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泰山书院与理学发端?

2017-10-26 09:37阅读:
转自中国百科网http://www.chinabaike.com/z/tour/2012/0213/1063038.html
节选自刘传录主编的《泰安文化通览》唐宋金元时期 徂徕隐逸与理学发端(下)
石介(公元1005—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时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到了他的父亲石丙时,家境好转,石介排行老二,少年时经常陪父亲读书,父亲特别喜欢读《春秋》、《易经》等儒家书籍,对石介的影响很大,少年时期,两件事改变了石介一生,一是父亲石丙考中进士(先后任大理寺丞、青州临朐县令等职,终于太子中舍),成为石家第一个做官的人,二是石介的母亲去世。父亲高中进士,在那个文人士大夫集团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时代,那是多么大的荣耀,更主要的是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石介对儒家书籍更加好学,有着精诚报国的远大志向。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服丧回南京(今河南商丘)居住,南京留守官晏殊邀请他主持应天府学。21岁的石介慕名范仲淹来应天府学学习,成为石介一生的转折点。石介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他在应天府学读书期间,生活窘迫,吃不上菜,口粮也不宽裕。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他以老师范仲淹当年励志求学为榜样,矢志不移,是府学中最用功的学生之一。府官王渎见他生活太苦,顿生恻隐之心,借会客之机,将做得很好的饭菜送给他吃,石介谢绝说:“甜香的饭菜我石介当然是想吃的,但是天天吃尚可,如果只能吃上一顿,那么明天将吃什么呢? 早上吃了细米鱼肉,晚上就咽不下粗食糙饭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馈赠。”于是石介便把所赠送的美食还给了王渎,王渎 对石介更加敬重。
宋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与欧阳修、蔡襄、马永伯等同登进士第,授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1034年),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期间筹建了泰山书院。宝元元年(1038),石介南京推官秩满,父亲石丙的砀山县令也秩满,按例应该到边远的地方任职,石介以父老年已七十岁请于吏部,代父远官,遂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军事判官。到任后一月,
因母亡归家奔丧,丁忧在家,康定元年(1040)石丙亡故。石介母服未满,又守父丧。躬耕于徂徕山下,在徂徕山办起徂徕书院,与泰山书院互为呼应。庆历二年夏,石介居丧期满,由杜衍推荐任国子监直讲。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到京师成为一名京官,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来到了政治漩涡的中心,对于还无政治头脑的石介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同年他的老师范仲淹、同学欧阳修等人被仁宗任命为高官要职,日夜谋虑富国强民的办法,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他说:“这是大好事,我应当歌颂。”于是,他写了《庆历圣德诗》,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怀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当时,同在太学任直讲的孙复提醒石介说:“你的灾祸从此开始了。”果然,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他命家中女佣人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人,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返回徂徕山待阙,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宋仁宗下诏将石介的妻子、儿子编置在江淮,由地方官加以管制,不得自由行动。又派中使去把石介的棺材打开检查虚实。当时吕夷简正任京东转运使,就对中使说:“如果棺材打开是空的,石介真的逃到契丹去了,就是将他的子孙全部斩尽杀绝也不算残酷。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无缘无故打开人家的坟墓,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中使说:“那又如何回复朝廷的圣旨呢?”吕夷简说:“石介死了必然有负责殓尸装棺的人,加之内亲外戚,以及参加葬礼的学生,不止数百人。至于抬灵柩埋棺材,必然雇用殡葬铺的人。现在发公文命令他们全都来受审,假如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都立下军令状,官府出具保证书加以证明,也就足以回复圣旨了。”中使按照他所说的办了。等到报告仁宗,仁宗也醒悟到夏竦是诬告,旋即又传旨,把石介的妻子与儿子都释放了,让他们还乡。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年)的一个秋夜,他含泪打开石介的遗著――《徂徕集》,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 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石介死后二十一年始得正式下葬。应石介之子师讷、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人之请,欧阳修撰写《徂徕石先生墓志铭》,给予很高评价:先生貌厚而气完,笃学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为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已;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矣。”
泰山书院的真正创办和组织者是泰山之子石介,贫困的生活始终伴随着他,但始终没能压倒他,他所思所想依然是圣贤事业。景佑元年(1034)初,礼部开科取士,孙复第四次应举又告失败。[50]多次的科举落第,使孙复对科举入仕丧失了信心。当时,郓城举子士建中也在此年应举并考中。在士建中的介绍下,孙复来到南京找当时正在那裏任学官的石介。石介在南京任上见到孙复后,力邀孙复来泰山办学。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应天府同窗之谊,一方面是二人的理想信仰相同。与宋朝的政策相适应,宋代儒学在政治上强调“正统”,思想上强调“道统”,文学上强调“文统”。加之北方燕、云地区尚未恢复,使得孔子以来“尊王攘夷”说和源于《春秋》公羊学派的大一统思想,带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石介和孙复在鼓吹“大一统”治国之策方面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景佑二年(1035),石介在泰山筑室完毕,请孙复来居,石介不惜自降身价,自己率领张洞、李縕等拜孙复为师。利用奉符知县马永伯与自己是同年进士的关系,加上在家乡的威望,号召自己的信徒出资筹建讲学场所。景祐四年(1037)在岱庙东南隅汉柏地筑室建起学馆,建起了泰安第一个民办性质的书院, 孙复命名为“信道堂”。他在《信道堂记》中说:“予丁丑岁秋九月作台于泰山之阳。明年春,堂既成。以是道处是堂,故名信道堂”。这是孙复讲学泰山的正式地址。不久岱庙整修扩建,信道堂被并入院内,于是北迁至普照寺西侧的栖真观。这原是唐代道士周朴修炼的地方。经过重新修整,拓建厅室,规模大大超过信道堂。石介亲撰《泰山书院记》,正式称为“泰山书院”。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在家乡教授《易》,创办徂徕书院,已闻名山东。孙复主持书院,石介讲学于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之间,胡瑗在此读书并兼任老师,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也前来讲学,八方学子慕名而来,包括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祖无择、姜潜、张洞等人,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在孙复、石介、胡瑗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泰山书院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他们为宋代学术思想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孙复认为“儒者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孙明复小集·书汉元帝赞后》),儒家学者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以仁义礼乐为治世之本、教育之本,他认识到隋唐以来,科举“专以辞赋取人”,致使学子“皆奔走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而探索圣贤奥义的人“百无一二”(《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一》)。他坚持改变这种教育状况,以儒家道统教育士人,使他们致力于圣贤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在《答张洞书》中他写道:“远(张洞)以尊道、扶圣、立言、垂范之事问于我,我幸而志于斯也。”(《孙明复小集》)石介也要求学生们读儒家经典,学圣贤功夫,摒弃佛老说教和华丽的时文,做行善为民的实事。
  书院教学以儒家经典《易》、《春秋》为主、兼及子、史,对周礼、周诗也极为重视。石介曾说:“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两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徂徕集》卷19)
  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书院的重要教育内容。石介曾说:“介日坐堂上……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之道不尝离于口也,三才九畴五常之教不尝违诸身也。”(《徂徕集》卷15)他以忠义教诸生为人臣,以孝悌教诸生为人子,以友爱教诸生为人兄,以信诚教诸生与人交。礼仪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石介在师礼上以身作则,他以进士出身拜孙复为师,在这一点上,他说“道可服兮身可屈”,尊师是因为志于道。每当孙复讲解《易》、《春秋》之时,石介总是恭恭敬敬地静立一旁,认真听讲,从来不以进士身份和做过官而自居。
  他们经常勉励诸生,以勤奋其学。在《谕学》一诗中,孙复吟道:“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要求学生以勤为友,发奋学习。继而他鼓励学生们说,孟珂、荀子等人也不是生而知之,必是勤学成圣的。石介则告诫学生,年少应加倍努力,应认识到“汲汲身未立,忽焉老将至”的时间紧迫性,因而“昼何暇乎食,夜何暇乎寐”(《徂徕集》卷3),连吃饭、睡觉也都顾不上了。
  书院还请当时著名学者前去讲学。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郓州儒家学者士建中都曾来书院讲学。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孙复、石介在教授学生之外,还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书和文章。孙复在书院写下《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七卷,还有《尧权》、《舜制辩》、《四皓论》等文章。石介写出《易解口义》十卷及 大量文章。这实际上也是书院的必修教材。
 石介泰山书院讲学时期的活动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是交游社会名流与地方名士,争取各种支持,扩大书院影响。石介与师友、同年中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蔡襄等人联系密切,书信往还。孔子四十五代孙孙道辅,曾多次来书院道访,盛赞书院学风及师生之贤,奉符知县马永伯与石介是同年进士,诗文酬和,过从甚密。   
二是招徒授业,讲习儒术。书院声誉既起,四方士子闻风而来,除上面所述外,还有杜默、张续、李常、徐循等人。在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子、史群书。其中尤以《周易》、《春秋》为重。石介说:'先生尝以谓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
三是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在讲学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学术著作。孙复《春秋尊五发微》十五卷、《易说》六十四篇及《春秋总论》、《尧权议》、《舜制议》、《文王论》、《董仲舒论》、《四皓论》、《扬子辨》等著述均完成于此时。石介也著成《易解口义》十卷及其它文稿。郓城儒学家士建中、曲阜孔道辅等人也应邀来书院讲学。这些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空气,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思辨能力。
  四是推荐学生出仕。石介、孙复二人用世之心极切,所谓'一寸丹心如见用,便为灰烬亦无辞'(孙复《蜡烛》诗)。在与高官显宦的信中,荐才请用的占相当数量。除孙、石二人互荐外,学生也普遍受到举荐。这种举荐亦收到明显效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