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专题阅读:《雷雨》中鲁侍萍内心世界剖析 祝佩华

2014-12-03 23:05阅读:
专题阅读:《雷雨》中鲁侍萍内心世界剖析 <wbr>祝佩华
《雷雨》中鲁侍萍内心世界剖析
祝佩华

经典话剧《雷雨》, 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潜台词很多,读者通过揣摩这些潜台词更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所谓潜台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爱好《雷雨》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当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鲁侍萍痛斥周朴园时一会儿用“你”,一会儿又用“你们”。为什么鲁侍萍在极其愤怒极其悲痛之下还能极其适时的“你”、“你们”的转换人称?
  我们读下面一段话,细细品味“你”、“你们”,挖掘鲁侍萍的潜在含义,从而走进鲁侍萍的内心世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对三十年前所遭受的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从对话中我们知道鲁侍萍心中充满了“恨”和“悔”。因为正是周朴园给她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侍萍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于是,她声泪惧下地痛斥周朴园。她是怎样痛斥周朴园的呢?
  这段话中有四个“你”,两个“你们”。鲁侍萍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成了“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怎么回事,搞错了吗?是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语无伦次吗?后面“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中的“你们”、“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中的“你们”,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们”就是鲁侍萍的话外之音,就是鲁侍萍着重要谴责的对象,“你们”是谁呢?当然是周家的人包括老太太自然也包括周朴园,可是显然并不只是周朴园一个人。
  细细品味这段话中的四个“你”,两个“你们”,我们可以揣摩出鲁侍萍的潜在的含义,在鲁侍萍眼里,三十年前(光绪二十年,1893年,清王朝时代)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更主要的是他家的“老太太”等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此时她对周朴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原谅的、宽恕的,认为他是迫不得已。
  鲁侍萍所处的时代,封建礼制充斥着社会的角角落落,而且它统治着所有的伦理与道德。三十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侍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可正是这位受过西方自由思想熏陶的阔少爷心怀平等思想,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与侍女侍萍真诚交往,从心底爱上了侍萍。在有浓郁封建思想家庭里,我们不难想像,当时周朴园头脑中的自由思想与家庭观念是何等的不容不合,而侍萍的水中芙蓉的清新与纯真熨贴了他焦灼苦闷的内心。当然,初涉世事的侍萍,被周家公子那份真挚的深情感动着,在两情相悦中,带着对未来的一份美好憧憬,倾心于周朴园,甚至是心存感激相爱,并生有两子。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两人相亲相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爱情已得到周家家长的默许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侍萍又被赶出周家呢? 恩格斯曾说“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人的言行举止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优秀的作品在演绎爱情悲剧的同时,常引领我们从社会方面挖掘其悲剧的根源。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阶级地位的不同。阶级地位悬殊导致最后的分手。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爷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做对苦命鸳鸯。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当年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被赶出周家,虽然周朴园是有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成分,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侍萍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所以用鲁侍萍四个“你”字来怒斥周朴园,但对周朴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原谅的、宽恕的。
  我们从文中鲁侍萍口中的“你们”“你们老太太”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被赶走,她自己也认为周朴园是不情愿的,更多的是受大家庭“逼迫”所致。“万老也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剧本中鲁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他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语文战线》1981年第2期)。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说到封建大家庭,我们很容易想到《红楼梦》中的贾府。曹禺先生曾说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相当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袭人、晴雯的关系。贾宝玉要想与同为贵族青年的林妹妹自由结合尚且不能,试想一下如果贾宝玉咬定说非袭人或晴雯不娶,他能如愿吗?肯定是不能的。所以当年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成分。确实,在那样的时代,不受家庭影响的人很少,能够背弃家庭而选择自己感情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是有,也生活得很艰难,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背弃家庭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同时更意味着必须生活在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中永无安宁之日。这两重的压力,会使选择“感情”的人举步维艰。所以,在家庭和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周朴园选择了家庭(或事业),娶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这不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荣耀,同时,也为他将来在社会上打拼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她可能也认为他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是可以谅解的。
  所以,我们从鲁侍萍的几个“你们”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朴园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而对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充满了怨恨。尤其是“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读起来很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地强调是“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
  关于这一点,课文节选《雷雨》之外的其他言语片段也能找到类似的意思。“人心易变” 鲁侍萍说:凤儿,可怜的孩子……妈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第三幕鲁侍萍带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要与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侍萍三十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历。“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指周朴园,不说周朴园“绝情”,而说他“太软弱”,不能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出牺牲,不能反抗封建大家庭,那么对周朴园的这种宽容,会不会是善良的鲁侍萍看花了眼呢?
  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狠心的遗弃毁灭了少女的爱情之梦,但毕竟那是她一生中唯一在感情上得到满足的生活,而善良和纯情毕竟不是少女的过错。虽然她也怨恨周朴园狠心地抛弃她,只是侍萍因此再也无法彻底否定过去的恋情。所以她心中仇恨的对象更可能是周朴园家的“老太太”等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鲁侍萍处于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之下,周朴园家的“老太太”等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却是封建家长制的施行者,将她扫地出门。封建社会里的女子获得爱情是何其难呀。万老曾说“中国妇女几千年来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虐待,中间发生了无数悲剧。”“万老侃侃而谈,从《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的死别,说到陆游、唐琬的生离;从《红楼梦》里的少女们的反抗,说到秋瑾与封建家庭的斗争。他旁征博引的谈话,向我们展开了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迫害、求解放的历史。”(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语文战线》1980年第2期)但鲁侍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丫鬟。
  所以细细品味“你们”、“你”来挖掘鲁侍萍的潜在含义,我们可以揣摩出鲁侍萍在此时认为,三十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更主要的是他家的“老太太”等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此时她对周朴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原谅的、宽恕的,认为他是迫不得已。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已不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这就是她的幼稚。接下来周朴园的所作所为,也确实证实了她的幼稚。

祝佩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摘自“文学教育” 2008年第6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