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唐朝那些刹不住的吃喝风

2020-05-26 09:11阅读:
说起唐朝人的餐桌,我想先说几句题外话。咱家现在是不是只要到了饭口上,都是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又吃又喝又聊家常呢?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形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那些人吃饭的样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一个小方几,有专门的人分食给大家,这种进食习惯看起来好像比咱们现在这样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就餐习惯更卫生。
没错,分食制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咱们中国自打一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小食案的分食制。什么时候发展成一大桌子的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大餐呢?是从唐朝那会儿开始的。
这话说起来,咱们又得提起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唐的“外国人”,中国人民有着非常强烈的包容性与极强的学习能力,好像今天的我们跟着西方人一起过圣诞一样,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咱们从唐朝那会儿就显得十分卓越。
就拿这个吃饭来说吧,像我刚才说的,古人一开始其实都是盘腿坐着吃饭的,但是后来,突然传进来了一种叫“床”的东西,这东西好,可以坐着,腿不再那么酸困了,这一下,就把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给改变了。
但这个“床”和咱们现在的“床”可不一样,现在我们说的“床”都是睡觉用的,而唐朝的“床”,大部分是用来当坐具的。其中一种叫“胡床”,是游牧民族常随身携带的一种坐具;还有一种叫“绳床”,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坐的椅子了。
绳床是西方人的坐具,高脚,带靠背,人可以坐上去,把两条腿彻底解放出来。这种新式的坐具随着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在唐朝时候开始流行,应运而生的是桌子,不过那个时候还叫作“板足案”。
无论是绳床还是板足案,总之它们的出现开始让大唐人民舒展起胳膊腿,兴
高采烈地围坐在一起大吃大喝起来了。他们吃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娶老婆生孩子要吃,发财中举要吃,买屋置地也要吃,就连散个步踏个青,他们也要吃,总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作为唐朝人开席设宴大吃特吃的理由的。
瞧,柳丝刚刚发了嫩绿的芽,曲江池畔的早莺才开始唱着春曲的时候,大唐最美的季节就来到了。这美景里不仅有花,还有比花更美的大唐女人。老杜说“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些丽人可都是攒足了一年的精神,这个时候纷纷摊了血本地跑出来,一个个比着谁的裙子款式更新颖,谁的簪花更漂亮。她们把这叫“斗花”。斗花斗累了,找一块空地,四周插上竹竿,然后褪下裙子——你当她们要做什么?别想歪了,大唐的女人们会玩着呢。她们把裙子搭在竹竿上,撑起一个临时的帐篷,就在帐篷里摆起酒宴来了。所以这个酒宴就有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叫裙幄宴。
裙幄宴是一个纯粹女人的宴席,不过在唐代,像这样的宴席并不太多,多数的宴席还是以男人为主的,女人只是宴席上的一个点缀。尤其是当有几个文人墨客添了点风雅的时候,如果再有几个长得好看的小娘子在旁边,那这酒宴就办得更有些雅趣了。刘禹锡有一首诗写的是:“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波上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鹭振,歌响杂莺啼……”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宴会,宴会的地点不是在酒店里,而是在船上。这在当时叫船宴,是独领风骚的文人们最喜欢的一种宴会形式,有佳肴,有美女,有诗词,有水,有船,有情调。这种宴会,肚子里一般没喝过多少年墨水的人可是不敢轻易参加的。
说起文人的宴会,我就突然想到曲江池了。当年唐朝那会儿,这里文人的宴会那可是办得别开生面呀。来参加宴会的多是科考的书生,好像咱们现在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一样,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前两天我在曲江见到有一座状元楼,说是每年高考一结束,总是有不少的毕业生在这儿要么办拜师宴,要么搞同学会,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不过据我所知,无论拜师宴还是同学会,多数都是这些学生自己或者家长掏腰包。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要搁在唐朝那会儿,这科举考生们的宴席,可都是皇上出钱的。
唐朝皇帝出钱给科举的书生们办宴席,一开始呢,其实多少是有些慰藉的意思,因为来参加宴会的,都是些落榜的书生。皇帝的意思大概是,看你们也一路辛苦地跑来了,却没争上个功名,来,给你们办一桌,吃完喝完以后,回家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宴席的味道突然拐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变成了给中榜的进士们庆贺的喜宴了。每年的三月份,曲江池畔热闹非凡,新科进士盛装出席,一面接受人们的祝贺,一面踌躇满志地憧憬着未来。他们在曲江池边的杏园里饮酒作诗,畅谈理想,感觉人生自此已是巅峰。兴致来了,还豪情壮志地跑到大雁塔底下题个诗留个字啥的,纪念他这一人生最快意的时刻。
曲江宴是皇帝出钱办的,这种宴席的机会毕竟一年不会有几次,更多的宴会其实还是大唐人民自己办的,庆生、婚丧、升官、发财,总有一个由头,是可以令大唐人民欢天喜地吃一顿的,而这些宴席里,最有名的就是“烧尾宴”。
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难道来吃这种宴席的人都要用火烧尾巴骨?不不,可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会吓到很多对这种宴席垂涎三尺的人——比方说我,就特别向往能吃一顿烧尾宴。
相传鲤鱼跳龙门以后,天上的天火会把鲤鱼的尾巴烧掉,然后鲤鱼就变成龙了。瞧,这下知道了,这烧尾宴其实就是取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那些登科的士子们“鱼跃龙门”以后举办的一种喜庆的宴会,拜谢老师,相邀好友共同来庆贺的。
韦巨源是唐中宗李显时的一个官员,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升做尚书,为了答谢龙恩,这位新任的韦尚书,下了血本在家里大摆酒宴招待皇帝,这也叫作烧尾宴,因为升官了嘛。这场宴席当时到底有多少道菜现在咱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仅被记录下来的就有五十八种,冷的,热的,干的,汤的,烧的,烤的,炸的,煮的,各位要是不怕被馋到,我就学着相声《报菜名》的样子,给各位来个贯口:

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七返糕、金铃炙、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冷蟾儿羹、金银夹花平截、火焰盏口、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

哎呦,我的天哪,说得我气都快要接不上来了,可好像一半还没有说到呢。
烧尾宴的菜品之多,款式之惊人都是史上少有的。据说有一道菜叫雪婴儿,是用小青蛙裹了面,经油锅里轻轻一炸,捞出来就跟一个雪白粉嫩的婴儿似的;还有什么凤凰胎,是取母鸡肚子里还没有生下来的蛋,与鱼白一起生拌着吃的;遍地锦装鳖,用羊脂和鸭蛋黄做成锦缎般华丽的浇头,浇在甲鱼的身上做成的。除了这些能吃的,还有能看的,比方有一道素蒸音声部,是用面做成的七十二个吹拉弹唱的小人,要么彩袖殷勤捧玉钟,要么低眉信手续续弹,一个个活灵活现,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宫廷乐舞表演。
不过你要是现在问我,这烧尾宴在哪儿还能吃得到,那可真是为难我了,这样的腐败风莫说是现在,就是唐朝那会儿,也是不敢这么吃下去的,短短不过二十年,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强行禁止了。
 (未完待续)
节选自《时尚大唐:唐朝人是怎样过日子的》
唐朝那些刹不住的吃喝风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