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商家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2017-08-21 11:00阅读:
​商家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乔志峰
日本一家店铺贴出告示:“坚决拒绝缺乏教养、大吵大闹的孩子入店,因为会给其他客人添麻烦。”一位网友最近在微博上贴出了这个告示的照片,并称“推荐给国内商家参考使用”。
商家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实际上,国内关于“熊孩子”的“负面新闻”,近年来也时常见诸报端,并曾引发不少讨论和争议。试举几例:
其一,动物博物馆员工发微博抱怨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发微博抱怨来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并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还放上当日该校学生离开博物馆后垃圾遍地的照片为证。此文一出引发哗然。被点名的小学随后公开道歉,并对学生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北京青年报》)
其二,郑州图书馆新馆怕了熊孩子,不足14岁暂不接待。郑州图书馆新馆试运行,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体验。小孩子吃书、婴儿尖叫哭闹、乱撒尿、嬉戏追逐等行为却影响了阅读环境。因此新馆决定,暂不接受14岁以下未成年人进馆,少儿图书馆开放后再受理。(《大河报》)
现在看来,“熊孩子”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并且都令人头疼。只不过,国内比较关注的,是“熊孩子”大闹公共场所的现象,盘点曝光的诸多新闻,多以图书馆、电影院以及火车车厢等场所发生的事件为主,而外国,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细节更为注意。我不知道那家日本店铺推出的告示,是个别行为还是普遍现象,但不管怎样,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态度。
可能对中国人而言,对“熊孩子”给予了比较多的宽容,“好了好了,他(她)还是个孩子”的说法此伏彼起,足以让很多试图批评“熊孩子”、制止“熊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年人止步。如果非要较真,还有“你一个大人,跟孩子较什么劲啊”之类更难听、更难以反驳的话在等着你呢。其实,过于宽容无异于变相鼓励甚至是纵容,不仅影响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也不利于“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公德意识,对规则也缺乏敬畏。
商家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熊孩子”破坏公共场所秩序的现象,不说十分普遍,起码并不鲜见。图书馆大门应向所有人敞开,人人可借、人人可看是现代图书馆平等服务理念的体现。博物馆也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未成年人,正是需要读书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时候,理应成为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重要“座上宾”。然而,这些场所却对熊孩子各种“受不了”,有的忍不住抱怨连连,有的甚至对孩子们下了“逐客令”,是否有点不近人情、有悖图书馆和博物馆设立的初衷呢?我觉得不是。公共场所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正常的阅读和参观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将影响正常秩序者“请出去”。否则公共场所成了乌烟瘴气的游乐场,还怎么向其他人提供服务?
公共场所具有公共属性,涉及到公众的集体利益,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熊孩子”说不。相对而言,商家出于“和气生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考虑,不愿轻易得罪家长,因而对“熊孩子”是能忍就忍,以至于在餐馆、超市等地方,只要有一个或几个“熊孩子”闹腾起来,就能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如果听之任之,显然会影响到其他客人的消费感受以及商家的整体服务环境,万一有人忍受不了拿脚投票,商家的损失说不定更大。因此,我非常赞同日本那家店铺坚决拒绝“熊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也理解发帖网友“推荐给国内商家参考使用”的善意和良好初衷。对“熊孩子”说不的人多了,“熊孩子”及其家长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了。
公共场所需要讲公德,这本是最基本的常识。“熊孩子”上蹿下跳胡闹,问题还是出在家长和大人身上。既然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为何没有对孩子进行守秩序、讲文明的教育?发现孩子胡打乱闹,为何没有及时制止、批评教育?每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不负责任的大人,或者是家长,或者是老师。言传不如身教,“熊孩子”都快引发“众怒”了,某些大人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吗?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知书达理的新一代,而非让人头疼的“熊孩子”。
并且,言传不如身教,在孩子眼里,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人无信不立,社会缺少诚信,那么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也将受到冲击。如果大人的公德心出了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是难以挽回的。不说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一类的大道理,哪怕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应该经常自查自省、谨言慎行,像个大人的样儿。
商家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