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时评|教育减负咋让家长疯了

2019-11-12 06:56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的消息说,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被刷屏,也引发不小热议。在该文章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减负,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虽然“南京家长已疯”此类网络热文对其中的矛盾和焦虑实际有所放大,不尽真实,仔细看南京规定,实际上也不是简单一刀切,但是背后反映了大家对个别地区减负一刀切做法的反弹与焦虑。
应该说,在最近的二十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减负肯定是对的,但是减负的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出力不讨好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关键的问题在于学习与负担其实并不矛盾,但有些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能力和心思真正帮助孩子学到东西,而是利用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有意无意地把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依靠贩卖焦虑和混乱的认识,诱导大家把对学习挑战性的期盼,转移到僵化重复的学习上去,同时裹挟学生和家长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辛苦劳累地搞培训。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里,如何给学生减负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南京家长已疯”“浙江拟允许小学生晚九点后拒绝完成作业”“减负=制造学渣”……无一不挑动着家长已经脆弱的神经。在一片争议声中,一些家长依旧带孩子走进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诚如一些家长和业内人士所言,在人才选拔机制未变、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公私立学校监管区别对待等现实困境之下,而试图仅凭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纸公文就能给广大中小学生“解绑、减负”,是不现实的。
家长们担心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引发的竞争。毕竟对于大部分家长们来说,有些积蓄但教育投入有限,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希望投入就能有回报,而教育是他们的唯一期待和选择。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
”的社会评判标准,是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是评判学校办学质量的片面升学观,是考试选拔唯分论下的应试教育,是家长与学生对考上好学校的短视期盼。这些问题有着很强的社会属性,却并非教育自身所能解决,即便是再严厉的 “减负”督查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行为了,甚至于连治标的情况也无济于事。
有评论者这样认为,如果有朝一日环卫工人与政府官员拥有同样的收入、同样的社会地位,也许每个儿童都会向着自己的兴趣而努力。可以预见 ,“减负”一定是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不可能因政策出台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我生长的能力,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简而言之,“减负”是为了“提质”,这两者应该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应具有协同性。我们不能一刀切式地减轻学校的教育时间与教育权力,而导致学校难有时间担当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育人使命。
况且,望子成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同时,父母的教育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位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调查曾经验证过这个观点,父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更大。所以,您认为减负的第一步在于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有道理的。也就意味着学习质量的衡量需要全面看待,如果学生压力太大,考试分数确实得到了提高,对于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显然是不好的,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成绩提高作为质量的唯一指标。
不可否认,教育部门推行“减负”初衷当然是好的,青少年要全面发展,课余应该有更多的时间离开课本,走出家门而亲近大自然。但很多地方在“减负”政策条款的拟定及推行方式上操之过急,故而欲速则不达。也很显然,家长们之所以通过给孩子读报辅导班等方式对“减负”政策实施软抵抗,并非完全因为功利心太重而不理解教育部门的一片苦心。既想孩子课余作业负担少,又想学习成绩好,实在不太现实。所以,与其一味指责那些家长“疯了”,还不如说他们其实也是被“逼疯”的。
那么,诸如像这问题就真的无解了吗?非也。这种“减负”本身是没错的,关键在于一个“度”。“减负”本来的意图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重复的家庭作业负担,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顾地一减了之。孩子们若完全没有负担也就没有了必要的压力和动力,只会止步不前,反倒事与愿违。而且,在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家长们也被绕晕了,一遍高喊着为学生减负!但同时无一例外都在强调“中高考”的重要性,自相矛盾难落实。
这样的背景下,家长能心安理得真的配合“减负”,其实不然,有家长表示,升学面前还是分数为主,“有限的时间是学习还是运动”就目前,家长表示,宁可舍弃健康,成绩更重要,于是各类补习班成为家长们的首选。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习,倾尽家产购置高价学区房,想给孩子更好的环境,但无形中似乎也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特别针对作业时间指出,小学生到晚上九点,初中生到晚上十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应该说这初衷还是好的,制定得也很细致,可是,这却是一个“画饼”,学生们基本吃不到,家长们大多更不会去啃。另则就是对于资质稍差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绩效;而资质好的学生反而不受影响。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家长的心得有多大才会让自己资质稍差的孩子少做作业?不同资质的学生在面对课业作业,往往是资质好的更有兴趣,也更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那对于资质稍差的学生更可能厌学,做作业拖拉疲沓。好了,现在问题变成了,厌学的学生更可能将作业拖延到九点或十点以后,然后以此为借口拒绝作业。
在“减负”的语境下,增加学校教育时间,虽然是务实的整体减负,但会被认为是“增负”,因为大家习惯了看表面,而不究其实质。再者,如此一来,火热的中小学学科培训市场必定遭遇重创,资本会发动舆论攻势,反对学校“增负”。若是给学生整体减负,不必借鉴日本恢复六天上课,但应该转变一味要求学校减负的思路,应该致力于规范办学,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学校教育“供给”,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持久的热门话题,各地的探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社会上争议比较大。从当前的实际状况看,确实应该减负,但是只有精准施策,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知识和方法不会自动跳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适度压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要学好课堂知识,因为学校安排的课程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不考试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需要通过考试倒逼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若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的考试也是必须承受的压力,不能因为减负而完全抛弃。
所以说,对于减作业、降考试难度、压缩学习时间,还是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在准确的把握好“度”,更要防止课内减负课外加。现在一些家长吐槽“学生作业家长做”“家长负担越来越重”,其实家长不是不愿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对家庭教育与校内教育的“错位”有意见,对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向家长转移、对家庭教育职责的无限放大有意见。减负不能减责、不能减质,必要的学习和考试不是负担,正常的竞争不是负担。精准减负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合作,厘清各自定位,做好各自分内的事,不错位、不越位,这样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于2019年11月12日记
时评|教育减负咋让家长疯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