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散文概述39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1

2020-07-02 07:34阅读:
清代散文概述39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27
5.对桐城派的批判5
其三,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1
清末民初开始,桐城派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判,一是汉学家,以及汉学家的余绪所谓“国粹派”的批判,代表人物是扬州学派殿军刘师培和黄侃,这两位恰巧都是好斗之士,所以攻击就显得很是激烈了。二是来自新派人物的攻击,如舒芜、陈独秀。
先说刘师培、黄侃对桐城派的批判。章太炎称之为“文选派”与桐城派的论战。
刘师培认为古文无义法,多读古书,则文自寓法。古文无派,于古有承者,皆谓之派。刘师培在《南北考证学不同论》一文中一则说:戴氏弟子,舍金坛段氏外,以扬州为最盛,再则说扬州经学之盛,自苏常外东南郡邑,莫之与京焉,有时徽扬并称:徽扬之儒,功在知新,精于考核,以穷理为归,而且刘的家学渊源推算起来也是戴学的流衍,他的曾祖父刘孟瞻(文淇)先生是江氏之三传。这些都能激发刘氏的学术责任和自豪感,常常以振兴戴学自任,故先生之学,惟扬州之儒得其传,则发挥光大,固吾乡学者之责也。
《文选》学的开创者曹宪、李善都是扬州人,到晚近李详的《选学渖言》、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等名著,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优良传统。阮元奖励后学,并且他明确指出,文选楼是为纪念曹宪、李善而建的。由此可见,扬州学人在学术方面已经有了辉煌的地位,而且试图在文学方面建立自己的一席之地。
扬州学派殿军刘师培承继阮元的文学观念,作《广阮氏》等文推扬《文选》派
”,与桐城古文相抗衡。章太炎弟子黄侃在文学主张上,亦归附刘师培一方。姚永朴、姚永概兄弟是桐城派晚期代表,1914年随着严复离校而蔡元培新主北大,因学旨不合,故而二姚离开北大,到徐树铮所主正志学校任教。
然而《文选》派与桐城派双方并没有直接交锋,时间与主角都有错位。姚氏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教员时在1910年至1914年,而黄侃北大任教则于1914年至1918年间,刘师培接受北大聘任则在1916年至1919年。刘师培进入北大任教后,从此谢绝交游,专心讲学。对于外界纷争极为谨慎,常采取不介入的态度。黄侃在北大虽然表现较为激烈,但对桐城派并没有进行攻击。姚氏在刘、黄到来后已经离开,在媒体也不曾产生争端。三家均治龙学,刘师培有《讲录二种》、黄侃有《札记》、姚永朴有《文学研究法》,因此两派只是北大中文系有影响的先后派别而已。
然而章太炎所说两派之争却又确曾发生,不过时间应该推进到1905年。这一年学界在邓实、刘师培主持的《国粹学报》上展开了的骈、散争论,虽然有章太炎等的不同意见,但总的来说,桐城古文则处于无声状态,而骈文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刘师培于此期间上陆续发表的《论文杂记》,由于不满于桐城古文理论,因而系统阐发自己的文学主张。刘师培承继了清代后期仪征文派阮元的观点,力倡韵偶之文,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之标准。《广阮氏文言说》、《文章源始》中,他从辩析文章之嬗变与文笔之异入手,对骈文的形成与发展作了深入分析。是则文也者,乃经史诸子之外,别为一体者也。……骈文一体,实为文体正宗。文近于经,语近于史。在《文说》中,刘师培也作了全面的阐述。在《精采篇第四》中,他先从《易》中的物相杂,故曰文引出一奇一偶谓之文,指出文也者,乃英华发外,秩然有章之谓也”“惟偶语韵词,体与文合,同时,对骈文的形成过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文说·耀采》是一篇全面论述骈文的迁演并为骈文辩护的论文。
清代散文概述39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1
清代散文概述39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