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时评|母亲女友同时落水咋救

2018-04-11 06:50阅读:
据楚天都市报4月9日的报道说,假如妈妈和女友一起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对于这个难倒无数男同胞的问题,今日即4月9日,武昌工学院经济法老师袁岑,在课堂上从法理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子女具有救助父母的法定义务,而男女朋友在结婚之前只有“爱情”没有义务,所以“先救女友”其实是一种违法行为类似这样的生活趣事、话题、段子常常被袁岑引入课堂,成为她讲授经济法的例子,她也因此成为该校有名的“段子手”。而且,在课堂上的段子大多是提前准备好的,有一两句会freestyle(自由发挥),由于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们能完全理解这些专业的内容,会通过举例或“讲段子”的方式来教授,不仅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也能让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接地气”的了都。
其实,诸如像“母亲与女友落水先救谁”的问题,先救母亲在法律上,母亲才有相互救助的义务,但女友只是道德上的救助义务。一般来说对于有能力救助却不救助,构成不作为犯罪,但对于女友则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不过,倘若说是基于生命平等,母亲与女友同处危难时,不管救谁都不构成不作为犯罪的话,却是法律与道德上的矛盾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责任”不仅仅是道德原则,更是法律概念。或者,在对于某部分的法律专家或法律人士来说,像“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女友”这个问题十分简单,但如果是换成“母亲与妻子”,或者说是“母亲与父亲”及“哥哥和姐姐”呢?
即便如此,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要明确回答在大火中“像救母亲还是先救女友”,显得有些荒谬。不过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假设你有
能力在火场中救人,这就是法律的关键性区别。然而,事实上由于法律规定对近亲属包括母亲在内有救助义务,但是法律未规定当近亲属和其他的人同时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一定要救近亲属,因为生命权都是平等的,在两者只能选其一的情况下,不管选择救谁都会造成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不会因为救了女友或者是路人而没有救近亲属就构成不作为的犯罪。
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是对母亲没有救助义务,结论当然是不构成犯罪。如果对母亲和女友都有救助义务,那么无论救谁,对另一个未获救者来说,行为人都将因为未履行救助义务,而满足了不作为杀人在构成要件层次上的特征,并因此被暂时推定为违法。只不过是在接下来的违法性层次的检验中,通过义务冲突的法理来推翻之前暂时推定成立的违法,最后因不具有违法性而得出不构成犯罪的结论。或者说在违法性层面,是鉴于生命的等价性,抢救的利益(即女友的生命)并不大于损害的利益(即母亲的生命),不能成立阻却违法性的紧急避险,也找不到其他的出罪理由。
话说至此,也有评论者会认为既然违法性层面挡不住入罪的脚步,再往下就进入到责任层面的检验。此时倒是可以考虑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毕竟损害的利益同样也不大于抢救的利益。于是在入罪检验的最后一关,也得出不构成犯罪的结论来。毕竟在逐层深入剖析之前,要推开的大门是一个人对陷入险境的父母是否有救助义务呢?对父母见死不救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对此,在刑法理论上尚无共识,即使持肯定态度的,具体答案的范围和理由也就很不一致了。
在抛弃形式的作为义务理论之后,学界开始对义务的来源寻找实质性根据,并由此产生了“保证人地位”的概念。一个人的作为义务从哪里来?它来自于这个人是否具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保证人地位。那么子女对父母有保证人地位吗?这对于多数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但是理由各异。例如说,通过道德主义进路来证成。若是紧密生活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间有对身体和生命进行照顾的道德性义务,能够成为刑法上的义务。若根据“信赖理论”,当父母子女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时,彼此相互信任可以期待对方在必要时能保护自己免受危险。还有一种“支配理论”主张,子女对父母的保证人地位则是从一种家庭内部领域的控制性支配状况中产生出来的。
或许也有人会说,即使基于生育的重要性而承认父母对子女的保证人义务,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也不再是一个承担生育和繁衍功能的家庭结构,凭什么说子女对父母应当承担危难救助义务呢?的确,父母对幼年子女的救助义务而言,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救助义务,需要更详尽的论证,特别需要在社会的具体语境下展开。毕竟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前,父母的养老基本上依赖于子女。如果是“防老”得不到保障,对于个体来说,那么这“养儿”的必要性和价值会受到重大冲击,也就会催发出一个严重阻碍生育功能的反向激励了都。
由此可见,综合于众多评论可以说,相对于父母往往是以一种更加紧密的渗透方式,例如为子女带小孩等,仍然在成年子女的家庭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角色是一种从财力到人力的单向付出。即便是这种小概率的 “想象话题”中蕴含的法理超越了具体现实的因素,也不受外包装形式的影响,而是在抽象层面独立而深刻地存在。诸如“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先救谁”的话题,在法律人群体内有人认为这样的话题是书斋里的想象,现实中很难发生,“谁近先救谁”“根本没时间选择”等等等等,这些批评在法律圈内外却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共鸣。 诸如此类。










于2018年4月11日记
时评|母亲女友同时落水咋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