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2020-01-26 21:53阅读: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9月16日,早上9点,辞别虎头镇,“一路向北”开始向珍宝岛进发,出G331国道,转走X123县道,在行驶了74公里后,9点半左右到达了珍宝岛码头。

走近幽蓝的乌苏里江边,珍宝岛就坐落在距岸边百十米的江中,隔江相望,绿树丛中,宝岛大门之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手持望远镜可清晰地看到“中国珍宝岛”五个金色大字和围墙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红色标语。
珍宝岛,原来它就是乌苏里江中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岛,基本无人知晓,但在1969年3月,因与前苏联的一场自卫反击战而驰名中
外,它是一处战争遗址,是一场战争的纪念地,并非是一个普通的旅游观光地
我是在七十年代才知道珍宝岛这个地方,是在我小学语文课本中,当时书中有一篇“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课文,写的是珍宝岛战役中战斗英雄于庆阳的英雄故事,记得后来我还买了本这个故事连环画,画书的封面是英雄于庆阳端枪冲锋的画面,也就从那时起珍宝岛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同时印在脑海里的还有那幅英雄端枪冲锋的宣传画。
今天,我终于可以走进了这座宝岛,在欣赏秀美风光的同时,也零距离感受那场战争,近距离了解英雄。
乘船来到宝岛大门,守岛士兵将我们迎下渡船,近距离看宝岛大门,那金光闪闪的国徽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在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
走进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历经50年,守岛官兵的五代营房,但在有营房之前官兵们住的地窨子和帐篷已经不存在,也就无缘看到了。逐一看过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五代营房,营房变的越来越好,功能也越来越齐全,它记录了守岛官兵的风雨历程,记录的时代的变迁,更是见证了国家的进步、富强。
前行过了金水桥就是介绍杨林烈士的碑文和雕塑,旁边的那棵树,就是英雄牺牲的地方,被称为了英雄树。当时英雄杨林在被弹片炸掉右手三个手指头,左手被子弹击穿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炮位坚持战斗,后在苏军坦克炮击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在那场战斗中,还有一位25岁的英雄,他叫于庆阳,头部被子弹击穿,仍坚持战斗,在冲向敌人时以冲锋的姿态牺牲在了战场,实践了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誓言,他那牺牲时冲锋的姿态,后来被画成了宣传画,现在岛上又把宣传画做成了石刻,这幅宣传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记忆最深画卷。在祖国被侵犯时,挺身而出、英勇献身的何止杨林、于庆阳,当时还有60多位英雄永远留在了这里,他们用生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守护了祖国的领土,“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誓言成为了一种永远磨灭不掉的英雄精神。
走过一面英雄浮雕墙,拐弯处,静卧哨所边有座地堡,对面的战壕旁,立着一块写有“雷区勿入”牌子,地堡仍在、地雷仍在,虽然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了遗迹,但却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有过多么残酷的战斗,为了这块土地我们进行了怎样不屈的抗争。我们热爱和平,拒绝战争,但我们绝不能忘记战争,因为忘记战争必然就会面对战争。当我们站在宝岛东岸的江边,看着对岸俄罗斯茂密的深林,平静的江面一片祥和,而这片祥和,正是来自这场战争,因为它印证了我们捍卫主权和尊严的决心,同时这场战争也为后来的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奠定了基础。
乘船回到西岸,看着岸边“百年大捷,一岛独胜”的石刻,想着百年来的悲愤、无奈和屈辱,在当时我们各方面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珍宝岛一战取得了辉煌胜利,面向苍天,我们终于可以仰天长啸。
心存敬意离开宝岛,由G331国道边境公路拐入一条小路,来到了乌苏里江边饶河县的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这个一直游牧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的“鱼皮部落”,因其捕鱼、食鱼,做鱼皮屋、鱼皮船、鱼皮衣而被世人所知。郭松的《乌苏里的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一首表现赫哲族生活的歌曲,其原创地就是这里。现在的赫哲族乡,人们已住进了成排的楼房,游牧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们过去的生活被收进了一个叫做“赫哲风情园”的地方,风情园中有他们游牧时的临时住所圆形的撮罗子,他们崇拜的图腾群,园中的博物馆有他们制作的鱼皮衣等生活用品展示,介绍了赫哲族的过去和今天,为世人了解这个现在仅有五千多人的古老民族打开了一扇窗。
走出园区,哼着《乌苏里的船歌》,我们再次行驶在G331国道边境公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在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抚远县城,与“抚远海外国旅”林经理,确定了明天俄罗斯出境游事项
明天一路向北将继续前行,我们将走出国门去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哈巴洛夫斯克(伯力),去那里看看那片曾经属于我们的热土
下图:虎头镇到抚远县城路线图,全程391公里,其中,虎头镇--珍宝岛码头,74公里;珍宝岛码头--四排赫哲族村,114公里;四排赫哲族村--抚远203公里。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图片来自网络):珍宝岛属黑龙江虎林市珍宝岛乡,是乌苏里江主航道西侧的一个小岛,南北最长2300米,东西最长500米,距西岸150米,东岸(俄国)300米,面积0.74平方公里,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因形如元宝而得名珍宝岛。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石碑上刻“百年首捷 一岛独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每遇一处新的水域,必将与水亲密接触的刘四哥。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两幅):站在乌苏里江支流的西岸,隔江相望珍宝岛。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乌苏里江支流航道。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走进珍宝岛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第一代营房,珍宝岛自卫战后,为维护领土完整,住岛官兵由原来的地窨子和帐篷营房搬进了新建的石头营房。营房建于1969年8月,面积20平方米,主要为营房和厨房。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下图:第二、三、四代营房。
第二代营房建于1975年7月,面积26平方米,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既能居住又能作战的碉堡式营房。一层对联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二层对联为“占地东风劲,黄花分外香”,横批“春光无限”。
白色两层楼房的一层是第三代营房,建于1984年5月,当时仅建了一层。在2000年8月又在第三代营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成为了一座两层楼房,是第四代营房,建成第第五代营房后这里成为了“珍宝岛纪念馆”。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2003年5月建成的第五代营房,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杨林烈士雕像和事迹介绍,以及那颗英雄树。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两幅):当时战场遗留下的战壕。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三幅):“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战斗英雄于庆阳,宣传画来自网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提起珍宝岛战役,下面这张宣传画很多六十年代的人一定非常熟悉)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英雄浮雕墙。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战争遗留下来的哨所及地堡。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雷区勿入”的标示牌,这路边的小树林里面依然还有当时埋下的很多地雷。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这里面就是雷区。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站在珍宝岛东岸,隔着乌苏里江主航道远望对岸的俄罗斯。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站在珍宝岛金水桥上,看到的珍宝岛官兵生活、工作区。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赫哲风情园大门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游牧时期赫哲族人的临时住所尖圆顶的撮罗子,由桦树皮包裹而成。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刘四哥的手机摄影,四幅):乡博物馆内展示的赫哲族服饰。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刘四哥的手机摄影,两幅):乡博物馆内展示的赫哲族人制作的鱼皮鞋、鱼皮衣。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途中路过一处养蜂场,进去瞅了一下著名的黑蜜蜂。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路过饶河县城。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下图:9月16日,抚远晚餐。
一路向北(10)--自驾东北之珍宝岛、抚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