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北大清华老师亲历招生大战之怪现状

2008-12-18 06:14阅读:
梦里江河踌躇再三,还是转贴了以下文字,并与上一篇博文笑怒惊悲叹:名校招生大战纪实相呼应,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高考招生录取存在的一些问题。
  前面三篇《招生见闻》是北大招生老师所写(这里不说名字了),2007年7月发表在《新京报》上,其中《招生见闻之两校对攻篇》招致了来自清华BBS的强烈批评,因此我也转贴了该BBS上两篇反驳此文的帖子。
  其实,文中所陈述的事情是否完全属实并不重要,只要这种招生录取机制不变,类似的活剧还会上演。事实上,2008年的招生也有类似的报道。

转贴之一:招生见闻之两校对攻篇

  前些天,我作为b大学派驻南方H省招生组的成员,在招生工作的一线地带——中学校园里,考生和家长的面前——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周。

  这是我第一次为学校做招生服务,虽然一开始就从前辈那里知道,即使是b大学这样在文、理、医诸方面均盛名在上的学校,为了让最优秀的学生适得其所,招生工作也必须走到最基层去,向考生提供学校介绍、专业选择方面的咨询,但在进入正式招生环节之前,我还是没有预料到,以工科著称的a大学会将竞争的“战火”烧到招生环节的方方面面,使得正常的招生工作陷入了一场两校之间的对攻战。


  H
省是考后出分填报志愿的省份,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之前的几个小时,我们就赶到了省会,在第一时间获知了理科最高分所在的地区和中学后,我的同事就不顾刚刚走下火车的疲顿,立即驱车4个多小时前往该市提供咨询。去了之后才发现,我们所以为的第一时间其实只是“透明化”的第一时间,a大学早在两天前就通过高层路线获得了不应提前公布的信息,抢在我们之前到达该市做好了“工作”。

  25日当天,我也离开了省会前往位于H省边远地带的X市和S市为考生服务,并且整整一周都在这两个城市和省会之间近六百公里的路上来回奔波。无论在哪个地方,我都能感觉到a大学为招生工作布下的阴影。我们向来都是尊重考生自己的意向的,如果考生明确表示愿意学工科,我们会鼓励他(她)填报a大学,但如果考生的兴趣是在理科和文科,我们就会根据他(她)的具体情况为他(她)在b大学选择合适的专业。可是a大学就不这样,他们在H省的招生组成员夸大该工科大学在工科以外的优势,而且还攻击b大学的长项,甚至连该校草草创建的文科都被描述成可以替代b大学文科各院系的“最佳选择”。很多时候,我刚刚为考生敲定了b大学的专业类别,a大学就尾随而至,说服考生“倒戈”,弄得我必须再度回到该考生面前,把车轱辘话再说一遍。


  在个别考生身上,这样的敲定-“倒戈”-再敲定—再“倒戈”-再再敲定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将我和考生本人的神经逼到了崩溃的极限。有个家长对我说,“你们两个学校要是合并了就好了,省得我们的主意变来变去,孩子这两天已经完全失眠了,没想到考了好成绩比考得不好压力还要大!”


  最最不能理解的是,a大学在H省居然为成绩优异的考生明码标了价。在招生开始的前几天,据说给报考该校的全省排名前几名的进校奖励是两万,到招生结束前的最后关头,这一价码据说涨到了五万。


  有个女孩一直很想上b大学,可她的父母对大学完全不了解,听信了a大学的“劝说”,认为b大学=找不到工作,加上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好,a大学开出的价码对他们非常有吸引力,就强迫自己的孩子报考a大学。这个孩子哭着在电话里对我说:“不管我父母跟那边答应了什么,填报志愿的时候是用我自己的手填的。难道我就值那几万块钱吗?就算是把我的手砍了,我也要填b大学!”

(梦里江河注,这篇文章发表在新京报上,但未被作者收入博客。作者在博客中有如下注解:今年第一次干招生这种诡异的差事,在湖北n个城市乃至小城镇之间来回奔波,感触良多,在《XJB》连发了三篇招生见闻,本想在这里全都贴出来,但第一篇《招生见闻之两校对攻篇》涉及到和某大学的暗战,已然在该大学的BBS上引起了诸多非议,这里就不再散布对该兄弟大学的不良影响了,仅贴其后两篇。

转贴之二:招生见闻之离奇资讯篇

在出发去招生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大城市和小地方在与大学有关的资讯方面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公正的文章,大城市的家长和考生对大学大多有着最基本的了解,小地方的家长和考生脑子里关于大学的讯息则是一片难以理解其来由的迷雾。在招生过程中,我跑的都是H省边远地区的小城市,有时还必须去联系山区县城中学里横空出世的高分考生,在为这些地区的孩子和家长们提供咨询的时候,大学资讯方面的地域不公正得到了令人震撼的强烈印证。

不少山区里的高分考生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不但在电话里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就是面对面的沟通也难以顺畅地进行,很多时候,这些考生都直接把父母推到我面前,所有问题都让父母代为解决。这些父母有很多对高等教育一点基本概念都没有,问的问题匪夷所思,常见的问题有:“娃子们在你们那儿读完书求吃没有问题吧?不会分配回来种地吧?”、“电子信息科学读出来是不是就是去开网吧?”、“在你们那儿读完了再去国外留学算不算叛逃?我们家里面不会受影响吧?”

上述问题都还能够接受,最汗的是很多自以为对大学了解得清清楚楚的小城镇公务员家长。有一次我在给几个家长介绍北大的时候,说到北大图书馆藏书600多万册,是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这时候一个家长一摆手,弹了弹烟灰,很不屑地说:“这些就别说了,别以为我们不清楚,啥600万本书啊,大学里的图书馆都一球样,里面一大半都是乱七八糟的课外书,会影响娃子们学习的,你把我们娃子招去了以后最好帮我们管住他,让他少去图书馆!”

有一次,我电话联系了一个山区里的文科高分考生,一听谈吐,还挺顺溜的,而且不需要父母参谋,自己就可以和我确定填报志愿的事情。我顿时大喜,问他对什么专业感兴趣,他斩钉截铁地说:“哲学!”我问他:“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当然,我就选哲学了,别的都不考虑了。”我很欣慰,以为为哲学这个冷门的专业招到了一个真心想学而且分数还相对较高的考生。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就给我打电话,说不学哲学了,要换专业。“不好意思,我以前搞错了,以为哲学是搞经济的,后来别人都说不是。我才听说你们那儿有个光华管理学院好像是搞经济的,我能上不?”我告诉他,他的排名肯定上不了光华,他的分数可以上新闻传播和公共管理,他问:“公共管理是干啥的?是不是搞环卫的?”我说不是,然后把报考指南上的公共管理专业的详细介绍给他读了一遍,他表示“听球不懂”,我想了想,直接就说:“就是可以出来当官的专业,县长、市长、省长以后都要学这个专业。”他很兴奋地说:“官比记者大,我不学新闻传播,就学这个公共管理了!”

转贴之三:招生见闻之中学算盘篇

在这次出去招生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在一些中学教育模式较为死板、孩子的自主性较为低下的小地方,一个考生高考志愿的最终成形,除了和家长的意愿、大学招生老师的游说有关系之外,中学校长和老师的意见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中学校长和老师能够完全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为他们提供哪怕是命令式的建议,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在很多小地方,孩子本人和家长脑海中的“高校地图”完全是冰河时期的版本。但问题在于,很多小地方的中学自有一把虚荣和权谋的算盘,这把算盘的“运算规则”常常凌驾于对考生前途的理性指导之上,名为“为考生着想”,实则是拿中学校方的“大局”和教师的私利来倾轧考生个人的利益。

很多小地方的重点中学在当地炫耀其“业绩”、强化其教育品牌的时候,只认A、B两所“超级大学”,学校里的“校史馆”仅用来陈列历届考上A、B两所大学的学生的巨幅照片,其他重点大学,甚至包括香港的一些优秀的大学都“不算数”。这种对“业绩”的褊狭理解催生了一整套对校领导、高三年级组长、毕业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考评和奖励机制,逼迫他们每年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塞进A、B两校。

这听上去不是挺好的么?非也!对于一些分数刚刚够上A、B大学的考生开说,如果非要报这两个学校,在专业上肯定没有选择的余地,可是如果转而选择其他的重点大学,则一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录取到一些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都非常理想的院系。这种时候,中学校方常常会出面干涉,禁止考生投报其他学校,宁愿考生勉强在A、B二大学中拿到一个毫无兴趣去学习的专业,也要让该校的“AB金榜”看上去更加“喜人”。

我碰见一个考生,他非常想学法学,中学期间多次在模拟法庭上大展雄风,可是他的分数虽然压上了A大学和B大学的录取线,但在这两个学校选择法学专业的可能性均为零。在正式填报志愿的时候,他自己填报了另外一所以法学著称的很不错的重点大学,刚刚填完,“埋伏”在他身后的校长和老师就冲了过来,不由分说地手把手让他修改志愿,填报了A大学和B大学之中的一个,专业是他最不愿学的哲学。

作为数个名牌大学多年来的“生源大户”,有些重点中学希望维持和所有这些大学在报送名额、自主招生名额上的“最惠关系”,因而非常善于运用“招生政治”之中的“均势策略”来左右高分考生的报考志愿。比如,把该校的第一、第四名“奉送”给A大学,第二、第三名“奉送”给和A大学旗鼓相当的B大学,哪怕这四个孩子坚持想上同一所大学、该大学也愿意全部接收都不成。这种时候,考生完全成了棋盘上的棋子、天平上的砝码,任由校方按照其“战略需要”来摆布。

反驳“招生见闻之两校对攻篇”的帖子之一:

呵呵:)那好,我也列一些事实,从第三段开始.

第一,提前拿考生信息的做法一直都是B大学比较娴熟的,前年在北京,去年在浙江,都用过,A大学在这一点上吃了无数次亏。到了最后,甚至别的学校也开始做,慢慢就形成一种惯例。现在始作俑者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教训新进,未免厚黑太过。今年胡首次招生,没有虚心跟前辈请教经验,实在让人脸红,在这里骂娘,不如回家面壁反省。

第二,作者一厢情愿的认为B大学是优秀考生在文理科方面的唯一选择,未免有点自信太过。且不说A大学的理科丝毫不亚于B大学的理科是一个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事实,即使是在胡眼中的“草草创立”的文科,也不见得比B大学差到哪里。举例为证,第一,海南的状元没有来到稳居国内前三的A大学新闻学院,却去了一个跟A大学新闻学院几乎同时创立,却至今没有最起码的博士点的B大学的新闻学院,想必在以良心自居的胡老师看来,少不得要写篇文章骂一下B大学海南的招生老师了,我们且拭目以待。
第三,从此文的逻辑性来看,胡老师当年想必不是状元,那么在这里嘲笑状元们的智商未免有些托大。今年的文科状元几乎全部进到了A大学经管的金融实验班,不知道舍弃一个长期在国内排名第一的经管学院而选择一个MBA教学评估长期不能进入前五的B大的管理学院,是不是在胡老师眼里,就是个聪明的选择。
第四,招生的铜臭似乎很早就由B大学给引进了。从05年开出8万的价码挖湖南状元未遂开始,直到今年之前,状元们去B大学的收入都要比来到贫穷的A大学要多很多。这个姑且还是认为我们天真的胡老师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情况。
有的时候,我也很莫名久负盛名的B大学,如何会在最近几年的招生中一败涂地,感谢胡老师帮我找到了答案,不能够积极吸取前辈的经验,狂妄自大,工作不够认真细致,对于自身工作的失误,不去反省,反而肆意推委,胡老师这样的招生老师多了,只怕是在是B大之祸尤,A大之福祉。

反驳“招生见闻之两校对攻篇”的帖子之二:

看完楼上有关帖子,我也说说我们招生的真实经历:

我是南方某招生组的,今年又去这个城市招生。去之前在这个版面上还有网络上看到介绍B大招生组老师这一年就住在这个城市,请中学优秀的学生到家中去,亲自做饭请这些学生……我们招生组老师都是等分数出来了才到的这个城市。到了以后我们马上就开展工作,到招生咨询的“骡马大会”上收集高分考生名单,到各个中学收集高分名单(招办没有给)。我们承诺只要在我们这里登记的考生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是否能上清华的录取线,如不能提前告诉他们不耽误他们报别的学校。我们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经过努力搞清楚高分考分考生,并知道谁报考我们谁报考B大后,我们立即请示招办定下了分数线,然后立即一个个给分数线下考生打电话,希望他们四年后报考清华的研究生。。。。。

对录取线上的考生尤其高分考生加上状元,是我们两个大学争取的对象。我们从来不说别人不好,我们只是说两个学校都是好学校,只是各个学校的氛围不一样。我们只说我们的好,我们布攻击别的学校……

我们招生组老师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得到各个中学和考生的认可,结果所有状元还有前50名的前四十名都被我们请到了清华。于是隔壁招生老师给中学施加压力,在一个下午把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有3位招生老师,4位中学老师其中有校长有班主任),帮考生填好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签字,几个小时后才让考生走,考生后来说感觉自己被卖了,很不甘心,但是考生(农村孩子)又很诚实和老实,认为签了这个隔壁的预录取通知就必须去,必须诚信(真是一个好孩子!)而他从小的理想就是清华……

这里不是隔壁,所以他非常伤心告诉他的同学也是高分考生,这个考生就立即给我打电话,说他不能到清华了,哭得很伤心,我问为什么被告诉“有难言之隐”。我想一个小孩有什么“难言之隐”,就立即给这个孩子电话过去,孩子只是叹息,夜里1:00给我发短信说:“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到清华”……


这中间有很多故事,我这里就不再多说。这个城市对我们招生的评价是:“清华招生的老师事情做得很认真、很细致,让人放心”,一位考生给我短信说“X老师,我虽然不能进入清华,但是我在很少的接触中我很欣赏您和清华老师。您和其他几位清华老师做事非常认真,对考生负责,给我和父母留下很深的印象。还望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有什么事可以向您请教,谢谢。XXX”。

作为清华招生的老师,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在招生时是按照清华精神“追求完美”在做事,是按照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对待每一个考生和中学。所以我们才能把优秀的考生吸引到清华。

相关文章:
笑怒惊悲叹:名校招生大战纪实
华中科大“忽悠”考生背后的招生制度缺陷
北京高考志愿何时不“孤行”?

人大附中黄森老师爆笑语录(四):考试真相及全集索引
北大自主招生新政策解读与新趋势分析
北大名教授温儒敏:课改后学生负担更重
江苏高考08方案遭痛扁,09方案如悬剑
外籍教师对中国高考的心里话
华人美国教授谈美国学生的两极
北大落榜的人大附中优秀学生:金豆豆和雪凌
幸运女孩如何搭上哈佛提前录取末班车

清华各省招生实际数与计划数:差额巨大
从清华北大录取简析各省超级中学:华北西北
清华大学录取新生最多的81所中学(2008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