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北大留校博士励志文章:燕园的灯光,北大的精神

2012-12-14 07:51阅读:
梦里江河的话:
后面还有一篇专门介绍杨虎老师成长故事的博文《我有个“北大”学长叫杨虎》,也很励志!
另:北京大学2012级新生奖学金已公示,共404人获奖,其中90个一等奖。人大附中4人获得一等奖。人大附中2012届14班共7人获奖,其中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北大留校博士励志文章:燕园的灯光,北大的精神

燕园的灯光

来源: 杨虎的日志 2012-12-12 09:40

记得1998年我刚来北大读书时,就听一位老先生对我们自豪地说,只要燕园夜晚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以后也曾多次听说过类似的说法。上学期间,虽也有过很多次挑灯夜读甚至熬通宵的经历,但对燕园夜晚的灯光,并没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对这种说法也是半信半疑。留校工作后,一次去北京另外一所“211”高校讲课的经历,让我对这一说法有了重新认识,并开始主动关注燕园的灯光。

去年四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已在该校某
学院担任领导的师兄,邀请我给本院研究生做一次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讲座。我慨然应允,但因白天要上班,所以要求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师兄在电话中颇觉为难。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师兄最终把讲座安排在周四晚上。

当天下班后,我乘地铁赶往授课地点,出地铁站时天已渐黑。一进校门,却发现校园里除了路灯以外,到处都是漆黑一片,与燕园每晚灯火通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师兄见面后,他对我解释说:“刚来这里任教时,很不习惯。想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什么时候11点前睡过觉?还不都是在图书馆、教室或宿舍读书、讨论,做研究?到这里以后,发现每天五点下班下课以后,校园里就空荡荡的,学生中能去做家教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的了。所以大家就没有晚上上课的习惯。今天上课的教室,还是我很不容易借到的,同学也是临时通知的。”听完师兄这番话,我明白了他不想把讲座安排在晚上的苦衷。讲座结束后,师兄开车送我回校。车驶出校门时,我回望刚才上课的那座教学楼,又沉入了漆黑之中。一路上,我都在想着燕园的灯光。

10点前回到了燕园,我特意去图书馆、教学楼区转了一圈,让我兴奋的是,几乎每一栋建筑里都是灯火通明。正巧赶上当天最后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每条路上都是熙熙攘攘,在路灯的照耀下,异常热闹。看到这样的场景,想想之前的另外一番经历,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感叹道:这就是我们的北大,这里的灯光是这样的明亮和温暖,这样的动人和难得,这样的催人奋发!老先生说的没错,只要燕园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

112年前,梁启超先生曾满怀激情地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作为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态,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大学校园夜晚的灯光是否辉煌,灯下是否有众多的师生在读书、讨论和钻研,是其学风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正如吴健雄先生所言:“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辉煌的灯光一定是一所大学优良学风和校风的最佳表现。当读到《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梦里江河注:遗憾的是,杨虎老师并不知道,那张照片以及哈佛凌晨4点的相应消息都是伪造的)这篇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后,我对吴先生的观点更加深信不疑。

让人欣慰的是,在漆黑的夜晚,当很多地方都沉浸在黑暗或者浮游在喧嚣中时,在燕园的很多地方,我们还能看到众多北大人挑灯夜读或讨论问题的壮美景观。这灯光,不同于尘世的灯红酒绿,她安静、深邃,还有些特立独行,一点也不喧嚣和浮躁,但又是一种“轰轰烈烈的静”,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温暖,感染并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带领着我们在科学探索和知识创造的道路上,驱除黑暗,迎来光明。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毅地塑造着北大的光辉,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中国梦”。

无论一所校园的风景如何优美,硬件如何优越,都比不上师生们争分夺秒自觉学习、自发研讨的热情和毅力,这才是大学最为弥足珍贵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离不开这个“传家宝”。我由此想到了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九年,学生不过八千,条件异常简陋,生活极端艰苦,却以“坚毅刚卓”的“精气神”,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蒋梦麟先生从教师的角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虽然设备简陋,学校大致还差强人意,师生精神极佳,图书馆虽然有限,阅读室却座无虚席。”杜运燮先生则从学生的角度深情回忆,当时“物质条件虽然很差,精神方面的享受,质量却无疑是第一流的。在联大的那段日子,我一直感到精神上极为富有。每天都有巨额收入,那时留下的积蓄,似乎是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是在这种精神和氛围的感召与熏染下,西南联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理应做出更为突出的成就。

具体到每一位个体,这种惜时如金、灯下治学、自觉自为、勤奋上进的精神则是成就伟大事业、做出一流学术的关键因素。在北大的历史上,感人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黄侃先生。他常说:“治学如临战阵,迎敌奋攻,岂有休时!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他读书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1913年,黄先生旅居上海时,异常穷困。除夕之夜,街上爆竹之声通宵达旦,而他却独坐室内,精心研读,不知困倦。直到临终前,仍一面吐血,一面坚持将《唐文粹补遗》圈点批校完。

再比如季羡林先生。季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4点就起床读书撰文。有人说他是闻鸡起舞,他则戏称:“不是我闻鸡起舞,是鸡闻我起舞。如果4点钟我还不起,就好像有鞭子抽我。”再比如侯仁之先生,建国初期,他白天的课程、会议、社会活动总是排得很满,只能挤时间写作。他经常是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燕南园61号楼道角落的一张小枣木桌前,笔耕到午夜或凌晨才搁笔。70岁以后,他更以“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勉,每天清晨三四点就起床工作,到中午时分,他会说:“我已经工作了八小时了。”

再比如我的一位师弟。前年夏天的某天,下班后我从学校图书馆南门经过,看见一位刚留校工作不久的师弟抱着一大堆书,满头大汗地从图书馆出来。笔者不禁赞叹他:“想不到你工作之后,还如此勤奋”。他应声答道:“没有办法啊,在北大这样的环境里,不学不行啊。尤其是我们年轻人,更不能让五点之后无事可干”。这话说的多好啊,让人永不能忘。正体现了新一代北大人不让前贤的精神风貌。闲暇之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他挑灯夜读的场景。我相信,这样的景象在北大一定随处可见。前段时间,我们去化学学院调研时,来鲁华教授就谈到,本院学生十分刻苦,每周都是工作六天以上,这已是一种自觉的习惯。足以证明我的推测大致不错。

燕园的灯光,是北大校园里最美丽、最绚烂的风景之一,甚至是北大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灯光,体现着北大人自觉自为、勤奋上进的学人本色,也折射出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崇高使命,更说明着这所学校赖以永葆青春、日进千里的发展秘诀。当今北大人“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的创建意识,正是“燕园灯光”景象和精神的最好诠释。冯友兰先生曾言:“人类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沤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才把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凡是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一种拼命的精神。为什么要拼命?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我相信,凭着北大人的这种“拼命”精神,燕园的一盏盏灯光,必能与天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凝聚成一团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真火”,激励并指引着我们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88018091&owner=224114485






转载同朝居士博文:
我有个“北大”学长叫杨虎

这两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我突然想到了我的高考,又突然想到了我的学长——杨虎。

杨虎与我同龄,是我在大荔中学98级的学长,比我高一级。1998年从母校考入让所有中国人艳羡的北京大学并留任北大。说是学长,如果现在我和杨虎在北京或者西安见面,谁也不认识谁,但我为有这样一位校友和学长而骄傲,一想起他,我就觉得激动和有激情。

在网上查阅杨虎的资料:杨虎,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奖助办公室主任。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2006年毕业留校工作。研究领域为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中国典籍与传统文化、高校教育与管理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编著图书多部,代表著作有《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北大新语》、《插图本中国图书史》、《中国书业》、《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研究》、《青春的足迹》等。参与主讲“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全校通选课)、“中国图书出版史”(北京市精品课程)、“传播学概论”等多门课程。荣获多项校级、省部级学术荣誉,曾获北京大学“挑战杯”科学奖论文竞赛一等奖、第七届研究生“学术十杰”,全国“中华优秀出版物”、全国“未来编辑杯”优秀论文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专著类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这就是我佩服和赞赏的学长。看着这一串的经历和光环,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998年的那个夏天。
记得那是文理分科后,我们文科班刚刚组建,马峰伟任班长,我是团支书。高考前的一天傍晚,峰伟把高我一级的杨虎请到班上讲授经验。那时,杨虎是我们大中的文科传奇,大家都知道他。传的比较神的,是说他答的政治题答案,竟然和标准答案给分点一样。当即将要走入高考考场的杨虎来到我们班时,天已黑了,又突然停了电。就在一个厦子房里,点着60多根蜡烛,杨虎夹着两本书,意气风发的站在讲台上,在黑板上不停地龙飞凤舞着他的理想。当时,我就坐在第一排,听着那激动人心的话语,感受着他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高迈气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成熟使命。算算,那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具体讲了什么,现在已记不太清楚,但他有一句话却牢牢地扎在了我的心里,就连那个镜头都活灵灵地闪现在我的面前:“我杨虎考北大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也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把杨虎记到现在,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杨虎是农村出来的学生,家境困顿,但骨子里却有一副清爽的书生气。听说他在初中时就立下志向——毕业上大中,分科选文科,大学读北大,毕业做大事。杨虎的阶段目标确实崇高而不假。当时,在78万人口的大荔县,能考上全县仅有的一所重点高中——大中,那就意味着叩开了大学的半扇门。那时,农村的每个乡镇初中能考上大中的也就是前三名才行。高二分科,许多人把文科误认为是数理化学不动的人的无奈之举,事实证明,数理化不好的人文科也是没有出息的。之所以报文科,那是极大的兴趣和极大的天赋才能得到的。至于读北大,做大事,他也是在一步步的实践和实现着自己的伟大目标。

网闻,2008年元月,杨虎回老家结婚,途经大荔中学,授魏江老师的邀请拟为母校学生作报告。但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雪,天气异常寒冷。元月27日早,天上零星下着雪花,杨虎说报告可以做,然而不久雪越下越大,几乎成鹅毛大雪。杨虎说:“我穿的是单鞋都不怕。这正是锻炼学生意志、毅力的好机会。”于是,开始了大荔中学历史上一场特殊的报告——雪中讲学。在网上看到了雪中讲学的图片,确实感人。



我有个鈥湵贝筲澭Сそ醒罨



我有个鈥湵贝筲澭Сそ醒罨




我有个鈥湵贝筲澭Сそ醒罨




尤其是杨虎在讲话结束时,即兴作诗一首“今朝喜见梅花雪,惠我父老万千人。更有五千美少年,与天相搏竟风云”,更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又闻,2009年5月,受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主任杨虎之邀,大荔中学校长魏江同志携优秀学生代表一行10人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北京大学副书记杨河及相关部门领导、著名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交流并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决定在大荔中学建立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杨虎以于右任先生所撰联“见善则迁,闻过则喜;爱日以学,及时以行”为座右铭,对己严苛,对学钟情,在成为一名优秀新传人、北大人的道路上不断突破。


杨虎,大荔人的骄傲。北大的空气是养人的,你一定能够做出一番大事。

借此文章,祝愿天下所有高考的同志取得好的成绩。


——2012年6月7日于凤城八路99号

源地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58ff5a601015ewo.html?vt=4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