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

2019-08-21 09:50阅读: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
张宏伟 教师博览

先分享一个现象——跟屁虫现象。
我们以参观会场为例。假如要来参观一个会场,正常人反应是什么?会把会场整体的、大概的看一遍,然后再看具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子。
如果进会场前,我是捂着脸进来的,不看整个会场的样子,先看眼前的部分,例如地板,然后再看凳子,等把几个部分都看完了,我们才恍然大悟:哦!会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大家觉得这种做法很荒谬吗?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很多都是这样的。
一个单元中有九道例题,老师在教例题时,几乎都是先教例一。

在教例一时,学生不清楚例六是什么的;在教例二时,学生也不清楚例九学习什么。
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把例一放在例一的位置,而不放在例二的位置,更不清楚,例一到例九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你会发现,学生从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单元学完之后,我将走向何方?我走到什么程度?

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的
安排,只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这种学习现象被称为“跟屁虫”现象。

这是一种分析化的思维和封闭的学习模式,每一次孩子在学习例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种现象下,孩子的学习是局部的,眼界是狭窄的。
重建单元学习流程
如何来打破这种局面呢?—必须重建单元学习流程。
如何重建单元学习流程呢?
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先上四节课:第一节课叫项目猜想课;第二节课叫单元概览课;第三节课叫未学先考课;第四节课叫问题梳理课。
这四节课不一定要占用课时。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全景式数学先进行整体的架构和初步的感知,再进行局部的学习。
前一个整体是浪漫的、初步的、系统的、完整的初步认识,正如怀特海说浪漫学习的阶段;然后进入一个个例题的精确化学习;正如怀特海说的“人的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第二过程,精确化学习”,最后再回归整体,也就是综合化。
这个整体和我们传统的整理复习不太一样。相比原来的传统整理复习,它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
1.项目猜想课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比长短,比大小,比多少,比轻重。
在这个课程中,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堆小木块和一堆山楂片。然后问,“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把两个量,或者多个量进行比较,比如小木块和山楂片。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从哪些不同的维度去比较?”
结果孩子们说出来了23个不同的比较纬度。比个数,比多少,比大小,比轻重,比状态,比花纹。数学是研究数和形两方面的,比花纹比状态实际是比的形,而教材上却只比较数量。
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们提出来的猜想,弥补了教材上缺失的比形的部分——有一个孩子说比价格,还有一个孩子说比时间。
山楂片和木块,为何比时间呢?孩子回答,“因为山楂片会过期,而木块不会过期!”。这样的回答非常的令人震撼!
单元猜想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2-3个课时之后,就放到课后进行,让孩子们自己去猜想,教师额外抽时间交流。
2.未学先考
在考试中,进行整体的前测,能帮助教师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学情,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
老师们其实很难做到每节课都进行前测,特别是教书的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凭经验觉得孩子们会出哪些问题,可能就忽略了学情。
但是每节课学情又是单打独斗,就哪怕一课一前测,也只能知道这个例题会出现什么问题,不会暴露整个单元的问题。但是通过学习前单元测试之后,就能暴露整个单元,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
将前后的问题进行联系、整体、分析,才能暴露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既能统筹应对、又能针对每一个孩子。
只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孩子在整个单元当中的学习样态,才能为老师整个单元的教学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才能真正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实时教学,才能让你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同时,也能让你更大的程度的读懂孩子。因为我们是教育“人”的活动,研究人比研究教材更重要。所以要先了解孩子。
对孩子而言,进行单元测试有什么好处呢?孩子能快速知道哪些是我的不会的;哪些是考试一定要考的。在学习相应的内容时,他就会更用心!
另外,课型的结构改变,其实是学生学习结构的改变。学生学习结构的改变,其实是孩子思维结构的改变。
正如单元猜想教育,我们给孩子建立起清晰的数学内部的CPFI的结构,就是脑结构。先给孩子建立起系统的框架,进行初步的、整体的、系统的浪漫学习,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学习和研究。
孩子在建完整体模型之后,再学例一,他完全可以自学,而且势如破竹。
项目猜想课和未学先考课,都在落实全景数学教育的核心思想——在整体当中去研究一个知识,研究一个知识当中去窥探它的整个整体的样貌。
3.问题梳理课
孩子猜想出来的问题、考试遗留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梳理。
低年级的孩子不用自己梳理,老师将这些问题梳理就行,不占课时;中高年级学生最开始需要1-2个课时教他们如何去梳理问题。
首先,汇总学生提出来的所有问题;
第二,老师先进行初步处理、合并筛选,比如哪些是高度相关,哪些是不高度相关?
然后引导学生合并、区分、分归、分析。
对问题讨论、进行分类和整理,主要包括什么?
第一,合并。同类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
第二,分层。找出谁是爷爷问题,谁是爸爸问题,谁是儿子问题,谁是孙子问题。谁是相关联的姥爷问题和舅舅问题。
第三,分级。确定问题的“重量级”,分级有两个维度,第一提出的人数,这个问题全班都想知道,尽管这个书上没有,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个是单元知识的相关度,相关度越密切越重要;
第四,定众。厘清个别问题,小众问题,大众问题;个别的问题个别研究,老师协助;大众的问题集体研究,未来的问题存入银行。
最终,我们筛选出真正对他自己、和全班有探讨价值的数学真问题。
这样,学生完整的经历了问题的尽兴提出,问题的分析、选择、删除、合并、分层和分解,最后确定内容。这个过程不就是人类解决整个所有问题的过程吗?
它不仅是数学的核心素质,它还是人的生活素养,其它学科的学习素养,甚至是以后他工作的素养。
学习永远是从孩子想开始
全景式数学强调这样一个立场:学习永远是从孩子想开始。
他在该开始的地方开始,而不是从课本开始的地方开始,学生学习是在孩子想结束的地方,该结束的地方结束,而不是在课本结束的地方结束。
全景式教育,主张整体认识优先,从一开始就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世界,让孩子在完整的世界当中,再研究局部的世界,然后再回到主体世界。
在整个原始森林当中,研究和思考一棵树,并通过研究一棵树,去思考整座原始森林。
阅读更多此类好文章,扫码关注公众号“王营说教育”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