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第一次缅甸战役关键时刻的杜聿明

2017-09-13 17:04阅读:

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杜聿明的回忆录后来成了影响最大的文献,几乎被大部分官方叙事引用,更在无数没看过什么材料的人那里成为定论。如今人们对英军“坑”我之论、对史迪威专权之论、对罗卓英对美英惟命是从之论,源头都来自这位仁兄。当杜聿明写回忆录时,美英两国都成了中国的敌人(美英两国官方缅甸战史至今都没有中文译本),史迪威已经作古,罗卓英远在台湾无法回应,而留在大陆的旧部哪个要写回忆录,都得跟这位“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统一口径。
人们把对那段历史的全部信任感,托付给了这位曾把部队带入野人山、后来用砖头砸头“自杀”的杜聿明,但是他担当得起这份信任吗?且让我们从破解第一次缅战中的一个重大疑案入手,走近这位仁兄的内心世界吧。
话说1942年4月17日,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白天还在准备打构想中的平满纳会战,深夜忽然下令部队撤退,何也?
往前推一日,4月16日西路英军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当日突围未成。17日晨,英军斯利姆将军亲赴第113团团部请求出兵增援,在坐候团长刘放吾电获师长孙立人同意后,即用便签书写了行动指令。午后,113团即乘英军车辆赴平墙河前线。
此消息由孙立人迅即上报。当时,在参谋团团长林蔚、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和第66军军长张轸看来,新38师是税警团改编的“杂牌军”,以一千多人去进攻数千日军,此前作战中迄无胜算先例,很可能18日即一战即溃。其后果将是,日军可从乔克巴当经百余公里至敏铁拉,抄平满纳的后路,夹攻第5军全军。
按此想象,杜聿明只能下令全军主力于18日急速退守敏铁拉一线,而独留第96师阻击日军两个师团(第18师团及第55师团)作出牺牲。杜聿明的这一决定,罗卓英也只能同意。如果英军全面溃退,则中路也将全面受到西来的威胁,在此情况下下令部队东退眉苗和东枝,并不荒谬。
但是,Guang——19日晚,孙立人忽然传来捷报,为英军解围作战成功。
这大大出乎杜聿明等人意料,使得自己下令提前撤退之举变得荒谬。这无疑是杜聿明最尴尬的一刻(PS:其实也是孙立人深深得罪杜聿明的源头)。
但是,20日晚,突然又传来东线第6军第55师遭日军第56师团冲击而溃败的噩耗。这是个灾难般的坏消息,但对杜聿明却是挽回面子的好消息:因为自平
满纳提前撤退,又成为“有预见”的英明正确了。此时,孙师既然解围战成功,稳定了西路,则导致18日自平满纳急撤的判断就难以说出口,所以杜聿明后来在回忆录中含混地说,放弃平满纳会战是因为“东西两路危急”,完全不顾时间顺序上的矛盾。
不仅如此,杜聿明在回忆录中还称,日军在18日即侦知我放弃会战命令,立即在同古动员,次日即以400辆汽车运兵集中在保拉克急攻,从而指责是罗卓英下令“放弃会战导致东路日军急攻”。但是,此说法却与自己此前宣称的“东路紧急导致中路撤退”,又是因果颠倒、自相矛盾。果真如此,则不仅在夸日军情报及动员效率高,还表明自己还能及时侦知日军内部情况,牛皮吹得多大?
既然提前下令自平满纳撤退撞上了东线危急,杜聿明就顺坡下驴改口,说是罗“令杜副长官率第200师及半部军直指挥甘军迎击垒固北进之敌”,其实这哪是罗能决定的,还是他自己。
杜带走了第5军之半,但含着军直特种部队的大部。如果真能把日军阻挡于东枝至雷列姆一线以南,也是挽救东路战局的唯一出路。但中路兵力因此减少了一半,前途如何?第96师师长余韶披露,杜聿明安排我部以一个师抵挡日军两个师团,还交代不要做“过于坚强的抵抗”,则节节后退到曼德勒,自在意中。杜还嘱咐说,留下的两个师归罗卓英指挥,则中路作战这个责任,也顺势就卸给罗卓英了。
那么,杜自己率部救援东路的情形如何呢?最终因战斗力不强而失败。但杜聿明因此又连着撒了三个谎,将责任推在罗卓英、史迪威身上。
其一是,杜部用了约50个小时才到东枝,较日军晚了十几个小时。但他辩称,是19日午后,史迪威、罗卓英据英军提供情报,“在乔克巴当西南发现日军三千余人,令200师去攻击”,因此延误了救援东枝的行程。
杜说,“根据骑兵搜索报告并无敌情,38师尚在仁安羌,不应置东枝之危急不顾,要求出兵东枝。”但在罗、史逼迫下杜“忍辱接受命令”,令200师先开1团去,并再派骑兵侦察。20日,杜得骑兵报告,仍无敌情。杜先到皎克西长官司令部,又追往眉苗参谋团找罗。午夜,将近眉苗,遇罗西返,邀杜同车偕归。罗告杜,55师溃败,垒固失守及罗先已直接令200师再开1团赴皎勃东,但同意令其东返赴东枝。
杜的以上陈述中矛盾众多,难以成立。
①杜争吵的论据无理。第一,19日午后,杜岂能预知东枝危急,应派兵去;第二,赴乔克巴当侦察往返近300公里,非几个小时可办到。杜奉罗召后,怎能来得及带著侦察结果去争辩?
②如确有此英方情报,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和斯利姆必然比杜还早知道。平墙河河渡口即位于乔克巴当西南。在杜从百余公里外派骑兵去侦察时,斯应早已就地查清。三人大吵时,无人想到去问一问英方对此有何措施?是否需中方出兵?到何处协同作战?岂不悖理!
③仁安羌之战果关系中路安危,罗必与孙密切联系。只要问孙有无必要派200师去,即无需争吵。所以,为情报而争吵事难以成立。
200师是否开赴乔克巴当也是疑问。如果骑兵侦察都找不到日军,步兵开赴乔克巴当的任务如何下达?派兵进入英军防区,到乔克巴当自应与斯利姆司令部联系,便知该处并无日军。杜说,罗于20日直接令200师再开一团去,更为荒谬。19日晚,孙师捷报当已到。20日,罗岂会再派兵去?即使罗下令,已去的一个团都找不到敌人,师长戴安澜还会同意派第二个团去么?
⑤杜忆说,200师是从乔克巴当出发。但200师599团3营9连排长黄志超的回忆是,“21日午后,200师奉命由敏铁拉连夜赶运东枝”。如果说黄是排长不一定了解全面情况,但至少他所在的599团在敏铁拉。而郑庭笈的回忆是,自己率598团是自彬文那徒步到敏铁拉。将这两个团连夜赶运,还有可能于24小时内到相距不到200公里的东枝,抢在日军前面。落后于日军,岂能以200师全在乔克巴当为原因?
其二是,杜指责罗欺上瞒下,只令200师去,却让参谋团以为200师及22师均去东枝。
杜回忆中称:20日下午,得知垒固紧急,罗又决定以22师东援第6军,但须待赴乔克巴当之200师运完,方有车运。参谋团派员赴皎克西提出应停200师西运,而运东枝。罗的处置为立令200师去。参谋团却以为200师及22师均去。杜因此指责罗“谓之欺上瞒下,贻误军机,亦不为过”。
但是,杜在此节称罗20日下午在皎克西长官司令部,与前述罗20日下午在眉苗参谋团,至午夜始与杜相遇同归,自相矛盾!两师都去东枝,中路96师岂能支撑,荒谬! 20日下午,西路已报捷稳定,还要把赴乔克巴当之200师运完,笑话!
其三是,杜指责罗连来四电促返,致将已攻克之东枝放弃。
杜回忆称:罗连来四电,令“除留200师向东枝以东雷列姆攻击外,其直属部队一部、22师、96师均向曼德勒集结,准备会战”。而自己一再申述,“必须以第5军主力控制东枝东西南北隘路以解腊戌之危”,但罗仍坚持谬见。自己迫于命令,只得星夜急返皎克西。26日又将已攻克之东枝放弃。
“留200师于东枝”确是荒谬。200师留下,后路断绝如何作战?有坦克与炮兵的支持,尚受扼于日军不能前进;军直撤走后,200师反而能破敌前进到雷列姆,有此可能吗?但杜此处的申述,既无理也无用。控制东枝隘路,岂能解400余公里外的腊戌之危?即使能东进到雷列姆,也不能将55师团从西保拉回来。何况,25日参谋团长林蔚得甘军(第6军)溃败电,当会急告杜,东进之目的已失。
杜在赴东枝前已嘱咐两师,要将战况及时向他汇报,中路塔泽即将失陷,杜是知道的。而在东枝要想击破日军前进,并无把握。所以,当晚,杜星夜急返,抢在日军之前通过塔泽北返,是可以理解的;丢下5个步兵团陷于敌后,也可说是没有办法。如果,罗不“坚持谬见”而同意杜之申述,让杜与200师同陷于后路断绝之境,才真正是荒谬了。
即便如此,5个团的步兵陷于敌后,并非没有可以检讨的指挥失误之处。输送200师到东枝的汽车,为何不能把200师至少运一部分回来与新22师共守?杜过塔泽时,是否可将军直的炮兵、坦克、骑兵等留下,支持新22师阻击?杜已明确嘱咐两师由罗指挥,罗能否组织两师保护杜之后路?只要能多阻击两三日,5个步兵团就有可能退回中路,也加强了中路。
淮海战场被俘时的杜聿明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