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2017-09-19 23:23阅读:

作者丨胡丹


高潮来了,怎么压制?
有人夹紧双腿硬憋(又称憋而不射),也有人冬天穿条单裤,从根儿上将潮涌逼退(此人为一位文学大师),还有人壮气,一句“三千强弩射潮低”,气势非凡,什么潮都怕了。
今日聊聊“射”的话题,射箭!
有人问:古代打仗时,敌将出阵瞭阵挑战,何不趁此时机,出其不意,一箭射死他?
为什么不射?不是憋的,是没法射。我来跟大伙讲讲缘故——
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及评书演义里最常见的“战争场景”。其实说到底,还是“将对接”,基本上没兵什么事儿。
不信请看《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白门楼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惨酷、流血漂橹、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如此说起来,小说里渲染的“人上十万,浩浩荡荡”,以及所谓的二十万、八十万大军,还有什么意义呢?无怪乎赵子龙出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地!不是无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纸扎的一样,除了烘托场景,制造大场面(国人就喜欢这口),毫无用处!
许多人是上了小说评书的当的,以为只要评出(好比隋唐)几十条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运气了。好比排名靠后的秦琼碰不上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那便是好运;而宇文成都别在战场碰到第一条好汉李元霸,那也便是好运……以此类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预先决定了!不然,为何有人会提出阵前冷箭射死敌将的古怪问题?还不是过分夸大双方大将的决定性作用?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几位名将,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摆设,只配擂鼓叫阵?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时代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兵多的一方总占天然的优势,不是手下有一两员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不是还有“战将千员”一说?)。
正因为需要集体拧在一起的力量,所有才需要严密的军事组织(军、阵、营、哨、队等)以及经常排练的阵法,打仗不就是“排兵布阵”么?两军对垒时,也总以大队人马的冲锋为最主要的战法。
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如果也跟普通将校一样冲锋在前,轻易与敌交手,一旦折损了,岂不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就是蛮斗,尽夸他刀法好了,全没见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帅才所需讲的兵法)全被诸葛亮一人包圆了!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事实上,在古代战场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图一样,被“箭射成了一只刺猬”!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须齐射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如果己方大将太前出,过于靠近对方,敌人忽然下令来个齐射,这位大将岂不当场变成一只死刺猬?在万箭齐发的覆盖之下,他根本没处可逃。须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万枝呢!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苏轼这句诗写得好:“三千强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劲往前冲吧!
好,再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没有大将在两阵中央“杀它三百回合”,那何来一冷箭射之呢?况且箭的射程相当有限,其准头与杀伤力与其所射的距离为负相关,也就是距离越远越不易射准,杀伤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杀伤了。
弓箭的厉害,除了它能隔空杀敌,也在于它能对敌形成持续性的杀伤,以及万箭齐发的覆盖性火力。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那种以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对方大将应弦而毙的场景,辄又是上了电影的当了!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要发挥其杀伤力,要在于“万箭齐发”。
一支箭改变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那也只是万箭齐发时造成的偶然性战果,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见军情紧急,将头伸出船舱外探视,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脑壳,顿时挂了!可是这一箭是瞄准他射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