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不能用“考试”思维

2019-12-02 17:05阅读:
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不能用“考试”思维

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不能用“考试”思维


王营(特约评论员)2019-12-02 14:49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近期,笔者到学校视导调研时发现,许多学校为推动整本书阅读,普遍采用“测试”的方法来检测阅读效果,测试多侧重于对书中人物、内容和情节的记忆。


以“考试”思维评价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对一些听话的学生而言,似乎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一些有投机心理的学生而言,则意义不大。因为有些试题无需阅读整本书,读一篇故事梗概或精略浏览,就可以回答。这样,不仅失去了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要从有利于学生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四个维度着手,设计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读书交流活动,以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


有利于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或问题,必须读完整本书才能做出完整的回答。部颁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丛书书系附有类似的测试题,有些问题设计得很
有概括性,教师直接拿来用或者稍加改编即可。比如,小学阶段阅读《爱的教育》一书的附加问题:“写出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的是谁?为什么?”“《爱的教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读完全书,仅读故事梗概或书中只言片语,无法提供满意的答案。不读完整本书,学生就不知道小说写了哪三个人物;读得不认真、不细致,就无法回答自己最“欣赏谁”,更无法回答“为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有整体思维,着眼于整本书内容,力求用一根“红线”将书中主题、人物、情节串联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二是来源于阅读过程中与书中人物命运的共情,以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愉悦;三是来源于读后与他人分享的体验。开展一系列读书沙龙、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分享阅读心得的机会,不失为检测整本书阅读成果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前提是师生共读,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同步阅读,率先垂范,与学生平等对话,情感共振,疑义共与析,奇文共欣赏。如此,才能洞见学生阅读的广度,体察学生阅读的深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需要对人物、情节、语言、环境描写等方面评价欣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放慢速度,做到读思结合,训练批判性思维。如,要回答《爱的教育》的附加题,学生读书不仅要细,而且要边读边想,通过三个人物的比较分析,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答案。显然,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事实证明,大量阅读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感悟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外,还应引导学生仿写、续写、改写,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选取书中精彩的片断描写,让学生仿写;在理清书中人物性格、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力,续写人物结局或构想情节下一步的发展;选取书中优美的诗词警句,让学生将其改写成故事或散文……这样的读写训练,既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整本书,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有利于读写结合,逐步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