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代散文概述40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2

2020-07-03 07:20阅读:
清代散文概述40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28
5.对桐城派的批判2
其三,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2
刘师培2
刘师培的挚友南桂馨对其骈文理念与学术关系曾作过阐述:
清三百年骈文,莫高于汪容甫,六朝文笔之辨,以阮文达最坚。昔周书昌、程鱼门论定文章,称桐城为天下正宗。申叔承汪、阮风流,刻意骈俪。尝语人曰:天下文章,在吾扬州耳。后世当自有公论,非吾私其乡人也。桂馨窃闻之,八家文统,沿及南宋、元、明,日趋华熟。前后七子欲变之,未为非也。然不知以骈变散,而乃以周秦变韩欧,夫欲为周秦之文,必先有周秦之学。顾其时经术疏芜已久,声音训诂门径茫然。吞剥矫揉,适成伪体。钱牧斋、黄太冲大笑悼之。乃复理八家绪言,顾亭林、朱锡鬯诸公,至不耻以元文相勉,诚恶万历以来之妄也。同时云间、西泠倡导骈文,犹多俗格。文士所奉为圭臬,仍在散,不在骈。骈文至常州,经儒风骨始邃。汪氏作而骈散之迹泯,阮氏起而文笔之界明,迨申叔崛兴,则又视前此诸家有进焉。
南氏分析了历代文章与学术的关系,指出刘氏骈文理论来源于汪中、阮元等乡贤,认为刘师培的文章与学术密切相关。刘氏与桐城文章争胜,实是以学论文。中国传统重学轻文,桐城派不仅是文派,而首先是桐城学派,扬州的《文选》派与桐城派都不是单纯的文学争论,而是有其学术指向,由此而产生深刻分歧。因此,对于20世纪初的这场文派之争,我们有必要洞彻其背后的学术背景,进而探究文学与学术、思想的关系。
《文选》派与桐城派之争可以看作汉学后期代表扬州学派对汉宋之争的回应。乾嘉学术的兴起昭示着汉学已经占据学术优势。而汉学最初兴起便是对宋学空疏”“臆说
之弊的反思与调整。诚如梁启超所言,在这个时期,此学派已经群众化,所以他说:夫无考证学则是无清学也,故言清学必以此时期为中坚。 但是,由于汉学本身原因,更由于宋学高居庙堂,所以宋学者自始至终对汉学有着警惕与对角。宋学倡导者对儒学理想的解释和汉学家们的解释有差异,这种差异与围绕着何种叙述形式能更好的把握儒家式公共生活的核心内容而展开的争论遥相呼应。
刘师培集骈文家与汉学家于一身,他集中地对桐城学术与文章都提出了批判。早在1904年,刘师培作《甲辰自述诗》,其中就提出自己的选择:桐城文章有宗派,杰作无过姚、刘、方。我今论文主容甫,采藻秀出追齐梁。作者自注:予作文以《述学》为法。” “桐城方氏,精熟三礼,著述斐然,与伪儒之学稍异,方氏学术虽然与清代理学有所不同,但是与汉学相比,然皆无足重也。刘氏认为方苞善为归氏古文,明于呼应顿挫之法,又杂治宋学,以为名高,然行伪而坚,色厉内荏。姚鼐传之,兼饰经训以自辅。下逮二方,犹奉为圭臬。东树硁硁,尚类弋名;宗诚卑卑,行不副言;批评方氏摹仿欧、曾,明于呼应顿挫之法,以空议相演,又叙事贵简,或本末不具,舍事实而就空文。而桐城之学,自成风气,疏于考古,工于呼应顿挫之文,笃信程朱有如帝天,至于今不衰。刘氏对桐城派彻底的批评,虽不无武断与门户之见,表现出明显的扬汉抑宋倾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桐城派的不光彩之处以及此派与政治的瓜葛,在清末民初排满的民族革命兴起之时,却有很大影响而得到众多支持。
清代散文概述40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2
清代散文概述40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判之刘师培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