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2014-12-10 13:03阅读: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束缚人类的三大纽带提出了生活的三大问题,但这三大问题都不能分开来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需要其他两个问题的成功处理。第一根纽带提出了工作问题。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的表面,拥有它的一切资源、沃土、矿藏、气候和空气,寻求这些环境呈现给我们的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一
直是人类的工作。即便是令天,我们也不能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在每一个时代,人类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总是有争取更大进步和成功的余地。
  解决第一问题——即工作问题——的最佳途径来自对第二问题——即社会问题——的解答。把我们束缚在一起的第二根纽带是这样的事实:我们同属人类这个种族,必须彼此相联地生活。倘若我们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唯一生存者,那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完全不同。但是,我们总得去考虑他人,使自己适应他们,并对他们发生兴趣,这个问题通过友谊、社会感与合作得到了最佳解决,解决于第二问题,我们便可以大步朝前,去解决第一大问题。
  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合作,我们才能有劳动分工这一伟大发现,这一发现是人类幸福的首要保障。如果每个人都靠一己之力在地球上奋力谋生,不进行合作,不依造过去合作产生的结果和裨益,人类的生命绝对不可能延续下去。通过劳动分工,我们得以将许多不同训练的结果运用起来,将许多不同的能力组织起来。这样,每个人都能为人类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保证了人类的安全,并且增加了社会每个成员的机会。确实,我们还不能宣称自己取得了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能宣称劳动分工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然而,解决工作问题的任何努力都必须在这一大纲之中:劳动分工、以及为大众利益做出贡献的共同努力。
  有些人试图逃避工作问题,要不就是企图完全逃避工作,要不就是忙碌于那些符合人类利益的一般领域之外的事情。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有人逃避这个问题,他们实际上是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以某种方式,他们依赖别人的劳动生活下去,但自己却毫无贡献。这便是受宠孩子的生活方式:遇到任何问题,他总是要求别人努力为他解决。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主要就是他们阻碍了人类的合作,并把不公平的负担抛到那些积极解决生活问题之人的身上。
  第三根纽带便是:我们要不是男性,要不便是女性。在人类的延续中,我们的职责依赖于我们去接近异性,并完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而性关系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像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也不能孤立地解决。要成功地解决婚姻爱情问题,必须要有一份有利于大众利益的职业,要与其他人进行友善的接触。我们已经看到,在我们的时代,对这一问题最完美的解决办法,最能符合社会和劳动分工的办法,就是一夫一妻制。从一个人谈论这一问题的方式中,可以极为清晰地看出他的合作程度。
  这三大问题决不会单独出现,他们总是缠绕在一起,并且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有助于其他二者的解决。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是同一环境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个问题便是:人类必须在其所处环境中保存生命、延续生命。
  有时,事业会用来作为逃避社会问题和爱情问题的借口。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人往往会选择过分地投入工作之中,以此来逃避爱情与婚姻问题。婚姻失败时,我们发现有时这也用来作为借口。一个人疯狂地工作,他想:“我没有时间去分给婚姻,因此我不必对自己的不幸负责。”对于那些尽力逃避社会与爱情这两大问题的神经症患者来说,这尤为常见。他们不接近异性,不对别人发生兴趣,只是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他们对工作日思夜想,把自己累得紧张不堪。在紧张中,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便出现了,比如胃病或其他毛病。这样,他们便觉得自己有了胃病,便不要去面对社会和爱情问题了。还有的人不断地变换工作,他总能想到有适于自己的工作,但事实上是他无法坚持某份工作,而要常变常换。

婚姻的承诺与责任
  如果一个人只学会去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做的准备最差。如果他这样长大成人,他时时刻刻便只考虑从生活中可以得到什么愉悦和刺激。他只会要求得到自由和别人的让步,而不会考虑怎么样去使伴侣过得轻松富足。这是一种会招致不幸的方法,这种人可与在马尾套马缰的人相比,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做事方法。
  因此,在爱情观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寻找借口和逃避责任的途径。存在犹豫和猜忌,爱侣关系便不会发展。合作需要一生的承诺,只有许下一个坚定不变的承诺,婚姻才能成其为婚姻。这个承诺包括生儿育女的决定,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合作的决定,并决定尽其所能将他们培养成于社会真正有用的成员、人类真正平等负责的一分子。美满婚姻是养育下一代的最好方式,任何婚姻都必须具有这一目标。婚姻其实是一项工作,有其法则和规律。如果只关注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我们便会犯触犯合作这一永恒规律。
  如果我们限制只承担5年的责任,并把婚姻视为一个试验期,便不可能得到真正亲密和忠诚的爱情。如果男子或女从预备这么一条退路,他们对这件工作便不会全力以赴。在生活中其他严肃重要的工作中,我们是不会安排这样一个“退出条款”的。爱情是不能限制的。有些用意良好本性善良的人,他们想为婚姻找到其他变通方式,这都是走入歧途了。他们提出的这些变通方式会削弱那些已婚夫妇的努力,会使他们更容易选择退出婚姻,躲避他们在这件工作中应做的努力。
  我知道社会上存在许多问题,它们阻碍人们正确地去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他们有心于此。然而,我觉得我们不应当因此便舍弃爱情和婚姻,而应当消除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知道甜蜜的爱侣关系需要的特征——忠诚、正直、可靠、不保守、不自私……

求爱
  一个人的勇敢程度和合作能力大小可见于他对异性的接近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方式,独特态度和求爱时表现的气质。这些与他的生活方式总是一致的。他在恋爱中的行为方式,揭示出他对人类未来是乐观、充满信心、乐于合作,或还是只关心自己、临场退缩,还这样责问自己:“我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他们会怎么想我?”一个男子追女性时可能慢条斯礼、小心谨慎,也可能大胆冲动、狂攻猛追。不管怎么样,他的求爱行为决定于他的目标及生活方式,而且是生活方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无法完全从一个人的求爱行为来判断他是否适于结婚,因为此处他目前有一个直接目标,而在其他方面,他却可能忧柔不决。然而不论如何,这还是对他的性格给予了一些可靠提示。
  在我们这种文化中(也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通常希望男子采取主动,首先表达爱意。因此,只要这一传统存在,就必须训练男孩去学会男性态度——主动、不犹豫、不后退。只有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并且视其利弊为己有,他们才能学会这些态度。当然,女孩子和女士们也可以去求爱,她们也会采取主动,但在我们西方的主要文化气候中,她们觉得必须要比男性更加保守,她们对异性的接近表达在她们的风姿仪态、穿着打扮、活动方式以及顾盼谈吐中。因此,可以说男性的方式要较为简单肤浅,而女性则较为深觉复杂。

婚姻与男女平等
  可以肯定,我们决不可低估或者小看爱情问题,而应当置之于重要地位。在我所听到的所有处方中,真正处于不利地位的往往是女性。在我们的这会中,男性无疑要比女性轻松。这是社会错误地处理婚姻的结果。个人反抗是无法克服它的。尤其是在婚姻当中,个人反抗既会影响到两者关系,又会影响到对方的幸福。只有认识到社会的一般态度并加以改变。这才能得到克服。我有一个底特律的学生拉西教授。她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40%的女孩都希望自己是男孩,这就意味着她们对自己的性别不满。如果人类的一半都失望沮丧,痛恨其社会地位,痛恨另一半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我们怎能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如果女性等待的只是受到轻视,如果她们认为自己不过是男子的玩物,认为男人自然是要花心的,这个问题能够容易解决吗?
  以后所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明了而且极为有助的结论:人类的天性既非多夫多妻,也非一夫一妻,但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并且尽管人人平等,但还是分成了两性。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必须解决面临自己的三大生活问题,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只有一夫一妻制,才最能保障一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得到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发展。

平等的伴侣关系
  任何一方都应当关心对方甚于自己。这是爱情与婚姻能够成功的唯一基石。我们马上便能看出各种婚姻观点以及改革提议的错误之处。如果每一方都关心对方甚于自己,两人肯定是平等的。如果形成了这种亲密关系,双方彼此忠诚,那么每一方都不会觉得受到控制和压抑。然而,只有双方都持这种态度,才能实现平等。双方都应当竭尽全力使对方生活得舒适。这样,每人都会安全,都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别人需要自己。在此,我们看到了婚姻的基本保证,看到了婚姻关系中幸福的基本意义:这就是觉得自己有价值、无可取代,伴侣需要自己;觉得自己行为正确,是个良好的伴侣、真正的朋友。
在合作的工作中,不可能让一方接受一种屈从的地位。如果一方想操纵另一方,强迫他顺从自己,两者便无法成功地生活在一起。在现在的情况下,许多男人(事实上还有许多女人)都坚信:男人就是要控制,要发令,他们要起主要作用,他们是主人。因此,我们便有了这么多不美满的婚姻。没有人会毫无怨言地忍受卑下地位。伴侣之间是平等的,只要人们平等相待,他们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譬如,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他们会达成一致意见。他们知道,如果决定不生育,便反是非曲直自己不愿出力去争取人类的未来。对教育问题他们也会达成协议。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立即解决,因为他们知道不幸婚姻的孩子会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得到良好发展。

常见的循辞
  如果一个人认为一天之内便可看出忠诚与否,很明显,他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充分准备。甚至如果夫妻双方都同意保留彼此的“自由”,那么他们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伴侣关系。这不是同伙关。在同伙关系中,我们不能随意活动。我们已经同意要进行合作了。从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这种对于个人的协议,完全不适合婚姻的成功和人类的幸福,而且会伤害到夫妻双方。有一对离过婚的男女又结婚了。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衷心希望这次婚姻比前一次要美满幸福。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原因,他们想找到一种更好的夫妻关系,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社会感。他们自称思想开放、想拥有一种现代婚姻,这样便不会彼此厌烦了。因此,他们约定两人在一切事务上都完全自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又必须彼此信赖,把自己的一切事情告诉对方。
  在这一点上,丈夫似乎比妻子要勇敢得多,每次他一回家,便给妻子讲许多风流韵事。而妻子似乎也深以此为乐,对丈夫的魅力也深以为荣。她自己也想去卖弄风情、有婚外恋,但每次行动之前,便会有公共场所恐惧症。她再也无法单独出门了,因为这种神经过敏,她只能呆在家里。出门一步,她便惊恐万状,赶紧后退。这种恐惧症使她无法实现其决定,但它的意义远非如此。最后,因为她不能单独出门,她的丈夫只要陪在她身边。可以看到,这种关于婚姻的逻辑打破了他们的决定。丈夫再也无法作思想开放者了,因为他必须陪伴妻子。她自己也无法享受自由,因为她害怕单独出门。如果要治愈这位妇女,应当迫使她对婚姻有个更好的理解,这位丈夫也要将婚姻视为一种合作的同伙关系。
  有些错误在婚姻一开始便已铸成。在家里受宠的孩子,他在婚姻中往往会觉得受到了忽视。他还没有学会去适应婚姻的要求。爱宠的孩子结婚后会变成大暴君,另一方又会觉得受到虐待和束缚,而开始反抗。两个被宠坏的人结婚,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双方都要求得到关心和注意,双方都无法得到满足。下一步他们便会找一个脱身之法:有一方开始与第三者勾搭,希望这样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有的人无法只与一个人恋爱:他们必须同时与两个人相爱。这样他们才觉得自由:可以从一个人那儿逃到另一个人那儿,永远不要负爱情的全部责任。事实上,脚踩两只船就是一无所有。
  有的人会想象一种浪漫、理想、或不可企及的爱情;这样他们便可沉迷于感觉中,而不需在现实中找一位伴侣。浪漫的理想会排除掉所有恋爱对象,因为现实中没有什么爱人能达到理想水平。
  由于发展中的错误,许多男女学会了讨厌,并且拒绝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机能,不经治疗的话,他们在肉体方面便无法获得成功的婚姻。这已经提到了,就是我所谓的“男性抗议”,这是由当今社会对男性的过高评价引起的。如果小孩不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便容易觉得不安全。只要人们认为男性的角色是支配角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自然便会觉得男怀角色令人羡慕。这样,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一角色,过分强调男子气概的重要性,并且要竭力避免受到考验。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十分不适应的人。这可能就是女人性冷淡和男人心身性阳萎的根本原因。在这些情况中,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抗拒就表现在这种肉体的抗拒中。这些问题无法避免,除非我们真正认为男女平等。只要一半人类还有理由不满其社会地位,这种不满便会为婚姻的成功造成巨大的阻碍。补救方法就是要进行男女平等的教育,同时,应当让孩子完全清楚自己未来的角色。
  我认为,如果婚前没有发生性关系,人们便很容易获得亲密而忠诚的爱情和婚姻。我发现大多数男人私下都不喜欢自己的情人在结婚时不再是处女了。有时候,他们会把这种献身视为太随便,因此而大为震惊。并且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婚前发生性关系,女子的精神压力要比男子大。
  因恐惧而不是勇敢而结婚,这也是一大错误。我们知道勇气是合作的一面,如果男女出于害怕而去选择伴侣,这表明他们并不真正相合作。如果他们选择酗酒或者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远不如自己的人,情况也是一样。他们是害怕爱情和婚姻,想要创造出一种受到伴侣尊敬的地位。

婚姻的生理方面
  夫妻双方有性的吸引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符合对人类幸福的渴望。倘若双方真正彼此吸引,他们便不会觉得性的吸引力在减弱。这种问题只意味着他们缺乏对彼此的兴趣,这告诉我们这个人不再平等地看待其配偶、友好地与之合作,也不再想去充实对方的生活了。有的人也许认为兴趣还在,但肉体吸引却消失了。这决非事实。有时候嘴巴说谎,脑筋也不明白,但是身体的机能只会吐露实情。如果有机能缺陷,便一定是两者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协调,他们彼此失去了兴趣。至少有一方不再想面对爱情与婚姻这一任务,而想寻找逃脱之路了。
  人的性冲动与动物的性冲动还有一点不同:它是连续不断地。这是保证人类幸福和繁衍的另一途径;这是人类得以增大繁殖的途径;这样人类才能得以生存,获得幸福。对于其他生物,老天爷则运用了其他方式来确保其生存,例如,我们发现许多雌性动物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却不会成熟。一些丢失了,一些被损坏了,但因为数量如此之巨,有些还是能生存下来。
  人类也是如此,确保生存的一种方式便是生儿育女。这样我们便发现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中,那些最自发地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最可能生育的人,而那些有意无意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人,便会拒绝生育的负担。如果人们总是索求、期待,而不给予,他们便不会喜欢孩子。他们只关心自己,而把孩子视为累赘和麻烦,视为要花去时间和精力的东西,而他们更愿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圆满地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就必须下定生育后代的决心。美满婚姻是我们所知的养育人类下一代的最佳方式,所有婚姻都必须达到这一点。

一夫一妻制、辛苦的工作和现实
  我们已经看到,任何人对婚姻的态度都是对其生活方式的表达,因此,只有整体了解这个人,我们才能了解其婚姻态度,这与他的所有努力与目标相一致。例如,我们会发现许多人都在寻找逃脱之计。我可以准确判断哪些人持有这种逃避态度:他们都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
  这种人对社会可能会造成危险。在四五岁的时候,这些如今已长大成人的受宠小孩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问:“我能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吗?”倘若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认为生活毫无目的。他们会问:“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他们因此悲观失望,构想一种“求死的希望”。他们把自己弄出病、神经兮兮;从错误的生活方式中,他们又形成了一整套社会观点。他们认为自己的错误观点无与伦比,至关重要;认为如果要他们压抑自己的冲动和情感,这纯粹是这个世界出于恶意才这样。这就是他们受到的教养。很久以前,他们有过一段黄金时间,那时他们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也许他们中间还有人会认为如果使劲地哭、使劲的抗议,如果拒绝合作,他们还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不去全面地看待生活和社会,而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兴趣。
结果,他们不想奉献,只想天上会掉下大馅饼。对于他们,婚姻也不过是件要么便“出售”要么便“退货”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露水夫妻式婚姻、尝试性婚姻、容易离婚的婚姻。婚姻一开始,他们便要求有自由,如果感觉对头,还要有权不忠于对方。如果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他会表现出这种关心的所有特征:可靠、忠诚、负责,是个真正朋友。

解决婚姻中的问题
  也许许多人不能生活在一起有其原因,也许对某些人而言分开要更好。但这由谁决定?我们能将这种权利置于这些自己都不明白婚姻是件任务而只关心个人生活的人之手吗?他们看待离婚就像看待婚姻一样:“我能从中捞到什么东西?”
  显然他们不是能做出决定的人。我们会发现许多结了又离,离了又结,但总犯同样的错误。那又应谁来决定呢?
有的人结婚还带有其他不正当目的。有的是为经济原因而结婚的,有的是因同情别人而结婚,而有的则是要得到一个仆人。婚姻之中无法容许这种毫不相关的东西存在。我还知道甚至有的人结婚是想增加自己的困难。一个年轻人也许在学业上或将来的职业上有许多困难,觉得自己可能失败,便想为自己失败找一个借口。于是,他便结婚了。这个额外的负担便使他有了一个借口。

个性、生活方式和三大任务
美好而有结果的爱情需要彼此对对方有同等深厚的兴趣以及相互合作。有件事值得注意:半数罪犯在入狱或进拘留所之前,都有性病。这可以表明,他们想轻松地解决爱情问题。他们把恋爱对象视为一件财产。我们经常还会发现他们认为爱情是可以买到的。对这些人而言,性生活是征服,是占有,是他们去占有别人的方式,而不是终身关系中的一部分。许多犯人说:“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一切,活着有什么用?”

表演的游戏
  我们不可能会高估母亲通过母性为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如果她关心子女的生活,为他们铺平道路,使之成为于社会有用有贡献的成员,如果她扩展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去合作,她的工作便极为宝贵,无法报答。在我们的社会中,母亲的工作受到贬低,往往被视为毫无吸引力或毫无价值的工作。它只能得到间接报酬,而以此为主要职业的妇女在经济上也往往处于依赖地位。然而,一个家庭的成功,对母亲的工作与对父亲的工作有同等的依赖性。不论一位母亲是主持家务还是在外工作,她作为母亲的工作与丈夫是同等重要的。

——节录于阿德勒作品《自卑与超越》中的“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专题阅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论述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vt=4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vt=4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vt=4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vt=4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vt=4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vt=4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vt=4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vt=4#comment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