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散文概述37对桐城派的批判2

2020-06-30 07:22阅读:
清代散文概述37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25
5.对桐城派的批判2
其一,汉学家的批判2
但是,我们发现,尽管桐城派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在与汉学家的论战中,并没有真正涉及文学主张的论辩,而始终是儒学的流派之争。把桐城派与汉学家的论战,也许纳入汉宋儒学之争的范畴或许更合适。
萧一山先生认为:“其(姚鼐)弟子以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人为最著,颇能影响于一时,于是桐城派之名益显,俨然足与当时之‘汉学’相抗矣。”与汉学相对抗的这种学术传统为其后学所继承,曾国藩就曾指出姚鼐晚年主讲书院四十余年,门下弟子颇多,其学流衍于江西、广西、湖南等地,越来越多的人归向桐城派,秉其为学宗旨尊宋抑汉;桐城派也在嘉道年间一步步走向中兴,渐成为一个成员广泛、影响区域日益扩大的全国性派别。而姚鼐讲学授徒时着力在学术上尊宋抑汉,训谕学生要以程朱为主,勿入汉学之列,其弟子突出地继承了其衣钵,虽在学术文学方面各有偏重,并因时代变化的格局而有所变化,但都不同程度的在学界掀起骇人心魄的波澜,使学术格局为之一变,对理学复兴之功不可忽视。”
我以为萧先生的论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嘉道之际,汉学家江藩在汉学护法神阮元的支持下,张扬汉学而贬抑宋学,尤其是将桐城派拒之宋学之外。姚门弟子方东树怒不可遏,撰写第一部系统批判汉学的著作,即《汉学商兑》,从而使长期以来的汉、宋之争公开化。
方书在为宋学辩护的同时,也集矢于当时的汉学流弊。书中方东树对汉学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汉学家的治学方法、汉学诸人提出的种种论、汉学繁冗支离、泥古株守之弊以及所谓汉学的超接道统。

此书一出,得到清代宋学家的响应,纷纷题辞赞誉。汉、宋学之争由此日起,形成不同门派。然而过分强烈的卫道心态,使方东树不能客观地对待汉学与宋学,议论往往走向极端。方氏固然揭露了汉学的痼疾,但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方式,甚至抬出皇帝压人,这就超出了正常的学术争论的范围。
在方东树一书出来之后,汉学家介于政治原因,没有回应。及至清末民初,作为扬州殿军的刘师培提起文派之争,意欲夺天下文章在桐城而变为天下文章在扬州。刘氏此说,虽与门户意气之争不脱干系,但究其理论根本,还在学术、思想上。因为桐城派与政治的因缘,使其实际上成为清朝舆论的代言人,故而在清末民初遭到一批革命学者的抨击。
清代散文概述37对桐城派的批判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