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何成刚

2019-07-14 17:21阅读:


[转载]【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何成刚

历史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
、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高三历史教学启示:
(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及历史概念,力求拓展深化教材内容
(二)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其实高考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都要靠逻辑推理分析材料及选项并结合排除法才能正确做出。可见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以及科学历史观引领下的历史阐释论证等三方面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命题形式独特,主要考查考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即学以致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主要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与现实契合,达成致用的目的。
(四)注重多元史观
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的培养、史学思维的养成和史学方法的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学会用不同的史观看待同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发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化史、家族史、区域史、城市史、移民史、社会生活变迁史,与民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相关的高考题也频频出现,这是当今史学界热衷于运用社会史学范式研究历史的反映。
高三历史教学措施:
(一)夯实基础,知识要拓宽挖深
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变为“能力立意”,注重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的考查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①要重视主干知识的讲解和拓展,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主干知识。
②注意历史知识的综合与比较,古今中外,相互关联。
③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热点知识的联系。
④讲课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⑤淡化革命史相关知识,强化思想史和经济史教学。第一轮复习中注意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
尤其要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要弄清楚,把基础知识掌握踏实,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总之,对每课基本内容、每一单元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高考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学科基本能力,夯实知识和能力基础,熟悉专题、熟悉教材现行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
(二)精心备课,内容要学术化
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质疑、讨论的环节和机会吧。
要注意吸纳当前史学界的学术成果。重视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术热点问题以及科研前沿的成果(且是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问题),尤其要重视经济和社会史的重要成果。再就是要弱化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
三是要注意古今中外贯通,在学科体系和主干知识方面不同版本教材可以互补的内容。根据课标内容适当加深及拓展而已。将高中课标与高校课程的衔接,而不是翻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原始材料哪里来?一网上搜索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任世江著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吸收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也很有参考价值。
(三)精讲精练,讲评要提升能力
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要精选试题尤其是高考真题。精讲中特别要注意试卷的讲评要到位。不仅要讲答题思路,还要对命题意图、能力层次、命制技巧等方面分析讲透,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心里有数。学生往往能从错题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举一反三,提升答题能力。注意科学分析试题中的材料、选项、材料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等,用逻辑来排除错误选项。
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对非选择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含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等)。另外,材料的选取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加强结合材料分析史实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在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今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限时性、针对性、强调规范性。
(四)关注时政,对热点精心备考
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情,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是现实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二是重大周年纪念问题根据专题知识内容的特点,整理专题知识,并进行延伸、拓展。
(五)加强协作,同事间集思广益
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这样才能把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扎实。加强综合科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综合科备课组组长带领下,协调好综合课教师之间的工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