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王熙凤说的“拆鱼头”是什么意思?

2017-10-19 21:56阅读:
作者:顾跃忠
王熙凤说的“拆鱼头”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有这样一段情节:
“凤姐也不多坐,执意就走了。进园中将此事告诉与尤二姐,又说我怎么操心打听,又怎么设法子,须得如此如此方救下众人无罪,少不得我去拆开这鱼头,大家才好。”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有这样一段情节:
“且说凤姐在家,外面待尤二姐自不必说得,只是心中又怀别意。无人处只和尤二姐说:‘妹妹的声名很不好听,连老太太、太太们都知道了,说妹妹在家做女孩儿就不干净,又和姐夫有些首尾,没人要的了你拣了来,还不休了再寻好的。我听见这话,气得倒仰,查是谁说的,又查不出来。这日久天长,这些个奴才们跟前,怎么说嘴。我反弄了个鱼头来拆。’”
这两回中都说到了一个词——“拆鱼头”。这“拆鱼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杨为珍、郭荣光主编的《红楼梦辞典》说:“比喻处理和排解复杂难办的事情。拆,在此处读zhái(宅),分解、清理。一说把筵席上的鱼头拆开了好让大家吃,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找麻烦。”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说:“将鱼头上的骨肉剥离,比喻做棘手的事。拆字又作‘择’(zhái宅),分解、析离。一说,把席上的鱼头拆开了好让大家分吃,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找麻烦。”
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说:“俗语。指为别人做麻烦的事。”
从这三部辞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杨为珍、郭荣光主
编的《红楼梦辞典》和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的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拆鱼头”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做棘手的事,二是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找麻烦。而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中则把这两种说法合了起来,实际上仍然可以拆分为上面两种说法。
在这里,我们且不说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更符合文本的原意,我们只谈谈这两种说法的来历。
先看第一种说法:“将鱼头上的骨肉剥离,比喻做棘手的事。”
这种说法应该来源于一种做菜方法,即拆去鱼头里的骨头。要拆鱼身的骨头已是不易,要拆去鱼头里的骨头当然更难。有一道淮扬名菜叫“拆烩鲢鱼头”,要做这道菜并非易事,第一难就在拆。鱼头一刀开二,入清水煮,火候最难。如果火候过了,则精华失尽、一拆就碎;如果火候不及,则骨肉不分、动弹不得。拆骨之时,眼周最难,那处骨多肉厚,滋味最浓,如果不加倍小心,莫说形状不保,还失了甜美。所以用“拆鱼头”来比喻做棘手的事,是有道理的。
王熙凤说的“拆鱼头”是什么意思?
(拆烩鲢鱼头)
尽管“拆烩鲢鱼头”这道淮扬名菜产生于清末,但“拆鱼头”这种做法却早已有之。《竹屿山房杂部》云:“倪云林作假江瑶柱,用江鱼背肉作长条子,每个取六块,如江瑶柱状,盐酒浥蒸;以鱼余肉熬汁用,鱼头去骨,取口颊金红色并尾煮。”
倪云林即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江苏无锡人。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他用来做“假江瑶柱”的“江鱼”,应该是长江中的鱼类,而鱼头是去骨的。这可能是有关“拆鱼头”的最早记载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找麻烦。”
这种说法来源于南方的一句俗语。《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二辑刊载周中明的文章《“拆开这个鱼头”释》说:“据我所知,‘拆开这个鱼头’,是南方的一句民间俗语。在南方的酒席上,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我来拆开这个鱼头’。说着便把筵席上吃剩的大鱼头用筷子拆开,让大家好搛了吃。后来,即使不在酒席上,也常听到有人这样说,那意思都不外乎是:为了与人方便,而自找麻烦。”
在这个说法中,“拆鱼头”并不是把鱼头里的骨头去除,而是用筷子把鱼头拆开。因为在酒席上,谁都不好意思一个人搛个大鱼头吃,只待有人把大鱼头拆开以后,大家才会你搛一块我搛一块去吃,所以就有了“与人方便,自找麻烦”的意思。
我们暂且不管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更符合《红楼梦》文本的原意,我们只从这两种说法的来历来看,均来源于南方,一种是来源于南方做菜的方法,一种是来源于南方的民间俗语。“拆鱼头”这样的生僻俗语,并不是全国通行的说法,而只是南方某些地方的小众方言,它也很难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像“拆鱼头”这类生僻俗语,只有在作者的语言环境中有这种说法,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
我在其他文章中论述过《红楼梦》中的植物、饮食文化、家具摆设和生活习惯等。从《红楼梦》中众多南方独有的俗语、植物、饮食、生活习惯等,我们可以推断《红楼梦》的作者是南方人,《红楼梦》主要反映的是南方文化而非北方文化,即便书中写到了北方生活,但给那些熟悉北方生活的人的感觉也不像北方生活。
胡适红学着重搞作者考证,而他们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年都搞不清楚,有的说是生于1715年,有的说是生于1724年。就从这两种说法来看,这个胡适红学编造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后,他几岁或十几岁就从南京迁到北京居住生活。南方生活对他来说只是儿时的记忆,他的绝大部分人生是在北京度过的,他最熟悉的是北方生活。一个从儿时或少年时代就定居北方的人,且没有令人信服的资料证明他此后又在南方生活了很长时间,却在书中大量写南方生活文化,而且走笔娴熟、出神入化,这是极不可信的。
《红楼梦》的著作权之争,其中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文化解析。作者的生活地域、人生经历、知识层次、诗文作品、思想性格、社会交际等,必然在他的作品中有浓郁鲜明的反映。胡适红学认为《红楼梦》反映的是盛世文化、是北京文化、是旗人文化;而我们则认为《红楼梦》反映的是末世文化、是江南文化、是世族文化。从文化解析上就可以完全否定胡适红学。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