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013闲书过眼录之《汪曾祺全集(小说卷一)》

2013-12-08 17:44阅读:
2013闲书过眼录之《汪曾祺全集(小说卷一)》一、《汪曾祺全集(小说卷一)》;汪曾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想看,却始终闲置角落,直到今年才算囫囵看完全书。
汪曾祺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开始小说创作,《邂逅集》中的作品多在1949年前已面世。1949年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基本陷于停滞,只在六十年代初为了应景,写了几篇描述农村建设的小说。汪曾祺的小说真正形成规模,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受戒》等作品最终确立了汪曾祺的小说家地位。
看汪曾祺四十年代的作品,尽管沈从文夸奖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也只好当作老师对学生的提携。汪曾祺当时文笔颇稚嫩,看得出受到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有一些不伦不类,略似意识流的手法。又试图抒发一些迷惘、沉沦的情绪,恰是青春期的陈词滥调。但即便如此,汪曾祺还是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未来某些作品的特质,例如《庙与僧》的故事里显然就是《受戒》的雏形,《老鲁》、早期《戴车匠》故事的人物和后期《异秉》、《大淖记事》中的某些人物在气质上一脉相承。
1979年后的汪曾祺不但在技法上纯熟了,更重要的是仿佛做了多年厨艺的老师傅,找到了最佳的搭配调味方式与恰当的火候。说汪曾祺是“京派”绝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分类,汪曾祺
最美的笔触留在江南水乡的芦荡与荷田间,屋瓦白墙掩映下,那些布衣小民、平凡二美丽的女子,才是汪曾祺投射出最美的风景,哪有“京味”的影子。
之前对西方现代文学生硬的模仿痕迹一扫而光,汪曾祺先生用娓娓的抒情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不是《沙家浜》似的激昂,不是“伤痕文学”时代常见的痛楚和无奈,是小桥流水人家瓜棚豆架下的闲话。经历了文革的沉浮,看惯戏台上的出将入相,晚年的汪曾祺刻意和时代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并非回避现实,《黄油烙饼》、《皮凤三楦房子》,小说里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但汪曾祺的笔下没有峻急、宏大的叙事,永远罩着诗意,即使悲伤和哀痛也是诗意的。这种诗意不是辞藻的堆砌,在细腻、婉然的细节描述中,对人物、风土看似轻描淡写的勾勒中处处渗透而出。今人评论汪曾祺的文字是士大夫的文字,和现代主义犀利的解构、多元化的表述和纷乱的技巧相比,汪曾祺的抒情是古典而略显通俗的。好在汪曾祺的通俗并非庸俗,他为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留下了一角花木扶疏的角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