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老子的圣人处无为之事

2022-04-17 11:38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看了很多解读,大多为互相矛盾的可以互相转化等。很多人感觉怎么老子讲课有些没有条理性,前一篇与后一篇关系不大,甚至有人考虑,是否是由于过去记录的竹简顺序给摆乱了导致的?我个人理解解读老子还是要高度重视文章前后逻辑关系的,否则几千年了,中国圣人出了很多了不会不注意的。我个人理解老子的文章前后关系还是很紧密的。
老子讲:天下人把美的标准固定了,这就不好了;把善的标准固定了,就更不好了。为什么这么讲?“道可道,非常道”,天道广大,我们所理解的只能是道的一部分,你不能把你自己理解的道概括为全部的道。你更不能把自己理解的美的标准当成美的全部。
世间各式各样的美好东西,那多了去了,你不能把某种模式的美固定。人们都去追求人造美女,统一造型,让人看了都反胃,老了以后就更后患无穷。后面对善的描述也是这样,扶助老奶奶过马路是善,处决坏人那也是善,没法去统一固定某种善就是善。更绝的是,扶老奶奶过了马路,钱包没了,遇上小偷了。所以标榜某某行为就是“ 善”,可能就没有善果了。投资股票,大家的各种套路模式一固定,你就知道,完蛋了。
r> 既然不能固定某种模式,我们对道的理解又是局部的,怎么办?老子告诉我们:可以按照道的规律去思考做事情:从我们这些凡夫境界看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外物 进行分别,有、无,难、易,上、下,左、右,前、后,涨、跌,张三、李四,山、水等等。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对这些主观固化的外相去分别,要把这些外物当做整体来看。这样,多少能感受到一点道的局部范畴。
老子具体怎么做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不会先固定某种模式去做事,他是按照“无”也就是道的规律去做;例如教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去讲解。不言,不是不说话,是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去说话。
如来讲,众生根性不同,你用同一套教材对不同根性的学生讲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来对凡夫讲《金刚经》不了义佛法,对菩萨们讲了义佛法了。根性不同,对象不同。家长教育小孩了:我怎么说你也不听!老子、如来那么大的智慧还需要因材施教呢,你算老几?
后面那段话就更好理解了:万物都有各自的“德性、根性”,不一样,又都在变化,老天 给各自存在、依靠也不一样,不要随意去改变。那些今天是功劳,明天也许就是罪过。只有这样你不去固化或者也不把某种状态下合于道的做法,认为这就是全部的道,不拘泥于某种状态,这样才能不失道。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