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超文本:权威的终结(Hypertext: the end of authority
23.5 – 新的思考空间(A new thinking space

全书到本章,进入到总结和结尾阶段。
1小节,KK 阐述了对“控制论”发展的困惑。
“自组织系统 组织是如何自举图存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 -- how organization bootstraps itself to life)这个命题仿佛就像:一大堆零件,如何能自发的组合出一架飞机?而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外在的控制!然而,在生物界,这样的自组织是比比皆是的,无论是树木花草,只要是生长出来的,都是自组织的结果!
大自然的“自组织”和人类的“控制组织”之间,似乎存在着如 KK 在第2小节里说的“科学知识之网”的缺口。早在1953年,著名的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s聚集了一批生物学、社会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领域可谓真正的大牛,如:维纳,冯诺依曼等。他们因“控制论群体”(cybernetic group而闻名于世!

《失控》笔记 <wbr>第 <wbr>23 <wbr>章 <wbr>整体,空洞,以及空间(WHOLES, <wbr>HOLES, <wbr>AND <wbr>SPACES)


其实这次会议在当时的科学可谓“另类”。他们“严格地把生物视为机器,把机器视为生物。”(rigorously considering living things as machines and machines as living things.)他们也把生命体描绘为“熵”的衰减装置;把人的思维看成计算机;以数学博弈论来看待社会冲突!
有关这次会议的介绍,可以看史蒂文.海姆斯的《控制论群体》那本书。在Amazon 上,该书的全名是:Constructing a Social Science for Postwar America: The Cybernetics Group, 1946-1953


《失控》笔记 <wbr>第 <wbr>23 <wbr>章 <wbr>整体,空洞,以及空间(WHOLES, <wbr>HOLES, <wbr>AND <wbr>SPACES)

KK 的《失控》其实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看到了之后三十五年里,该领域里的发展,包括:混沌、复杂性、人工生命、包容架构、人工进化、模拟仿真、生态系统和仿生机器chaos, complexity, artificial life, subsumption architecture, artificial evolution, simulations, ecosystems, and bionic machines)。因此,把《失控》解读为控制论研究现状的最新资料也不为过。其实,虽然 KK 写此书距今已快20年,但里面的思想和成果,并不落伍!
KK 的“似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控制论就此枯萎消亡”的感觉,至今犹在。现在,人们把系统理论的科学分成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老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后三者是在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但似乎光芒远不如老三论。KK甚至都没有提及。
KK 一直在思考“科学知识”本身的结构和图景。仿佛是大片无知的荒漠中横亘着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知识山峰。山峰是正反馈和吸引子带来的效果,而中间的荒漠地带,则是“无知生无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人人都避而远之,于是更加一无所知。进一步,由于无知的本性,我们更加无法知道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缺口。
所以,要勇于承认自己“无知”
当人类能清楚知道科学认知上的缺口时,也许就是一次新的飞跃。库恩的《科学变革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提到:

《失控》笔记 <wbr>第 <wbr>23 <wbr>章 <wbr>整体,空洞,以及空间(WHOLES, <wbr>HOLES, <wbr>AND <wbr>SPACES)


科学史上真正的发现,只能“从了解异常事物开始”
进步源自对反面意见的认可。(Progress is an acknowledgment of the opposition.
而且,最终颠覆范式(paradigm)的真正异常事物,最初甚至没被看做异常事物。它们被视而不见!
3小节里,KK提到,他写这本《失控》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好奇心
“我对自然和机器的运行之道感到无比惊讶。”(my astonishment that nature and machines work at all.
从这个好奇心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写书的一个“求道”过程。这一点进一步印证了他对《道德经》的兴趣!当写到他不懂的事情时,他会与之较劲,拜访顶级科学家,阅读文献,展开思考!并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KK 在这一小节里,还列出了很多他仍不明白的一些小问题,这些我会放到第24 – “九律”里,一并描述!
4小节,KK 又回到“知识网络”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我近期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研究者们到底希望拥有怎样一个数据和思想紧密相连的网络呢!?或者简称为“研究者平台”。
古代的知识空间是动态的口述传统,而在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创立跟踪全球科学论文的文献目录公司 科学信息研究所(ISI,让知识得以回溯和检索。到1974年,特德.尼尔森(Ted Nelson)提出的“超文本”。网络知识时代来临。

《失控》笔记 <wbr>第 <wbr>23 <wbr>章 <wbr>整体,空洞,以及空间(WHOLES, <wbr>HOLES, <wbr>AND <wbr>SPACES)

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和特德.尼尔森(Ted Nelson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碎片化的网络海洋里,你如何思考、研究和写作!?KK 提到了杰伊.戴维.博尔特(Jay David Bolter《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s)。

《失控》笔记 <wbr>第 <wbr>23 <wbr>章 <wbr>整体,空洞,以及空间(WHOLES, <wbr>HOLES, <wbr>AND <wbr>SPACES)


这本著作里写道,以往的印刷书籍的稳定不变,绝对由作者做主的时代,进入到流动不定,作者和读者间网络互动的关系。这十分像现在“网络写手”和“网民”之间的关系!
而微博,进一步让遍及全球的“作者”,每天在数不清的重叠话题中,添加上亿的语句!人们日复一日的建造一个巨大的分布式文档,一个处于不停建造、连续变化、短暂永恒状态下的文档。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持续的“重新组织”!
所以,KK 在本章最后一小节里感叹到:“网络结出的硕果,与印刷书籍或餐桌闲谈非常的不同!”每个读者都在一起共同决定文本的含义。此时,“读者参与其中,与作者一起来控制写作空间。”此时,所谓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一个“思想的网络“的理解。KK把它称为“思路”(threads),另一种译法可以叫做“线索”。我理解当中的“思路”是 idea pathway。而在一个知识网络中,我的一个梦想就是能理出一些“知识路径” – Knowledge Pathway ,他们对的科学研究的新进入者尤为重要!
此时,“互相指点、互相教导”的思想之网,呼之欲出。网络空间的这种特殊形式,塑造了我们。商业市场、社会习俗、精神信仰和真理本身,都被分解为越来越细小的碎片,并不断的重组!“网络文化”在这里涌现。
网络中没有知识的中央管理者,只有独特观点的监护人!
人们被迫在这个信息碎片的环境(微博空间特别像)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信仰、市场和身份特征。网络促进了异质化、个性化和自由意志。它是权威的终结,而非权威的开始。
以上的这些思想,很难想象是KK在二十年前的预见!
本章最后,KK还引出了更深刻的话题: “思考的可能方式的空间有多大?”(How large is the space of possible ways of thinking?
也许,人脑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智能”的唯一思考模式!也许,人类会创造出新的“智能”,但却是人类无法理解和控制…… (例如:整个互联网的智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