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舍身取义是很难做的

2009-02-09 20:39阅读:
舍身取义是很难做的

三国后期,司马昭平定蜀国以后,自己进封爵位为王,增加封邑十个郡,实际上已经是国家的拥有者,取代曹魏成立新王朝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本来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是在传统的儒家眼里,谋逆篡位,却是大逆不道,被视为乱臣贼子,那些为旧王朝而殉道的儒家知识分子大有人在。但是更多的旧人则充当了“送旧迎新”的角色,为新王朝传送玺绶,这种“将一家物与一家”的事情实在是历史的常态。
就在司马昭要取代曹魏时侯,当时魏国的三公有名的孝子王祥与大臣何曾、荀凯共同去见晋王司马昭,在前往晋见的路上,荀凯对王祥说:“相王(司马昭)地位尊贵,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对他极为恭敬,今日我们就应当相继跪拜,不要迟疑。”本来大家在魏帝面前彼此之间同是臣子的关系,但一跪以后马上就变成君臣关系了,这就有了本质的变化,而且荀凯还告诫说不要迟疑,大概他看到王祥的态度并不坚决。果然,王祥说:“相国虽然地位尊重,但他还是魏国的宰相,而我们是魏国的三公;王、公之差只一级而已,哪有天子的三公可以随便拜人的?这不仅有损魏朝的威望,也有亏晋王之德,君子要以礼仪敬爱别人,我不能跪拜。”王祥很滑头,不想落骂名,还说这样是为司马昭考虑,智商就是高。
进去后,荀凯就跪拜于地,只有王祥长揖不拜。晋王司马昭对王祥说:“今日之后,才知你对我的关心之情是多么深厚。”司马昭虽然这么说,但心里未必这么想,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这也是司马昭不同于其他一般丘八军阀的地方。这也是王祥为什么没有被杀的原因。王祥身为三公,又以孝著称于天下,既不想为天下人耻笑,又不想得罪司马昭,更不想以身殉道,舍生取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舍生取义”的勇气,重视一个做知识分子的气节。
在那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时代,王祥这么做是很危险的,但又是很安全的,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王祥所面对的是董卓、何进这样的丘八,那么就是危险的,你触怒了这些军阀就很可能已经被杀头了,这种人喜怒无常,而且没有人伦大道,混世魔王,礼仪之事,道德之事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约束力,高兴起来封官赐爵,捧上天,不高兴起来杀头甚至诛灭三族,喜怒无常。说王祥是安全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司马昭,自然是不同那些混世魔王,是一个要成就霸业的人物。
我想王祥这么做也不是盲目的,知道忤逆权贵毕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他更清楚,如果司马昭杀掉他王祥,甚至贬黜王祥,司马昭就在天下人面前落下个不能容人,诛杀贤良孝子的骂名。一个没有胸怀的人,一个不顾伦理大义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帝王事业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王祥的行为正是避免将司马昭陷入形同篡位的大逆不道之境地,是为司马昭种德,这一点,司马昭是看到很清楚的。所以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好坏很难讲,是正直取义还是为己取利往往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但是不管站在什么角度,都要有利于国家,民族,百姓以及人伦大义。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改朝换代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伦大道还是要讲的,任何一个有志于成就大事业的人,都不能抛弃这个东西,都无法抛弃这个东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