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痕

2021-04-16 17:12阅读: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痕


原创 付永 明教育


有人说,佛陀和老子才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教育家,不知大家如何看?我在一些场合讲这个观点的时候,曾有人直接善意提醒我,说我们做教育的人不太适合谈宗教的。是的,我是谈教育的,我不是谈宗教的,我也不是宗教徒。


说佛陀、老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我们暂且不表,我们仅说他们做的是不是教育?第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教会我们做人做事,他们干了没有?第二,教育应该让我们学会打开自己的内心,追求真相,这事他们干了没有?他们不是一直教我们觉醒吗?第三,儒家的教育对老师讲“万世师表”,佛陀算不算?老子算不算?如果他们不算,估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能够得上这个称谓了吧。


我今天从佛陀和老子浅表切入教育,只是引领下大家认知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干什么,应该如何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首先是觉知实相的教育,会做人做事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成为考试的机器,不是竞争的傀儡,而是教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独立生存,有独立人格和会学习的人。认识了这个真相,您如何还去追求虚假的东西,那就怪不得别人了,所有的焦虑、恐惧、烦恼,甚至是灾难都是咎
由自取。先不要骂,只要您保持学习进步,即使现在您不理解,不明白,早晚您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您就会放下很多东西。不管教育还是家庭,或夫妻关系,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要想不该要的东西,放不下该放下的东西。放不下,就要为,甚至乱作为,这一为,就可能违背了自然之道。这个道首先是规律,自然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当然,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其中。如一旦偏离了规律,注定要失败的。


“是以圣人(有道之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以下是我结合几十年人生积淀谈谈我对老子“无为”在教育上的几点思考: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少为就少为,能不为就不为”。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显然孩子是不能健康成长的。但如果喂饭、陪读等我们什么都做了,360°,7*24小时保姆式呵护,那孩子也会完蛋的。不仅教不出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恐怕人格更是个大问题。现实中的巨婴、啃老,其实都是作为父母做的太多了。不仅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等各个层级,我们的教育作为其实都一样,不是做少了,而是做得太多了。


“不上贤,使民不争“,这两年有点降温的“高考状元”就是极致的“上贤”行为。一个状元,全民总动员,从小家到大家,学校和政府,要什么有什么,真是一个头名状,土地都沾光。于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学校的校长、老师们,都是非常“有为”的。于是教育的自由空间就越来越小,以至于从校长、老师,到家长、孩子都大呼“太累了”。比如疫情期间,孩子本来应该能好好休息下的,但好像更累了。我们真的需要如此无微不至地作为吗?美国欧洲的一些家庭好像没有像我们这么有为,但他们的教育不也还是很好吗?


把凯撒的归凯撒,把上帝的归上帝。什么都想为,什么都干不好。为什么什么都想为?看似没事闲得慌,其实不管从小的大的无论哪个维度看,就是欲望膨胀和归根结底发自内心的不自信。如果真懂教育,真爱教育,真爱孩子,多为点还好,如果不懂多多为,那结果不言而喻的——折腾死孩子。


有观点说,“教育上不作为都比乱作为好”,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老子说,“祸莫大于可欲”,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比(刻意)鼓励和刺激(自身)欲望更大的灾难了”。这五个字是不是深刻?敲骨吸髓。如果对欲望加以肯定和激励的话,将是无休止地追求过程,所谓的欲壑难平,为此造就了无尽的累和苦,愤和怨。实际上,乱作为,往往寓意着心有所欲,但又求之不得,结果导致了乱作为甚至不可收拾的局面。


人类的行为常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及判断展开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主观情感及判断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行为就一定会有问题,“为”的结果就一定不会好。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性,那我们就不要固执地只走一个方向。只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规律走,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


我的成长,几乎就是父母典型不作为的结果。我生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大部分的时间在外做事,见我的机会都很少。母亲不认识字,显然也是管不了我的学习的。加上,我家里哥哥姐姐较多,加上他们老“欺负”我,弄得我都快上中学了,我还老认为我是被收养的孩子。就这样的放养和无为,才成就了现在的我。无论是自我学习能力,还是独立生存的能力,其实都源于我父母对我的无为。


我经常说,“一切的失败都是对规律的背叛,教育尤其如此”。我父母那个时候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违背为人、做事和教育规律的事情。父母那个时候的身教做到了极致,只是看起来“无为”而已。当我犯了严重错误,尤其是触及底线原则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主动,快速出手的。


无为,其实是保持了所有为的可能性。“最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麦田的守望》中的这句话我特别喜欢,深刻地描述了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关系。父母对于孩子,需要的时候我在出现,而且以符合“道”的形式出手。达到目的后果断收回,也就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做事的最高的境界。


其实,老子的”无为“远远超越”不做违背自然(规律)这一种解释。既然事物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具有多种可能性,那决策者(父母)在处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决策上也应该有多种行动的决策选择权,而不是在应试的一棵树上吊死。只有在最必要的时候,或是掌握最足够条件的时候,有把握的时候行动,直达目的,一击必中。在此之前,尽量不做随意的判断和行动。比如,动不动就我们家娃不能吃苦,您给吃苦的机会了;动不动就说孩子不爱学习,哪有孩子不爱学习的?不爱学习是您给弄的,只是表象。


任何手段都有局限,因此随着孩子不停地成长和心智的变化,父母不能拘泥于曾经有效的手段,也不能死搬硬套别人的方法,以保持面对未来方案的最大灵活性。老子说这叫“为而不恃”。尽量避免实施过多的行动,但必须随时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做好行动准备。老子说,这叫“用之不勤”。


父母作为家里的最高领导,最后决策者(有人疑问),应了解自己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放大作用(正反向),因此,自己绝不能有固定取向和偏好,不能“为”,但可以关注孩子的“为”,自己不作直接引导,以避免造成“一刀切”“一体化”后失去灵活性和应变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偏食就是如此,一是不停地说,孩子不喜欢吃这个,然后家里准备餐食就避免了这个。本来可能就偶尔为之,最后就真的造成了偏食。


佛法虽起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佛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繁衍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亿万民众的身心修行(自我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老子直接谈教育也有不少处,非常多的维度。李约瑟说,没有了道家的中国犹如一棵烂了根的大树。在西方,《道德经》的印刷发行是仅次于《圣经》的。


没有教育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笑话。教育的复兴,一定要从基础做起,我们中华文明中的伟大智慧学起,汲取全人类文明的精髓。今天和大家一起跟着老子和佛陀学教育,只是把先人的智慧与自己结合下,谈谈自己的浅见。


最后提醒各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管您是有为还是无为,您的所有行动都必须符合天道,不能只根据人心主观的情绪和愿望而乱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