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2018-01-01 21:58阅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唐山滦平在北京东北方向接近200公里的距离,三环上京承,转大广下道,当你看见硕大的告示牌:普通话之乡,就证明你到了滦平境内。直接导航十八盘村,下公路进村往南一直开,在仅一车宽的水泥路尽头立着文保牌。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当我们下车看着面前的杂草丛生的荒山,真不知道石刻从何找起,正好碰到当地一位热心的大哥,带我们直接找到了石刻,还详细介绍了古道的原貌,真是受益匪浅。
网上查找,滦平县博物馆藏大康八年(1082年)刻石,发现于平坊十八盘梁南坡,文字大部分可辨认,为“大康八年九月十日 * 十差到通引官行者直属 * 凡今矣新来一十人 * 十八万古永记”。后来我们去了滦平博物馆,可惜博物馆正要搬家,石刻堆放在一起,没有看到。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车辙印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滦平宋辽古道之十八盘古道石刻
转自搜狐新闻
从白沟到古北口
辽驿道千里,到底从哪里经过?让我们根据史料,从南到北寻觅一番。
当年宋使自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出发,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前行过白沟河,便踏上“大辽国”的土地。
千里驿道上的第一座驿馆,安设在白沟河之北。
从白沟前行40里到新城县,辽驿道第二座驿馆设于县内,新城县是辽南京析津府涿州下辖的县,遗址在今高碑店市新城镇东南的旧新城。
新城县前行70里到涿州,涿州城有第三座驿馆。涿州是个很古老的地方,所在地一直未变,今为涿州市。
从涿州前行60里到良乡县,县内有辽驿道上的第四座驿馆。良乡县是辽南京析津府下辖的县,今为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由良乡县前行60里到幽州。幽州即辽国五京之一的南京(今在北京西南),当时已是一颇具规模的都市,据《辽史》记载,“城方三十六里”,“坊市(市场)、廨舍(官署)、寺观,盖不胜书”。内城南门外有第五座驿馆———永平馆。
宋使路振在《乘轺录》记载:“自幽州北行至孙侯馆五十里。”孙侯馆在今北京市通州区境内,为第六座驿馆。
第七座驿馆在顺州。顺州是今北京市顺义区。
由顺州前行70里到达檀州,这里有辽驿道上的第八座驿馆。当时檀州是辽南京析津府下辖的州,今为北京密云县。
从檀州前行50公里,是驿道的第九座驿馆———金沟馆。宋使王曾《行程录》记载:“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金沟淀和金沟馆在北京密云县石匣镇,现今已经淹没于庞大的密云水库中。
又从金沟馆前行90里到古北口,就到了驿路上的第十座驿馆古北口馆。古北口古又称虎北口,是一座著名的雄关。宋使在古北口有一个必去之处,就是“杨无敌祠”(即今杨令公庙)。杨无敌即人们熟知的抗辽英雄杨业,他不仅在中原受到崇敬,在“辽邦”也享有崇高威望,甚至为他立庙祭祀。当年苏辙过此,曾写下《古北口谒杨无敌祠》一诗,流芳至今。
从古北口到牛山馆
过古北口往北,就进入辽中京大定府北安州,今河北承德地域。
从古北口前行80里到第十一座驿馆———新馆。
在古北口与新馆之间有一座著名的山岭———摘星岭。路振《乘轺录》记载:“五十里过大山,名摘星岭,高五里,人谓之思乡岭。”苏颂《过摘星岭》诗云:“路无斥堠惟看日,岭近云霄可摘星。”摘星岭即今滦平县平坊乡境内的大十八盘梁,山梁上古道盘旋,九曲十八弯。新馆坐落在平坊乡硷场沟门,20多年前考古人员找到了新馆遗址。
从新馆前行40里,到十二座驿馆———卧如来馆。卧如来馆之名,源自附近有卧佛。驿馆遗址在今滦平县大屯乡南沟门村平川间,正北隔兴州河有山洞,现称喇嘛洞。2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洞外发现辽代佛寺建筑遗物,在洞中发现了13米长的卧佛残迹。
从卧如来馆前行70里,到第十三座驿馆———柳河馆。
在去柳河馆的途中,要翻过一座大山———摸斗岭(也写作墨斗岭)。宋使王曾《行程录》上说:“过墨斗岭,一名度云岭。”清代的文人,错把今承德市区西边的广仁岭当作墨斗岭,结果使宋朝使者对驿路里程和走向的记载显得矛盾重重。其实墨斗岭在今滦平县东北部的伊逊梁,辽驿道并未经过今承德市区。柳河馆在今滦平县红旗镇房山沟门,而柳河即今伊逊河。前些年考古人员找到了柳河馆遗址,还找到了宋使记载的附近矿冶遗址。
从柳河馆前行70公里,到第十四座驿馆———打造部落馆。居住于此的百十户奚人,从事打造车辆和锻造兵器。苏颂写有一首《过打造部落》,沈括也曾经在这里考察了奚人制造的车辆。
从打造部落馆前行50里,到第十五座驿馆———牛山馆。
在这段驿路中途,有一座“顿馆”———会仙馆。会仙馆虽只供宋使途中休息用,但因为辽国按惯例在这里设酒宴招待宋使,所以非常有名。
沈括《使契丹图抄》说:“使人过此,必置酒其上,遂以为常。”
从牛山馆到辽中京
从牛山馆前行80里,到第十六座驿馆———鹿儿峡馆。当年鹿儿峡一带风光旖旎,宋使刘敞诗咏:“朱桥柳映潭,忽见似江南”。鹿儿峡馆在今承德县东山嘴。
又从鹿儿峡馆东行,过虾蟆岭(今名祥云岭),进入辽中京大定府泽州界。距鹿儿峡馆90里,有驿道上的第十七座驿馆———铁浆馆,遗址在今平泉县罗杖子。
从铁浆馆前行70里,到第十八座驿馆———富谷馆。
王曾《行程录》有这样的记载:“至铁浆馆,过石子岭,自此溅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馆。”石子岭,今为乌呼玛梁。此前这段路程,穿越了承德一带的深山区,当年泛称“奚山”。宋使们写下许多诗歌咏叹奚山之美。
从富谷馆前行80里,到第十九座驿馆———通天河馆。通天河馆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从这里再前行20里,即到达辽中京。辽中京有第二十座驿馆———大同馆。从中京向北,驿道继续延伸,直达上京。
从“澶渊之盟”到辽宋,辽驿道使用了120年,双方使者你来我往,从未间断,这期间着实上演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