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散文概述9汪琬1

2020-06-02 07:39阅读:
清代散文概述9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二、清初三大家6
3.汪琬1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鸿博,历官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汪琬长期居住苏州市郊吴山山脉之尧峰山,后人多称“汪尧峰”。汪琬是名利中人,把状元说成苏州特产就是汪琬的发明,可见其羡慕之情。劝说朋友叶燮不参加鸿博考试,自己却参加并高中,为人不齿。
汪琬诗名更盛,散文也颇有成就。
汪琬的小品纪游文字自然流畅,长于描写刻画,寄托性情,不似经史之文质实朴重、醇雅气盛,但又与之相贯通,摒除新奇纤佻、叫嚣粗豪之习,形成了清约质朴的风格。《容安轩记》《读书斋记》《计氏思子亭记》《尧峰山庄记》《姜氏艺圃记》传诵一时,《姜氏艺圃记》一文对艺圃景物的描写尤为传神。艺圃景物不算复杂,在汪琬笔下却有令人疲乎应接之感。文中不仅以清俊的文笔绘写了艺圃的情韵,而且赋予了它脱尘不俗的品格。
汪琬本源六经,精思为文,其辞质而赡,其义简而明,醇雅有度。如上所述,他的经史散文与顾炎武颇多相近处,不仅代表着吴中散文的一大潮流,而且体现了清初散文嬗变的重要走向,以文人之文、学人之文区别二者,大抵是一种主观的割裂。
汪琬生性好斗,一生发起了多次古文论争,与当时古文名家吴殳、周容、陈僖、魏禧、归庄、叶燮、黄宗羲等发生激烈的商讨论战。汪琬
标举清文,其清代顺民与遗民的政治观点之争,以文学主张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论争源起
汪琬发起和参与古文论争,无疑有着借以创立一代清文的动机。明清易代,士人反思明亡,将亡国之由归结到文道之衰上来。所谓文道之衰,大抵指明代前有七子拟古,后有公安、竟陵之文流行,七子是假古文,公安、竟陵既无法度,又与载道无关,有害于世。这一思维是清初文人反思历史变革之能事,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钱谦益将文道之衰与兵燹、阉祸等同视之。在这一点上,汪琬看法相近,有志一扫今文陋迹卓然思起百数十年文运之衰。古文家复兴古文,以求有补于世,却将亡国归罪到一些文人身上,本末倒置,自然引起不少异议,遂构成一桩聚讼公案。
清初士人在新朝与故国之间的选择,本来就是容易引起激烈争议的话题,尤其是明清易代还有其历史特殊性:异族统治取代汉人政权,民族矛盾尖锐。夷夏之辨是汉人士子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明遗民规模空前,清初二十余年间居为文坛主流,此后新朝士大夫始渐取代之。在汪琬这类仕清文人看来,遗民之文非适应世变的文字,不合世用,而遗民对适应世变的文字多不屑一顾。  
易代后文学思潮多元变化,值得注意的就有七子、公安、竟陵余风犹存;遗民文学居为主流,而馆阁文学日益崛兴;小品风气犹盛,而古文呈现中兴。从历史概念上说,明人余风、遗民文学、小品风气指向一个朝代,馆阁文学及古文中兴指向一个朝代。所谓中兴,是以明文为参考的。汪琬等人倡导清文,自然也是对明文的一种反驳。有关明文清文的不同批评态度,成为论争的核心问题。如何评价明文,已足以引起纷然争端了。
清代散文概述9汪琬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