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给孩子一部手机不亚于给孩子一包“毒药”?

2019-07-11 10:58阅读:
为何给孩子一部手机不亚于给孩子一包“毒药”?

为何给孩子一部手机不亚于给孩子一包“毒药”?
王营

近日,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让孩子去学习,自己却在玩手机;为了让孩子不打扰自己,给孩子一部手机……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在我看来,给很小的孩子一部手机而不加引导和限制,不亚于给孩子一包毒药,因为小孩子无法抵御手机强大的诱惑,有可能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对于“毒药”一说,听起来有的点骇人听闻,但细思之也并非杞人忧天。虽然在一些专家看来,手机对孩子而言不见得是洪水猛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帮手,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但正如孙云晓所言,如果“给很小的孩子一部手机而不加引导和限制”,其对孩子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此时手机就真的变成了一包“毒药”。其“毒性”之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偷走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毒害孩子的身体。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既需要充足的营养,也需要充足的睡眠。孩子一旦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家长又不管不问,有些孩子则可能无法控制自已,不惜牺牲睡眠和吃饭时间,甚至整夜沉迷于手机游戏中,生物钟颠倒,导致白天神志不清,茶饭不思。再者,玩手机的时间多了,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就少了,久而久之,定然会对孩子的
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其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毒害了孩子的学业。对于正处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而言,读书学习是其主要任务,而学习是一种需要集中精力和运用智力的脑力劳动,前面的知识听不懂、学不会,就很难进行后继知识的学习。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夜间休息不好,第二天上课时大脑昏昏深深,哈欠连连,精力难以集中,课堂学习效果几近于零;有些孩子一心扑在手机上,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看视频、打游戏,没有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无暇进行课堂阅读,没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势必会造成孩子学业成绩下滑。


其三,扭屈了孩子的思想,毒害了孩子的精神。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一生发展的根基。手机平台和一些网站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有些平台为吸收观众眼球,赚取流量,发布不健康的视频、文字,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内容不加过滤,充斥着黄色和低级趣味,而这些内容对孩子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长期沉迷其中,孩子的精神世界定会受到污染,变得荒芜空虚,严重者甚至会产心理疾病。


由此可见,孩子沉迷手机既毒害身体,又毒害精神,又荒废学业,一个孩子如果在这三方面得不到健康发展,其一生的幸福也就等于判了死刑,从这一角度说,把手机定性为“毒药”一点也不过分。也正因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将“手机沉迷”确定为心理疾病,家长们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想让孩子完全与手机绝缘也绝非易事。不可否认,如果运用得当,手机的确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帮手,但前提是如孙云晓所说的那样,要对孩子使用手机给予引导和限制,家长切不可将手机视为糊弄孩子、打发时间的玩具。比如,有些学校将课堂教学的难点、疑点制作成微课,定期在手机上发布,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直至学会为止;还有些家长在手机上下载一些APP学习软件,让孩子进行线上学习,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在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如何避免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毒性”,发挥其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一面,是新时期家长面临的难题,也是网络运营商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年年初,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等平台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启动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试点,尝试从产品层面引导青少年良性上网。一旦开启该模式,用户使用时段、在线时长、观看内容及服务功能等均将受限,进一步升级了对青少年的保护。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以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网的核心,能否发挥防沉迷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