为趣味,娱乐、服装、行为等等皆有趣味 [4]。对此,夏夫兹伯里(Anthony Ashley Cooper, third Earl Shaftesbury,1671-1713)从主体中区分内在感官与外在感官, [5]在趣味欣赏中,外在感官与功利性愉快相关,内在感官与心灵的超功利喜悦相连。从科学上讲,无法证实出人有没有内在感官,在经验上看,人具有超功利的美感,却可体验到。夏夫兹伯里因提出内在感官和超功利趣味,对于人面对外在世界的感受(sense)中,认别怎样的感是美感(sense of beauty),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而被《美学词典》称为“现代美学的创立者”。 [6]虽然,从思想内容上讲,英国学人从主体多样性愉快和趣味欣赏之感中,区分出了美感,但在概念名称上,审美趣味仍与其他各种各样的趣味共享taste(趣味)一词,内在感官的美感仍与外在感官多种多样之“感”共享sense(所感)一词。还没有在学科术语和概念表达的层面上,突出内在感官和美感的独特性和专门性。正在是这里,德国学人从思维的严格性和学科的建构性上,把英国学人的趣味言说作了关键性的理论提升。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在此作了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他从希腊文中挑出了ασθητικς(感),并用其在拉丁文中的对应词aesthetica(感),来总结英国学人所讲的超功利趣味,用此作为专门术语把美感(aesthetica)与其他之感(sense)区别开来,不但从理论上而且从语汇上突出了美感的独特性。第二,他从启蒙理性出发,排斥了内在感官与上帝的联系,但从大陆理性的角度,把美感放在理性的言说框架上。第三,鲍姆加登从学术体系的整体出发,联系到主体和客体的整体性,来给aesthetica(美感)以理论定位:人作为主体就整体结构而言基本可分为知、情、意,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与理智之知相对的是逻辑(包括科学和哲学),与意志之意相对的是道德(包括伦理学和宗教学),与感性之情相对应的是aesthetica(美学),在主体中是作为感性知识的完善的美感(aesthetica),在客体中是作为现实之美的典型体现的自由艺术。通过这一整体性的宏伟建构,鲍姆加登写出了为美立学或使美成学的著作aesthetica(美学,1750)。然而,鲍姆加登把美感与具有功利性的一般趣味之感区别开来了,却并未完全将之与知识性的理性区别开来。在主体方面,他认为美感是一种完善性的感性认识,在客体方面,与美感相连的自由艺术(free art),是一个在中世纪被定义而在鲍姆加登时期还延续着概念,既包括文学、音乐等美的艺术,也包括几何、天文这样的科学。在鲍姆加登的基础上,使美学在上理论上得到根本提升的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沿着以知意情为基本结构的这一德国思想传统,康德写了对应于“知”的《纯粹理性批判》,对应于“意”的《实践理性批判》,对应于“情”的《判断力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让美学的定义得到了完善。 [7]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一种快感。但美感这种快感,第一,不是因感官获享受而来的快感,因此与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无关;第二,不是因获得了知识而来的快感,因此与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无关;第三,不是因道德善行而来的快感,因此与伦理和宗教无关。通过这样严格的区分,康德就把在鲍姆加登那里尚存模糊的地方在理论上明晰起来。在这样严格地区分之后,康德进一步向前推进:美感的对象因为与日常生活的功利无关,与道德中的善恶无关,因此,美的快感不是来自于对象内容,而是来自于对象的形式。美的愉快与知识无关,与概念无关,因此,美的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性的。与功利无关的感性和与内容无关的形式,成为与其他快感有区别的美感的基本特点。在康德的严格区分中,美感的知识与其它知识清楚地区别开来了,美感就成了一门理论明确、概念清楚、体系明晰的学科:美学。鲍姆加登创立美学时用的是中世纪以来的通用语拉丁文:aesthetica,康德完善美学时则用的是现代性以来兴起的民族语文德文:Ästhetik。由康德完善的美学,很快在其他欧洲语言中传布开来,以欧洲主要语言,德文的Ästhetik,法文的esthétique,英文的aestehtics,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建立在新型美感基础上的美学,成为西方的重要学科。康德从主体的美感立论,通过把美感讲清楚而把美学讲清楚了。但人们要获得美感而面对具有功利性、知识性、伦理性等多种属性于其中的事物时,主体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技巧才能由一般之感(sense)达到真正的美感(aestehtics)。在康德竖立了新型美感的标准之后,后来审美心理学派运用其基本标准深入下去,从方方面面得出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有布洛的距离说,闵斯特堡的抽离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还有克罗齐的直觉说,普浮的恬静说,等等,把这些学说综合起来,如朗菲德在其《审美态度》(1920 [8]一书中所做的那样,形成了审美心理程序,人按这一程序就可从一般之感转为审美之感。在这一从夏夫兹伯里到鲍姆加登到康德到布洛-立普斯-克罗齐为代表的审美心理诸流派的演进中,康德的理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由康德所标志的美学学科的确立,主要是以主体立论为主,因此,这一确立了的学科要牢不可破,还需在客体方面的配合。在这一方面开创性成果,首先是由法国学人做出来的。这还得由古希腊从头说起——
艺术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τεχνη词义近似于英文的technique (技艺) artfulness(精技) ,核心在“术”。因此,艺术的范围在古希腊非常广阔,低端些,如理发之艺和裁衣之艺等,中端点,如绘画之艺和雕塑之艺等,讲高端,有几何之艺和天文之艺等。τεχνη(艺)能够把由低到中到高的各项领域都纳入其中,在于这些领域都讲究法则(order)和规律(rule。古希腊的艺术原则,来自于其秩序性的宇宙和实体性的万物的基本结构。到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对宇宙和人有新的建构。人被分为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前者是粗俗,后者是高尚的。与之相应,艺术相应地也被分为与肉体之手艺相关的机械艺术mechanical art)和与心灵之精魂相关的自由艺术(free art)。机械艺术是粗俗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因为与动手相关,属于此类。自由艺术是高尚的,几何学、文学、音乐因为与心相关,属于此类。总之,我们今天的艺术中的各大门类,在中世纪被活生生地划到了两个在本质上不同的类项之中。后来的鲍姆加登讲到艺术时,主要是指的自由艺术,还没有从中世纪的艺术词义和类型划分中解脱出来。这也是其在美学的建构上功亏一篑的原因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带来了艺术概念的新变化。在意大利,曾被划在动手之艺范围内的三门艺术,绘画、雕刻、建筑,在新时代的思想中,被加进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理性、精神内容,这里,阿尔伯蒂用了与灵魂相关的istoria(主题)概念,米开朗杰罗用了强调艺术家意图的concetto(理式)概念,而在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和理论言说中,可以清楚见出,绘画要求人体学、解剖学、数学、几何学、透视学、光学等闪耀着科学之光的高尚情怀。在时代的新型氛围中,特别是在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雕刻家传》(1550)中,建筑、雕塑、绘画摆脱了中世纪的粗俗之义,而提升到了心灵的高尚之域,从而使这三门艺术成为了:Arti del Disegno设计的艺术),美国当代学人米奈说“意大利文中的‘disegno’比英语中的‘design’有更多的意思,因为它还指素描,指艺术品的构图基础,并且作为‘创造力’(这是它的另一定义),disegno是作品中智力的、理性的部分。” [9] 总之,在这一概念里,“设计”用的是心,“艺术”呈现为美。这一意大利术语彰显了一种新的理念:艺术不同于日常的手艺和行业的技术。新的理念术语,在时代新风的猛烈劲吹中,迅速传向欧洲各国,并且的新的观念中进行了新的术语提升,在英语里成为fine art,在德语里成为Schöne Kunst,在法语里成为beaux art。三种语言的词义皆为“美的艺术”。这一与意大利文不同的新词,显示艺术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这新方向和新变化的重大成就,由法国学人巴托(Charles Batteux1713-1780)的新著《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Les beaux arts reduits à un même principle, 巴黎,1747)体现出来。在这一划时代的著作中,绘画、雕刻、音乐、舞蹈、诗歌(戏剧自古希腊以来就在诗歌之内,因此巴托的诗歌一词包括后来的诗歌和戏剧),再加上建筑和雄辩术 [10] ,被定为美的艺术,即以创造美为目的的艺术。巴托的观念在整个欧洲得到普遍传播和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了西方学界的三大共识:第一,艺术是以六大门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