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时评|补体育课该咋忌功利化

2020-01-10 07:17阅读:
据人民日报1月9日的报道说,孩子进入学前班后,老师开始反复强调跳绳的重要性,这是小学必考科目,幼升小面试也要考,回家一定多辅导。与朋友同事交流才发现,跳绳已成为不少学龄儿童家庭的新烦恼。而每天傍晚,小区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练跳绳的孩子,身边多半还跟着家长,一边用手机录视频打卡,一边提醒孩子注意动作规范。更有不少人苦于孩子不善跳绳,不惜花高价给孩子报了各种“跳绳培训班”,让孩子不输在跳绳的“起跑线”。为何跳绳成了体育项目中的“香饽饽”?背后起作用的恐怕不是孩子的兴趣导向,而是和“考试指挥棒”有关。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跳绳是小学体育的必考项目之一。其中就明确了“1分钟跳绳”是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测试内容,一至四年级跳绳成绩占体育总成绩的20%,四至六年级占10%。小学生“1分钟跳绳”可以作为加分指标,加分幅度为20分。小学一年级男生如果一分钟能跳149个,就可以拿到跳绳项目120分满分。有了“加分诱惑”,有了评奖评优升学这根“胡萝卜”,小小的跳绳,就可能变成束缚部分不善跳绳孩子的缰绳,更可能异化为绑在家长头上的应试“紧箍咒”。
近年来,体育锻炼标准也多次修订,每次修改看似更科学合理,但标准却越改越低,内容也由简单到复杂、由户外到室内、由人工到仪器、由激励学生锻炼到简单测试评价、由注重过程到只看结果,这种引导也不能不说是学生体质下滑的重要原因。调整学生体育测试指标,由现在主要只看肺活量体重指数、身高标准体重、握力体重指数和哈佛台阶试验等“室内”指标,重新调整回室外以“跑跳投”为主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上来。所以,测试指标应回到以身体素质为主的标准上来。
那么,为何跳绳成了体育项目中的“香饽饽”?背后起作用的恐怕不是孩子的兴趣导向,而是和“考试指挥棒”有关。有了“加分诱惑”,有了评奖评优升学这根“胡萝卜”,小小的跳绳,就可能变成束缚部分不善跳绳孩子的缰绳,更可能异化为绑在家长头上的应试“紧箍
咒”。问题不在跳绳身上,而在于任何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内容,如果失了兴趣的初心,只为应付考试,只为升学考试多加几分,都可能异化为束缚孩子的绳索。从前几年流行的“奥数热”,到时下的“少儿英语考级热”再到“少儿编程热”,家长的焦虑,似乎只催生出一门门亿级的教育生意。原本的兴趣变成了无趣,本应该减下来的“负”,也没减下来。
应该说,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本来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有宽有窄,有缓有急,有不同的流向,有各异的风景。如果能顺其自然,每个孩童都将成就最好的自我。可如今,出于利益需求,有的群体想从这河里取水,有的群体想从这河里挖沙,有的人想将弯道改成直道,有的人想让整条河流都陡峭湍急。功利化的教育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功利化的教育让创新成为难以实现的幻景。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平起平坐。云南教改新政刚出台,就有不少家长咨询,哪儿能“补体育”。这也引发担忧,体育分数“水涨船高”,是否真能成为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治本之策?
说到底,喜欢是参与的前提,热爱是坚持的动力。诸如跳绳之类的体育课也好,音乐绘画之类的艺术课也好,一味“加分”终非良药。去教育功利化,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他们探索和发现世界,让孩子真正找寻能够陪伴其终身的兴趣爱好,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中小学以及家长眼中,体育从来都不是教育的一部分最多算锦上添花。可见要使体育不再“危险”,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要改变教育的功利化现状,也应归还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还要明确各方责任,让大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时,真正放开手脚。
由此在谨防“减负”变“增负”。云南新政出台不久,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体育”。鼓励孩子多锻炼,如以兴趣为导向,本是减负之举。但现实往往是,面对考重点高中的“考试指挥棒”,基本是“考什么,补什么”,家长想的是如何通过“加码”“加练”多拿分,而罔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重视体育教育、提高体育课地位本是好事,应大力提倡,但需要端正体育教育宗旨,立足“健康第一”的出发点,站稳“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生活习惯”的落脚点,把分数细化到平时体测、体育课出勤率、一小时锻炼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中。
或者说,只有科学合理考核,才能真正体现这项改革的应有之义。体育100分能否严格把关,需要教育系统从重视体育课作用、提升体育课质量、增强体育师资、优化考核机制、堵住人为操作漏洞等方面着力。同样,在上好体育课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做好强身健体表率,放下电子产品,多陪孩子锻炼;教育系统或教育部门也要解决好场地、安全、配套措施等问题,为高质量体育课做好保障。有别于其他一些知识类学科,大幅提高体育课分数在中考中的比重,还面临着一个“过犹不及”的风险。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会否超越合理训练强度和自身承受力,而造成不可测的后果。
也就是说,对于学校为了升学成绩好看,也可能组织超负荷的训练……这些做法,与政策善意都是背道而驰的。随着体育分数的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之相关的风险评估、过程管控以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也该持续完善。应该在“教育”从来都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的事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对科学性、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如果说仅仅只是提高体育分数比重,而没有相应的基础性配套跟进保障,这也就相当于是逼着学生去“苦练”去拿身体冒险。诸如此类。






于2020年1月10日记
时评|补体育课该咋忌功利化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