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基因绝非命运,所以必须终身努力

2020-02-10 14:00阅读:
文/姚斌
如果我们要认识我们自己,那么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基因学。仇子龙先生所著的《基因启示录》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基因秘密的图景。虽然说这本书只是科普读物,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而言却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深入浅出,娓娓而谈,从科学家认识基因的历程开始,到基因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再到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人类的未来,让我理解了基因的本质及其作用。
所谓的基因,就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遗传因子,包含着重要的遗传信息。比如,茶花的种子长出来还是茶花,鸡蛋孵出来的一定是小鸡。基因其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就是大名鼎鼎的DNA,中文名为脱氧核糖核酸。
两个核心观点
在人类社会的一些领域,有些人表现出超人的天分,而有些人却经常性地遭遇失败。在总结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时,我们或者归之于自身的条件,或者归之于百倍的努力,或者干脆归之于运气。其实,在这背后起很大决定作用的是基因。只有真正理解了基因,才能认识到“基因并非命运”。作者在书中关于基因有两个核心的观点:
第一,基因不仅决定了生物体的结构,还决定了生物体的行为与认知。身高、体重、肤色,这些都是生物体的物理组成部分,是生物体的“硬件”,这是生物体的三维属性。这些硬件由基因决定。不仅如此,基因还决定了生物体的行为认知能力。这是生物体的“软件”,被作者称为生物体的第四维度。生物体的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指不需要后天学习便能掌握的行为;习得行为指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先天的能力在后天能发挥到何种程度,要看家庭、社会环境、个人奋斗、以及因缘际会等因素。
第二,基因并非命运。作者在阅读众多历史文献和反复思考后认为,基因绝非命运,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我们完全不可能从基因来预判一个人的事业成就和命运。人类整体的智商水平呈正态分布,超高的和过低的都很少,90%以上的人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然而,财富却总是呈现帕累托分布。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财富与所谓的社会阶层受到家庭与社会等复杂因素联动产生的叠加效应的影响。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别比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要小得多。优越家庭因素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关,当然能维持多久,要看后天的努力。至少在当前的人类社会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并不都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人类社会中的众生是平等的,因为基因无所谓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有成就一
番事业的机会。有的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将持续性的学习贯穿一生。当他们在永不停止的学习后,在大脑中就打开了基因,产生的蛋白质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智者。当然,基因也给每一个人一些先天的限定,比如给我们待人接物的不同角度和观点,让我们拥有多种多样的性格,甚至决定了我们亲密的关系。人的这些特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不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出来的。
行为认知能力是一种应对外界变化,作出行为反应的能力。行为认知能力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环境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一项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基因与家庭收入的关联程度非常低。换句话说,人生的事业成功与财富累积,并不是基因给你的,或者说光靠基因还远远不够。基因给了你能力,但幸福还是奋斗出来的。许多具有“优秀”基因的家族按理说可以一直延续成功与财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就有了“富不过三代”之说。
可塑性终生存在
人类大脑是极具可塑性的。对人脑来说,我们并不重视容量,而更关心可塑性。容量关系到能装多少知识,可塑性关系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每个人大脑容量相差无几,除了少数记忆方面的天才。对大部分人来说,通过后天学习增大大脑容量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大脑的可塑性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的。
习得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学会的行为,在我们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学习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现代智人之所以能遍布全球,很可能就是基因演化让现代智人的的大脑更具可塑性,赋予了现代智人更强大的学习能力。
当我们听到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时,在我们的大脑里,这句话可以通过信息转换激活神经元里的基因表达,使突触的活性增强,神经元原来以15赫兹的频率发射电信号,现在以50赫兹的频率发射。于是,这句话就以神经元电活动频率的变化形式储存在大脑里。如果信息反复刺激神经元,那么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就会更多,突触就会更强,记忆也更牢靠。因此,重要的知识要反复看,不断看,学而时习之。学习产生的基因表达会让我们的大脑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不去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不学习新知识,那么神经元里的基因就不会打开。
所有的知识都是以信息的形式输入大脑的,激活神经元的基因表达以后,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内容。世界上没有无师自通的天才,如果没有信息输入,大脑的可塑性就不会发生,知识是不会无缘无故存进大脑的。
有些人确实看上去很“聪明”,然而,桥水公司的瑞·达利欧这样说,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聪明意味着智力水平较高。按作者分析,人类的智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先天方面,又叫流体智力,包括感知外界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后天方面,又叫晶体智力,比如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经验和掌握的具体技能,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境遇有关。
心理学家通过对大规模人群进行智商测试后发现,人们的智商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绝大部分人的智商测试分数其实都相差不大,只有极少数偏高,比如爱因斯坦;还有极少数偏低,主要是因为大脑发育异常。常人的智商测试分数在80~120分之间,而10多分之差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确实有差异,但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有些人的记忆力可能特别好,但就算一个人记忆力的超强,也不能代表他的大脑功能特别强。智力与众多因素有关,智力水平不仅只体现在记忆力一个方面。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寻找聪明基因。如果真想变得聪明,还不如想办法把学习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得更有效率。
基因并非命运
所谓的命运就是我们的人生经历。基因设定了我们的角色,决定了我们的身高、体重、长相、行为模式,以及遇到事情如何反应等。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规则设定。在人生里,负责设定规则的是社会环境。一个从小跟狼一起长大的人,从未接触到人类的社会环境,因此它也始终无法适应人类社会。虽然说他也是人类的物种,但其实他不再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
一个人的成功与其出生的时间地点、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就是由这些一系列可预知的、强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决定的。如果巴菲特不是具有与他少年时的成长环境、在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受教、结识查理·芒格先生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恐怕也不是今天的巴菲特了。巴菲特自己也坦承,假如他不是来自那个子宫,而是出生在印度或孟加拉国,成功可能就与他无缘了。你可以视巴菲特的讲话为谦逊,但事实就是如此。成功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机遇与积累的结晶。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诸因素,纵然智商超过了爱因斯坦,也只能过得很平庸。他举例说,SUN公司的创始人比尔· 乔伊和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假如他们没有特殊的机遇、特定的时间和独特的成长环境等因素,同样无法取得非凡的成就。格拉德威尔总结道,成功依靠的是人类的一般经验,绝非石破天惊也绝非神秘莫测,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显而易见,环境对智力发育极其重要。1970年,美国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启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学试验,史称“卡罗来纳初学者计划”。他们招募了100多个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中很多是非裔美国人。科学家在孩子刚刚出生几个月后,就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的孩子没有接受特殊训练,而实验组的孩子则接受了幼儿教育。这个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只是营造一个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初学者计划的老师也只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进行社交、情绪、认知以及身体方面的锻炼。这个训练计划的强度很大,工作日每天一次,每周进行5次,从出生几个月后就开始一直持续到5岁。每隔几年进行一次随访,一直持续到这些孩子40岁。实验显示,在孩子们2岁的时候,研究者就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巨大差异。从小学和中学学习成绩来看,实验组的孩子远远超过了对照组。在21岁的时候,实验组进入大学的孩子的比例是对照组的4倍。
这个实验足以说明,那些成为社会问题的青少年,并不是由于先天的基因导致他们无法学习或者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很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儿时的成长环境太恶劣了。这个伟大的社会实验告诉我们,5岁前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巨大。其实,这个实验的发现还远远不止于此。
2018年,卡罗来纳初学者计划实施40年后,研究者又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对象找了回来。研究者设计了实验让他们做一些经济方案的抉择——测试他们对社会公平的态度,看他们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尽量维持社会公平,或者不管对其他人公平不公平,就是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研究的结果是,这些出身贫寒的幼年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实验组成员,长大后更希望维持社会公平,就算暂时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也在所不惜。
如此看来,幼年的生活确确实实影响到这些人的价值观,说明我们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巨大。至此,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说基因并非命运。基因给了我们起跳的能力,而环境就像重力,影响我们跳起来的实际高度。基因可以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但无法决定我们的命运。尽管有的人确实能力强一点,跳得更高一些,但是只要奋斗努力,总可以在社会找到一席之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