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什么历史上的变法者大多难以善终

2017-05-19 09:06阅读:
为什么历史上的变法者大多难以善终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改革,不仅是一个国家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也是一次多重利益的重新调整。由于改革变法者的目的志在富国强兵,所以一般都会得到主要统治者的支持,然而却不可避免会损及甚至剥夺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尤其是手握大权的特权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大多会受到阻力的原因。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也有过这么一次变法改革,这次变法虽然不能与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但是事情本身的性质是一样的,给后人的启示可能还更大。
十六国时期的燕国崛起于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创建者为鲜卑慕容氏。鲜卑慕容族百余年来人才辈出,在五胡十六国这个大动乱的年代,燕国屡废屡兴,前后建立了五个燕王朝,分别是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本文所说的这场改革变法发生在前燕时期,主导者是一位叫悦绾(wan)的人,时任前燕国宰相。
公元359年,即北魏升平四年,前燕第二位皇帝慕容儁(jun)死,时年四十二岁。前燕王朝的王位传到第三位皇帝慕容暐手里,慕容暐是慕容儁第三子,即位时还是个少年,只有十一岁,由他的叔叔慕容恪监国,一切国事都委与这位皇叔处理。慕容恪是慕容儁的四弟,乃当时豪杰,慕容恪相貌魁伟,《晋书》说他“身长八尺七寸,容貌魁杰”。当时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朝廷听说前燕国主慕容俊去世,都认为这是个机会,可以攻取前燕国。但是当时东晋的宰相、大司马桓温却冷静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就是说慕容恪尚在,忧患正大着呢!
慕容恪不仅雄才豪迈,而且道德高尚。慕容儁死,开始前燕的一帮人打算要拥立他做皇帝的,他不干。据《晋书卷一百十一 载记第十(慕容暐)》:
“慕容暐字景茂,儁第三子也。初封中山王,寻立为太子。及儁死,群臣欲立慕容恪,恪辞曰:‘国有储君,
非吾节也。’于是立暐。”
就是说,慕容暐是慕容儁的第三子,慕容儁死,群臣推要拥立慕容儁的四弟慕容恪做皇帝,慕容恪不答应说:国家有储君,你们这么做违背我的节操。于是立慕容暐为帝。
慕容恪执意扶持侄子慕容瑋做皇帝,这在当时父子、兄弟相残时有发生的年代,实在难能可贵。这个时候前燕国的贵族势力空前强大,军队掌握在几个贵族手里。前燕王朝是一个立国不过二十四年的小国,但是这丝毫不妨碍那些王公贵戚收刮老百姓,这种靠权势聚敛财产的速度奇快,而且有很多人强占民户作为自己的荫户,以至于国家的户数人口竟少于私家,搞得国家仓廪空竭,不仅军费不足,甚至连官吏的俸禄都发不出。
所谓“荫户”就是官僚、贵族等利用特权势力控制的一部分户口,他们从荫户那里收取的租赋全部归自己所有。这种所谓的“荫户”制度历代都有,但是象前燕这种官僚、贵族(私人)的“荫户”数量竟然超过国家的户口数,这个在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慕容恪为政有崇尚宽和,他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后来慕容恪死,有一位叫悦绾的官员向皇帝慕容瑋提出改变这种状况,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的民户夺回来,编入官府户籍。那么结果如何呢?据《资治通鉴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海西公太和三年(三六八)》:
“燕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尚书左仆射广信公悦绾曰:‘今三方鼎峙,各有吞并之心。而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横,致使民户殚尽,委输无人,吏断常俸,战士绝廪,官贷粟帛以自给;既不可闻于邻敌,且非所以为治,宜一切罢断诸荫户,尽还郡县。’燕主瑋从之,使绾专治其事,纠擿ti 揭露)奸伏,无敢蔽匿,出户二十余万,举朝怨怒。绾先有疾,自力厘校户籍,疾遂亟。冬,十一月,卒。”
就是说,当时,燕国的王公、贵戚大多强占人口为荫户,以至于国家的人口数竟然少于私家,导致国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前燕国尚书左仆射广信公悦绾对皇帝说:“如今燕、晋、秦三国鼎立,各自都有吞并天下的心思。然而国家的政纲法度不能确立,豪强贵族恣意横行,致使民户财力耗尽,租税没有收入,国库空竭,入不敷出,官吏中断俸禄,士兵绝饷,官府靠借贷粟帛以供养自己。这些既不能让邻敌知道,又不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办法,应该断然罢免所有的荫户,把他们全都归还给郡县官府。”前燕国主慕容玮听从了这一意见,让悦绾独自主管这事,揭露举发隐藏的奸邪之人,他严格执法,没有人敢隐瞒藏匿,共查处二十多万户,惹得朝廷上下权贵一片怨恨愤怒。悦绾以前就有病,又因为竭尽全力整顿审核户口,病情由此加重,死了。
一个国家的私人户口数竟然超过国家的户口数,这就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收入还不及这些王公贵族,国家财力枯竭,入不敷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都不敢让邻国知道。豪强如此丰厚的个人财富不仅导致国家用度不足,而且还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但是,现在要改变这种现状,等于是收回这些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这无疑是与虎谋皮,斗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宰相所承受的压力,不病才怪。
悦绾制定的有关种法令一公布,举国震动,遭到王公、贵族的全力反抗。悦绾做了一件天底下最难做的事儿,也是最危险的事,触动了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悦绾背后是个毫无力量的小皇帝慕容暐,就是说悦绾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跟整个官僚、贵族阶层对抗,失败几乎是肯定的。
这个是事情连亲王太宰慕容恪都做不成,悦绾怎么可能做成。其实悦绾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杀掉了。当时以太傅慕容评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恨死了这位悦绾,最后他们捏造栽赃,把他杀了。据《晋书卷一百一十 载记第十一(慕容瑋)》:
“瑋仆射悦绾言于瑋曰:‘太宰(慕容恪)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传》曰,唯有德者可以宽临众,其次莫如猛。今诸军营户,三分共贯,风教陵弊,威纲不举,宜悉罢军封,以实天府之饶,肃明法令,以清四海。’瑋纳之。绾既定制,朝野震惊,出户二十余万。慕容评大不平,寻贼绾,杀之。”
就是说,悦绾向皇帝进言说:太宰慕容恪为政崇尚宽和,王公、贵族隐匿人口的情况很严重。现在各位将军荫附户口的数目甚巨,导致风气衰败,教化凋敞,国家政权的威严不能树立,应该全部罢除军队所侵占的人口土地,充实国库,严明法令,整肃天下。慕容瑋采纳这一建议。悦绾定立有关削夺依附民的规定,朝野震惊,查处荫户二十余万全部还给官府。慕容评大为不满,栽赃悦绾,将他杀了。
历史学家白寿彝在其编著的《中国通史》中说:“门阀世族和豪门的依附民是不交纳租税不服徭役的,其结果是多一户依附民,国家就少一户编户民。当然其时还有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世族或豪门家籍的流民,有时流民数量还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世家、豪门与官府间对劳动人手的争夺。从官府的立场上说,把依附民夺回来变为编户,这是对世族和豪门的尖锐斗争。”
没有强权的支持改革变法是不会成功的。由于悦绾背后的靠山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皇帝,权力并不在皇帝手里掌握,由此导致悦绾被杀,改革半途而废。
悦绾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以为只要立法将权贵侵占的户口夺回来就大功告成了。经济斗争的成败取决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实质是权力的争夺。悦绾变法的失败就是因为实际握有权力者不支持,或者说不愿做出牺牲。当初,监国的太宰慕容恪病重,极力推荐雄才大略的吴王慕容垂任大司马,遭到当时主持国事、握有大权的太傅慕容评的反对。据《资治通鉴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海西公太和三年(三六八)》:
“初,燕太宰恪有疾,以燕主瑋幼弱,政不在己,太傅评多猜忌,恐大司马之任不当其人,谓瑋兄乐安王臧曰:‘今南有遗晋,西有强秦,二国当蓄进取之志,顾我未有隙耳。夫国之兴衰,系于辅相。大司马统领六军,不可任非其人,我死之后,以亲疏言之,当在汝及冲。汝曹虽才识明敏,然年少,未堪多难。吴王天姿英杰,智略超世,汝曹若能推大司马以授之,必能混一四海,况外寇,不足惮也;慎无冒利而忘害,不以国家为意也。’又以语太傅评。及恪卒,评不用其言。”
就是说,当初,前燕国太宰慕容恪病重,由于皇帝慕容瑋年幼,不掌握权力,太傅慕容评多猜忌,慕容恪恐怕军队统帅由不能胜任者担当,对皇帝的哥哥慕容臧说,希望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推吴王慕容垂担任大司马。慕容恪又将这个话告诉慕容评。慕容恪死后,慕容评没有听从。
慕容评杀掉悦绾,终止了这场前燕王朝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多,前燕王朝灭亡。公元370年,慕容暐被十六国之一前秦国苻坚打败,前燕灭国。据《北史卷九十三 列传第八十一》:
“暐字景茂,号年建熙。暐政无纲纪。有神降于邺,曰湘女,有声,与人交接,数日而去。后苻坚遣将猛伐邺,擒暐,封新兴侯。”
就是说,慕容暐为政无纲纪,朝政败坏。有鬼神降到前燕国都城邺,自称湘女,说人话,还与人发生关系,数日后离去。后苻坚遣大将王猛攻取邺称,抓获慕容暐。
“吉凶由人,妖不妄作”。前燕国历三帝,共三十四年,慕容暐在位十一年。
很多时候,不改革死路一条,但是如果对改革变法处理不当,当改革触及甚至剥夺权贵利益的时候,不仅阻力空前,而且很可能导致政权瓦解、国家灭亡。改革者自己的命运大多悲壮,往往是不仅未能挽回国家的命运,而且还可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难怪后人林则徐会说:“苟利国家生死已,岂以利害趋避之。” 推倒权贵筑起的既得利益格局这堵厚厚的墙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智慧,否则,墙倒的同时也会砸到自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