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藏六教的神奇(2道教与庐山)
2009-08-12 05:19阅读:
一山藏六教的神奇(2道教与庐山)
传说中的庐山,乃“神仙之庐”,真可谓名不虚传。这与庐山的道教的兴盛与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庐山的道教,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早。庐山很早以来便是神仙方士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早在西周威烈王时(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个“生而神灵”名叫匡俗(续)的人,为躲避朝廷的征聘,曾隐居在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时人敬事之”。后来,有的神仙家将庐山得名依附于匡俗。据说,方辅和越庐君兄弟7人也在庐山得道成仙。
二是皇帝御封。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和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
)汉武帝巡视南方各地,到达荆楚一带,“浮江而下”,路过庐山,虔诚祭祀庐山后,庐山作为“神仙之庐”的名声更显,地位更崇了。据说当年二位帝王都曾兴致勃勃登上上霄峰和紫霄峰,勒石纪念,汉武帝甚至还给匡俗以“大明公”的封号。自此以后,道教在庐山逐渐兴盛起来。
庐山的天平宫倍受帝王推崇。宋太宗太平兴国中(976~984),诏令庙以纪元易名为太平兴国观;熙宁中(1068~1077)宋神宗又命于观中置祠官;及宣和六年(1124),徽宗又升观为宫,正式名为太平宫。
三是各方名道慕名而来。三国时或曰六朝时,福建著名道士董奉,字君异,由南中经南昌来庐山隐居。董奉医术高超,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治病不收取医药费,只要求重病愈者,栽杏5株;轻病愈者,种杏1株。然后,以杏易谷,周济贫苦百姓,传为“杏林佳话”,在历史上流传很广,产生很大的影响。董奉精于内外丹功,擅长使用丹符。在山期间,董奉筑董奉馆(亦名董奉真人坛)和太乙观,开展斋醮占卜之类道术以宣演道教。董奉逝世后,其影响越来越大,到宣和二年(1118),宋徽宗为张扬道教,追封董奉为“升元真人”。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周游四方布道的陆修静来到庐山,爱匡阜之胜,建太虚观,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期间,陆修静采炼丹药,收徒布道,并致力于太虚观的拓置和扩建,最终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别致的名观。陆修静在太虚观最重大的活动便是建置道藏阁。据传,阁中珍藏有宋明帝御赐的道家经书、药方和符图1200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教经库。陆修静在阁中遨游于道家经籍,潜心于道教理论研究,获得渊博道学,为日后编辑《道藏》和创立道教仪式奠定坚实的基础。陆去世后,朝廷追谥“简寂先生”之号,太虚观故更名为简寂观。简寂观在唐以前一直是庐山道教最重要的宫观和最大的道教修炼场,鼎盛时住有道人多达五、六百人,香火称极盛。唐宋时期,影响仍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从开元十四年(726)起,先后5次上庐山,遍历山中胜景,同时寻仙访道,进行为道实践,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苏轼、苏辙、陈抟等都曾来庐山游历礼拜,并在诗文中反映了“时传丹录千年术,只诵黄庭两卷经”的盛况。
四是吕洞仙人得道庐山。唐代大名鼎鼎的“神仙”吕洞宾,亦得道于庐山,扬名于庐山。吕洞宾足迹遍及庐山南北,游览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山中胜迹,留下了大量诗作。相传,吕洞宾在庐山遇钟离权,经过“十试”考验,得延命之术、金液大丹之功和天遁剑法。以后剑不离手,长期在仙人洞修炼剑术和保寿延年之术,活到一百多岁,仍鹤发童颜,并终于磨炼出一套高超的剑术,被后人誉为“剑仙”。又传吕洞宾凭借“起死回生”之医术,奔波于山上山下为人治病,不取报酬,被山民交口称誉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活神仙。吕洞宾长期在庐山活动,奇闻逸事随在皆是,名声远播。连唐高宗也深深折服,甚嗟异之。吕洞宾因此更是身价百倍,俨然成为道教一代祖师,“天生一个仙人洞”也籍此而成为千人顶礼,万人膜拜的道教胜地。
一山藏六教的神奇(1佛教与庐山) 一山藏六教的神奇(3基督教与庐山)
一山藏六教的神奇(4天主教东正教与庐山) 一山藏六教的神奇(5伊斯兰教与庐山)
情人与庐山(总)
诗人眼中的庐山(总)
(欢迎加入“老兵法律服务圈”http://q.blog.sina.com.cn/lbflfw)
系列文章链接:
豪华套房美女裸死之谜
生杀大权内的x档案
裸女一夜两次情引发的疑案
神秘的“太空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