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外地校长对北京三大中学的观感

2009-04-07 06:36阅读:
梦里江河引言:
  以下两篇博文,转自“随风飘逝的博客”,该博主是江苏某名牌中学的领导,他“浮光掠影地参观了这些学校”,然后写下了自己对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的观感。
  家长若要为孩子择校的话,花些时间细心体察一下相关学校的特色还是很有必要的。遥想当年(其实就是2006年),梦里江河为了孩子小升初的事情,跑了不少学校,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交流,后来又上网看了很多有关资料,挺有收获的。
  关于“学生发表的论文刊登载世界顶尖科学杂志《Nature》上”,是的,那篇论文确实署有人大附中12个学生的名字,不过文章背后的工作量极大,以致全部作者共有约400人,排名最后的是遗传学权威谈家桢院士。

细节彰显崇高-北京行随感之一
(2009-04-04 )作者:随风飘逝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de21f1b0100d1ty.html?vt=4

  我们一行五人带着一种期待,来到北京,参观慕名已久的三所学校,它们是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这三所学校,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地位是相当地显赫,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风向标。

  每一所学校,都有她的独特文化。这样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书本的一些文字上,在校园的一些实物中,更重要地是散落在人们(民间)中一些传说和故事。在这些传说和故事中,一些细节见证着学校的文化,彰显着学校的崇高。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更好地、深入地走进这些学校,只是浮光掠影地参观了这些学校,听了这些学校简单介绍,但是我们依然有了一种
强烈地感受与震撼,这些学校的细节做到了精致,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了文化,看到了崇高。

  走在四中的校园中,我们发现无处不在但有独具匠心的一些细节,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校园的一块草坪中,有一块从三江源头寻找回来的石头,上面书写着首任校长1907年的训诫;在另一块草坪里有一块雕塑上面有三个显著的八角帽、一双工人的手、麦穗,下面摆放着鲜花(其实,在四中有许多雕塑,这些雕塑形成了一个主题,就是学校很浓烈的文化气息。在雕塑下方,我们发现,都有一个说明牌,更好地阐述主题、作者,以及第几个公共参观景点);在校园走廊上,一些柱子上面,刻写着有学生书写古代的一些名言以及国外一些名言;在图书馆门厅里,有一个傅科摆实验(备注: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吊着一个重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傅柯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等等,这些细节无时无刻一种声音,让人感到百年名校中一种历史的厚重以及对现代教育一种诠释。

  在北大附中的会议室里,他们的领导班子以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我们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康健校长不时地提到,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如基础教育的一些“暴发户”、“一些新贵”、“这几年把教育弄得小气了”等。(他本来有北大一个的重要会议,他推掉,专门和我们交流)。我在观察他们校领导,都非常朴素,他们走在人群中,我们是绝对认不出他们的,但丝毫挡不住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和智慧。特别是张思明副校长,以往只是在一些媒体上见到过,在短短十分钟左右的交谈中(由于下午张校长有选修课,没有和我们进一步深入交流),张校长的那样一种亲切、自然、低调、朴素,特别是他的备课笔记(早已经发了黄了,但保存得非常好),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走在北大附中的校园,特别是其校门,让人无法想像,这是北大附中的校门和校园。如果上面书写着校名,我们还真以为跑错了学校,这似乎又印证了康校长的关于“基础教育的一些暴发户”的观点。

  在人大附中的餐厅里,我们和人大附中的校长们(刘彭芝校长由于一个重要会议没有前来,但她特别关照她的副手一定要接待好)一起共进中餐。吃完中餐后,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和体会,上午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精神享受,特别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业绩,中午我们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物质享受(真正的色香味俱全)和视觉享受(特别是一些造型和雕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大附中的食堂是中国中学第一食堂。而真正掌勺的食堂的大师傅,却是在人大附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临时工”。在人大附中校园中,流传着三个故事,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获得全国第五届烹饪大赛“果蔬雕刻”二等奖的魏二明,初中毕业,到自学成才,再到参加成人高考;我们在人大附中交流的时间里,始终有一个人陪伴着我们,这也是附中的一个传奇,从陕西农村来的王锋,从一个烧水工成长为学校举足轻重、最为忙碌的电教中心负责人;还有一位宿舍的保洁员,通过多年的努力,顺利地拿到了英语的本科文凭,能够流利地与老外进行交流。

  北京四中的高贵灵魂、北大附中的朴素厚实、人大附中的人文关怀,尽管,细节不是学校最重要的东西,但是“蝴蝶效应”形成的却是一种文化场,在这样的文化场中,每一个人都会追问,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我为理想教育又能做什么?
实验,教我如何不爱你--北京行随感之二
(2009-04-05)作者:随风飘逝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de21f1b0100d1yi.html?vt=4

在走访这三所学校(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过程中,无论是参观实验室,还是听校领导的介绍,还是看学校的专题片,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实验。由实验衍生出许多高附加值产物,这些产物不断催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实验文化,显然成了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

众所周知,这三所学校的理科都十分强势。这种强势,不仅体现在高考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北京的(文)理科高考状元,还体现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这种强势的“秘诀”,我们在探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中西方学生有差距的话,这其中的差距之一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里不能不谈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但这样一些发明与创新,主要用在了消遣娱乐中,如黑火药的发明,却用在了烟花爆竹中,但西方却用它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如果说古代中国的思维主要体现在思辨和坐而论道之中的话,而西方却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一切从实用出发,通过革新、创造和发明,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西方文明的繁荣与昌盛。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然学科呢?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每一个渴求新知和充满好奇心的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一种经历、体验与感受,这样获得的思想、概念、技能和方法,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化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品味。这样获得的成就感,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正如,陶行知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解放出来的力量要好好的用,用在创造上”,“创造新自己,创造新中国”。对以课业学习为首务的学生们来说,“六大解放”意味着可以获得“学习的基本自由”以除束缚、扩智识,意味着配置了一把“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金钥匙。

在北京四中实验楼中,生物实验室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有植物组培室(里面放满许多温室中的瓶瓶罐罐,植物在里面自由和充分地成长)以及分子生物实验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生物实验室,里面各种现代仪器林立)。在物理实验室的过道上,放了一个实验仪器,让过路的学生和老师探寻物理的奥秘,就正如在图书馆门厅中安放了一个傅科摆一样。特别是北京四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介绍,突破了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禁锢,彻底地解放了学生。刘长铭校长谈到,现在这些竞赛(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已经变了味了,我非常反对。如果,剥去教育功利化的外衣的话,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北大附中的会议室里,康健校长就谈到,他们现在和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一起,联合就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寻新课程中实验的价值和意义。他谈到,如果,我们总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我们在收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

走在人大附中的实验室,无论是虚拟实验室,还是模拟驾驶实验室,还是平面设计实验室,还是通用技术实验室,不仅仅实验装备一流,而且学校领导对实验的理念也是非常先进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特别是在电教中心录播室以及过道,更是感到一种震惊,校领导与中央主要领导的多次交谈以及中央领导多次视察人大附中,我就有一种感叹,校长如果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办的呢?还有什么事办不好的呢?

这三所学校,在作息时间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课都上得非常少,活动开展得都非常多。下午三点半,放学的放学,选修的选修,实验的实验,艺术的艺术,各得其所,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张扬,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三所学校,在资源利用上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的同时,尽可能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又拓宽了一个新的平台,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有关课题的开展等等,学生发表的论文刊登载世界顶尖科学杂志《Nature》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正如,这两个英文单词阐述得那样,“Impossbile”,即为“I`m possbile”;“Chemistry”,即为“Chem is try”。什么是不可能,我即为可能;什么是化学,化学即为探索。实验,教我如何不爱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