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影评|《大约在冬季》:爱情故事何以共鸣

2019-11-21 08:56阅读:
电影《大约在冬季》 讲述了在洛杉矶成长的少女小念与母亲安然两代人的故事。小念随母亲回国,偶然间发现了一张带有琉璃手链的照片,通过这张照片,一段被安然尘封已久,穿越时光二十年之久的爱情故事,也逐渐展露了它的模样。应该说,这是一部具情感厚度与时代质感的爱情电影。层层递进的镜头语言,将观众拉到了电影设置的情景之中,而演员极具张力的“共情式”演技,更是让大家从满屏的初遇浪漫之中,捕捉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遗憾。
但是在这电影中,同名歌曲所带来的各种感慨和怀念已经成了一股热潮。环境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在很大程度导航能够决定最终所要达到的高度。而作为一部具有年代感的还原和对于观众情怀的调动的影片,应该是对于环境的描述下功夫。故事中从女主穿着格子外套、带着黄围巾、骑着女式自行车在校园中穿梭,只用简单几个镜头来描述环境。从巷子里的胡同和车站外景再到校园和宿舍里的场景,都非常地走马观花式的呈现,难以将那一个年代的氛围呈现出来。
对于年代感的呈现,也只是通过物件的摆设来展现。赧然期待着齐啸的来信,每天都反复跟传达室的阿姨反复确认有没有自己的信,这时镜头就聚焦在老旧的门框和窗帘。影片中对于年代感的呈现,在细节表现上也是不够的,电影中的对白也十分现代化,在一些妆容上也难以有那一个年代的感觉。细节的丢失让看电影的人与电影人物本身,难以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更不谈要展现出那一个时代的共性了。
特别是在影片中女主的悲伤完全是自己找的,在她第一次知道男主角有女友的时候,第二次知道男主角有妻的时候,第三次直到男主角离婚之后,心理就应该有所准备,自己的恋爱本就是荆棘丛中的艰难求生,具有着超高的风险性。这样的人设,是在是太不经得去推敲了。与此同时,对于其他角色的塑造,就是非常的模式化。男配角在电影中是暖心备胎,这和诸多的关于爱情的剧中,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而女配角是典型的“绿茶”,从头到尾渗透着心机和算计。对于这样人物的塑造,实在是过于模式化,完全丧失了人物应该有的吸引力。
而最难过的是对于男主角的设定,
让很多的人认为他“渣男”,既然爱不起,何必招惹?那么在一部电影中,所有角色都不鲜明,角色之间的设定漏洞百出,又怎么会让观众喜欢呢?不可否认,演员马思纯在片中演绎了安然这个角色,这是一个引发共鸣的角色,因为她爱的足够勇敢,但也有些卑微。其实在爱情里,谁能不卑微呢?如果真爱对方,就一定会不自觉地处处为对方着想,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卑微。对女主人公安然是不求回报的爱,百分百的全情投入,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不顾一切。
留意了一下,在《大约在冬季》这部电影也是从侧面展现中国社会近三十余年的变化发展,从1990年代初讲起,齐秦1991年在北京开演唱会引出了安然和齐啸的爱情。这部电影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片中的建筑物、出租车、家居摆设等等,都有很强的年代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和道具还会变换,看这部电影也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旅行,其年代感做得还是蛮严谨的,也就是强调了影片的现实属性。
或者说,现在朋友们聚会也会聊两性的话题,不过都和爱情无关,也无非是工作生活中一些自以为是的“艳遇”以及听到的、见到的怀有各种企图的男女间的交易,赤裸的只剩下了肉体,作为局外人,对于这些不过是下酒的佐菜而已。当然,要是媳妇们在场,所有的话题都会转向茶米油盐,各个义正辞严、正经无比似的。就算到了开口不谈利益别人会认为你是个白痴的年纪而依然相信爱情,毕竟那是我们远去的青春和单纯的欲望,早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以往的爱情电影,当爱情和现实出现对抗的时候,男女主角会奋不顾身的选择爱情,他们可能会在婚礼上携手逃走,也可能会在路边咖啡店的转角相遇,而《大约在冬季》没有选择这样的套路,它讲述故事的方式是一种平淡的娓娓道来,就像主角马思纯和霍建华自带的忧郁气质那样,安静中扎心,平静中像极了现实。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感到心酸和遗憾,但并无凄美之感,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很少有轰轰烈烈的凄惨,也绝不轻松,一旦爱情败给了现实,就不可能再有“美”的意味。爱情本来的样子,真的就是如此么。
有评论者认为所谓成熟,就是不再为爱情奋不顾身爱究竟是执还是成全?是《大约在冬季》中的安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女主人公的半生,也确实在执念与成全之间往复,一次次的决绝作别,又一次次的旧情重燃,别说这样的剧情有些狗血,这不正是深陷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的我们吗?在电影故事里,被演绎得情绪的感染力超强,时而暖心、时而扎心、非常虐心,演尽了情爱世界的'一世繁华,一生落寞',这个女孩还真的是特别适合演感情戏。诸如此类。
于2019年11月21日记
影评|《大约在冬季》:爱情故事何以共鸣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