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北大教授送女儿上北大的秘诀

2008-02-23 09:52阅读:
  梦里江河引言:我把这篇人大附中2007届第一实验班家长(没有署名)的帖子贴到这里,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无私提供的经验。

  我的女儿是2001年进人大附初中,2004年上人大附高中,今年考上北大数学系。人大附的六年对我的女儿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女儿在很小的时候(4-5岁)对数字很有兴趣,上小学一年级放寒假前(96年初),有一个老教师在小学的门口发“小广告”,“老教授教小孩”。经了解,当时是第一次减负,人大附的华校停课,原来在华校上课的这位教授只好拉班单干(有点非法办学的味道)。我们就给孩子报了名,当时限40人。没想到她很感兴趣,就一直学了下去,其中还有一次由于我们的疏忽,报晚没名额了,孩子急的直哭,只好找刘老师说情加了一个。到97年孩子上三年级时,减负的风头过去了华校开始招生,由于孩子有准备,考入了一班,这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


  这里要描述一下我孩子的情况,她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比较有天赋(但决非是拿奥赛金牌的天才),但不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她的性格从好的方面说是很“阳光”,从不计较小事,和大家都处得来,从坏的方面说是没有一股做事必须成功愿望和毅力,反映在学习上是平时不够努力,但在考试时由于心理压力小,往往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但是由于学习不努力,同时也不是天才,所以后几年就一路下滑,四年级时二班,五年级时四班(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于此同时她还在北京市数学学会办的奥校(在中关村二小)学,这个学校的程度差一点,她一直在一班。五年级下半学期时(2000年春天),第二次减负开始了。中关村二小的班停课了,华校也不敢上数学了,搞点围棋、手工、英语口语对付日子。主要是不让学生散了,毕竟辛苦多年收拢了一批尖子,舍不得放弃。我们也觉得孩子学了五年马上要上初中了,放弃太可惜。而且减负一阵风,一定会过去的。所以尽管课程没有什么意思但一直坚持着。在2000年暑假我每天拿出2-3个小时和她一起做题(虽然我们夫妇都是教师,但是要搞科研,暑假还是很忙的)。一是提高她的兴趣,二是通过做题巩固知识,找出差距。
  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
,她的水平提高了多少说不清,但至少没有荒废。果然,暑假过后风声渐松,小升初的前哨战打响了。十月份北大附中的“资源杯”和清华附中的“同方杯”数学竞赛分别举行,她在“资源杯”获得了一等奖,“同方杯”获得了二等奖。于此同时华校逐渐开始恢复数学课,并开始了测验。11月份,“迎春杯”开始选拔培训,她获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并在年底参加了“迎春杯”的团体赛。春节过后,华校重新分了班(当年暑假后没重新分班)。女儿由于几次测验成绩平均分在了三班(最低时200多名最好是78名)。进入3月,小升初战役正式开始了,我们也开始了向各个学校递交申请。大概是4月份,人大附中开始通知面试,如别的家长说得那样,第一批面试是从一班开始,我孩子参加的是第二批面试,有二班的也有三班的。

  从面试情况看,我女儿的表现并不太好,起码是不突出,英语问题基本没听懂,也没说什么。她们的小学从四年级才开始教英语,我们俩口虽然是两个洋博士,也没想到给她开点小灶,惭愧!惭愧!。随后就是回家等消息。大概是五一前后的一个周六晚上11点多,人大附的一位教务长电话通知,祝贺孩子被人大附的实验1、2班录取了。第二天下午开了家长会,让人大附的往届学生介绍人大附中,把这些孩子稳定在人大附。同组参加面试的孩子中我们认识的都录取了。

  放暑假时进行了1、2班的分班考试。我女儿除了奥数之外其它都不行,分在了第二实验班,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初中三年她在班里一直排在30-40名之间,全校排名是130名左右,成绩波动很大。所以在中考之前,老师通知学校不能跟她签协议,要她自己考(据后来家长们聊起,没签协议的就是她一个)。这对我打击很大,不知如何面对她,第二天早早的就逃出了家,把通知坏消息的任务扔给了夫人,但是孩子的反应很平静。

  中考考出了好成绩,人大附第50名,高中分班考试后分到了第一实验班。高中的成绩与初中差不多,波动很大,经常是班里35-45名。高三的时候,最高考到学校的24名,最低考到215名,一模是120多名,二模是90名左右,三模没排名,但也是有所提高。

  高考时成绩不错,估分是680,最后是678,顺利考上了北大数学系。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高三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她考了学校200多名,而这次考试的成绩是人大附推荐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依据。她没有被学校推荐,只能自荐。而自荐被允许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很低,当时她很沮丧,第一次向我提出是否能帮她争取到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名额。我也是第一次动用资源为她争取到了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她还算争气,顺利通过了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虽然她最后高考成绩达到了北大数学系的要求,没有动用自主招生的加分,但自主招生的20分给了她很大的心理帮助。这么做我们也有点不好意思,但高三期间我们夫妇的工作都很忙,我基本上一半时间在外面出差,夫人也是每天很晚才回家,高考前有10天我们俩人都不在,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只能每天打电话遥控检查,总觉得亏欠孩子而做点补偿。

  女儿从小学到高考12年,总算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总结下来有几点体会:
第一、孩子的学习一定要抓紧,不能放任,但要从孩子的特点去抓。我们也曾让她学弹钢琴,但是坚持了一年她实在没兴趣也就停了。所谓的“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老师)”是指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因材施教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快乐。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成功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家长代替不了。但是如果你不替她创造机会,会抱憾终生的。进人大附可以说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上刘老师的班、上华校都是准备工作。其实我们比起其他家长算是责任心严重不强的,比如二中的少年班就是错过了机会,连报名都没赶上。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要用心去发掘,特别是不能被一时的潮流左右。如果我们在2000年减负的时候没有抓紧孩子的学习,就不可能在后面的数学竞赛中得奖,单靠在华校的成绩进人大附中前两个实验班的可能性就没了。

  第二、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人大附中选拔孩子非常重视心理测试,华校每年的考试专门有心理测试。我不是说我女儿的心理很健康,她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的性格一方面让她没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能平静的对待现实,但也使她在学习中不思进取,以后在工作中也没有争第一的劲头,不可能有大成就。但是如果她能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也很满足了。

  第三、上一个好学校、在一个好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好的师资,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优秀的同学,这次北京的理科状元和四个数学满分都是她班的。这对我女儿更是绝对必要的,以她的性格在一个差一点的班里也不会是最好的,而她们班里的优秀同学带着她向前跑,给她打开了眼界。记得刚上初中时,她英语水平比较差,但是在同学们的带动下,参加英语竞赛,每天主动背单词,也得了一个奖,英语也跟了上来。本来她并不想出国,但高二时在班里同学的带动下也开始准备靠托福和SAT。第一次托福只考了580分,她不满足,努力了3个月就考了620分。尽管没有申请到美国的好学校,但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个好的班集体中,老师因材施教,讲得简练但深度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但重复性的训练少,因此作业也不多,学得很轻松。

  我女儿初中时每天9点睡觉,高中时10点睡觉,备战高考时也没超过10点半。那种以数量换质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只是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对提高高考水平是没有成效的。但是如果和班里水平差的太多也不行,跟不上会很痛苦。

  第四、参加各种竞赛非常重要。有人认为准备竞赛就是题海战术,非也。竞赛的题目都很活,靠死记硬背不可能得到好成绩,需要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参加竞赛的都是全北京的高手,只有参加过才能知道天外有天。准备竞赛时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但对高考,对以后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初中和高中期间她参加了许多竞赛,零零碎碎的小奖每次都有,虽然没得过大奖物理竞赛,没有获得高考保送资格,可是准备竞赛对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参加“资源杯”、“同方杯”竞赛获奖的孩子家长都是熟面孔,参加“迎春杯”团体赛和我女儿一组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后来高中都在人大附的第一实验班里,这次两个北大数学系,一个清华管理学院。

  第五、华校一定要参加。目前由于减负,所有的数学竞赛都停了,体现孩子水平的只能是奥数的成绩了。目前的奥数班只有华校是和小升初挂钩的,孩子有机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表现自己的才华,学校也能在较长时间里考察学生,这比一次考试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多得多。如果你在华校的前两个班就没有必要参加其它的奥校了,因为没有比他们教得更好的了,而且其它学校的程度较低,孩子在里面是浪费时间。当然找一个顶尖的老师,给几个同样水平的孩子个别辅导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孩子高考的结束,家长的任务告一阶段。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我女儿的成长不能算是巨大的成功,但也算满意。但是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没有一个通用的法则,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