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刘向荣: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2022-03-11 18:58阅读:
刘向荣: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来源:头条号@京宁话说历史
https://www.toutiao.com/a6860629101321912844/?log_from=64835964c411a_1646996213241
摘要:迁都对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有关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何要把北方军事重镇上升为帝国的首都,把大明都城京师由应天府南京(明初京师及后期留都)迁到顺天府北京(明朝朱棣开始为明朝京师)呢?主要原因有: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方守旧势力的包围;迁都北京有利于防守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京是短命王朝魔咒之影响;北平成为都城之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之皇位,在南京地区,他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环境,而他的老巢北京则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大环境,故朱棣最终放弃南京而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取代南京成为京师,变为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中心之地。
初中历史教材在讲到明朝的历史和明朝的建筑时,都会提到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潜邸北平为首都(北平原为元朝都城“大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徐达自南向北进行北伐,最终攻占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为了记载朱元璋平定北方的功绩,取平定北方之意,因而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并于1421年下令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南京应天府(南直隶所辖府州县图)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南京皇都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南京城
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元朝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取要“上应天意”、推翻元朝之意,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1368年8月,朱元璋以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即明太祖,又称洪武皇帝。1368年朱元璋将应天府建为南京的同时,还以开封府建为“北京”,直到1378年正月,朱元璋罢北京开封府,改南京称为京师,应天府才最终确立了明初京师之地位)。
朱棣不是皇长子,仅是朱元璋的四子,明太祖朱元璋先是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标病逝后又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皇长子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按照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传统,朱元璋又以朱标之子也即皇太孙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朱允炆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惠帝)。惠帝害怕各地藩王实力的膨胀,于是听取齐泰、黄子澄的计谋,采取了削藩的策略。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借“削藩”之名,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开始“靖难之役”。
“靖难”的“靖”意指平息,扫平,清除之意。“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之意。“靖难之役”之“靖难”与朱元璋有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之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明确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旗号,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借口而已因为明太祖《皇明祖训》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朱棣采用实用主义策略,其行动既未得到建文帝召唤,铲除所谓奸臣后五日之内也未离京)。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死,有人说建文帝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战争历时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控制南京,夺取皇位,成为历史上的明成祖(次年改年号为永乐,又称为永乐皇帝)。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后世因以“京师”泛称国都。
自“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后,虽然下令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北京历史上周朝时称之为“燕都”、两汉、魏晋和唐朝曾称之为幽州、辽时建号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金改燕京为中都作为都城、元朝为大都、明朝初年朱元璋改元大都为北平、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有趣的是明成祖朱棣不仅给今天北京之名,而且还赐名天津。“天津”一名的“天”是指天子,“津”为渡口也。据说朱棣深知直沽作为海运商舶往来要冲,地位十分重要,1404年永乐二年,明朝政府在直沽设卫、筑城。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赐此地名为“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并将之设为“行在”且常驻于此(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但南京依然是明王朝正规的“京师”之地,明朝初年以南京为“京师”那么多年,为何最终放弃现成的“京师”南京(今南京)而迁都到当时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北京城(今首都北京,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顺天府,改称“京师”,原京师复为“南京”,自此“京师”称呼直至有清代一代。民国建立,废顺天府,改京师为京兆,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1928年,民国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直到现在)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靖难之役”示意图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成祖朱棣

第一,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方守旧势力的包围。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虽然夺了侄儿建文帝(前述建文帝原名为朱允炆,他是朱元璋长子朱标之子)的皇位,但其实“名不正言不顺”(为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朱棣下令废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自己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不仅如此,朱棣还下令恢复建文帝所改一切明太祖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自己其兵目的是为恢复祖制),当时天下就有很多非议。
举例说,当时朱棣夺取皇位之举,不仅受到建文朝臣五十余人的激烈反对,而且还受到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天下士人的道德指责,为此朱棣一怒之下大开杀戒(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和景清等先后被杀,饱学之士方孝孺更是被诛灭十族,由此造成空前惨案),进一步得罪了原建文帝旧臣和天下士人。
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的老窝,他封燕王的北平才是其老窝(自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封朱棣为燕王,至靖难之役时,朱棣在此地已经营和生活了二十多年),才是他发家的龙兴之地,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在南京这个京师做皇帝,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其实经常做噩梦,生活的并不踏实,而北平他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为了摆脱南方守旧势力的羁绊,明成祖朱棣想要迁都到自己起家之地北平。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北部存在强大的蒙古势力

第二,迁都北京有利于防守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

大明虽然攻占中原,一统天下,但退出中原并撤退到蒙古高原的蒙古政权(史称“北元”)并不甘心失败,蒙古势力伺机窥视中原地区,随时威胁着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宁。南京作为京师,其地理位置偏南,不利于控制北方,防御蒙古势力的侵扰和威胁。明成祖朱棣借“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继续“削藩”,徙诸边王于内地,解除了所有藩王兵权,固然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其皇权之积极作用,但无形之中另一方面也使得北部边防更加空虚,不利于防止蒙古势力的侵扰。
而北平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北方农业区与游牧区接壤处,处于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当时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自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军攻占元大都并改名为北平后,北平就是大明王朝的北部边防重镇,明成祖朱棣害怕在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增大会重蹈“靖难之役”之覆辙,担心长久定都南京后世子孙后代沉迷江南富庶繁华而忽视北方国防安全,更汲取历史上唐朝之守外虚内和宋朝之守内虚外的历史教训,决定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
迁都北京,不仅可以“天子守国门”,借继续削藩之机掌握北方军镇的军权,牢牢控制历史上俗称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要地,并且向北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向南可统领中原之地,而且还可以利用北京有利的地理位置,退可守,进可攻,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势力的侵扰,伺机从军事上进一步打击北方蒙古势力,开拓北方边疆地区。
历史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后,由于北京距离北方长城比较近,明朝中央政府有效地调动军事力量(这一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所不能比拟的),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收到了积极防御北方蒙古势力侵扰的作用。
举例说,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为稳定北部边疆,他以北京为根据地,亲自率兵主动进攻,多次北征(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后葬于明长陵,谥号简称“文皇帝”,有趣的是朱棣当时庙号为“明太宗”,一百多年后,明世宗嘉靖时将朱棣庙号由“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使其与明太祖朱元璋并列供奉于太庙正中),沉重打击了“北元”残余势力,有力地巩固了明朝北部边防。
再举例说,基于首都在北京,尽管后来明英宗时,曾发生过土木堡之变,但于谦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最终又击退了蒙古势力的进攻,防止了明朝像历史上的西晋和北宋那样因主动放弃北方而成为偏安一隅的南方小朝廷,基本维护了明朝大一统王朝的格局。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代南京城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皇宫在南京的位置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皇宫平面示意图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今北京故宫平面图

第三、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京是短命王朝魔咒之影响。

南京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素以“六朝古都”名扬天下。但仔细考察明朝以前南京作为首都的朝代和经历,南京似乎早已经给当时世人以“短命王朝”之不好印象。
受历史上南京是短命王朝魔咒之影响,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以应天府为南京,但其实他心里并不十分满意,这可以从他建都南京后,还曾经把河南开封建号为“北京”(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历史上的开封太牛了,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和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开封曾经做过辽国的“南京”,开封曾经做过宋朝的“东京”,开封曾经做过金国的“汴京”,开封曾经做过明初的“北京”,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家乡凤阳设为“明中都”看出,更可以从建都应天府南京后,他还派太子朱标去西安考察看出。
随着明军北伐成功,定河南开封为“北京”和定安徽凤阳为“明中都”的计划固然都不合适宜了,明太祖但朱元璋夺取中原定都南京后多年,还派遣太子朱标考察西安是否合适作为首都的想法和行动,充分说明了明太祖朱元璋深受历史上南京是短命王朝魔咒之影响,向往建都长安的汉唐盛世之伟业,只是其子朱标从西安回来后,不幸英年早逝,加之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正在教皇太孙帝王之术,没有精力考虑迁都之事了,迁都之事才就此作罢了。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清北京城位置示意图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北京城

第四,北平成为都城之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北平条件当然虽然艰苦,比不上经过数十年经营的南京(自南宋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南京处于富裕的江南地区),但自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有迁都之意后,北平成为“京师”其条件也在不断得到改善。
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正月(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朱棣于是下诏将京师改称“南京”(前述1368年朱元璋将应天府建为南京的同时,还以开封府建为北京,直到1378年正月,朱元璋罢北京开封府,改南京称为京师,应天府才最终确立了明初京师之地位),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将北平建为“北京”(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今北京)名为顺天府(南京为应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迁发人民和富裕之商贾以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开始大规模全面营建北京城,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显示明成祖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第二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设计者为蒯祥等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基本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名为京师(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京师后,京师之称谓直至清代。明朝京师北京地区为北直隶地区,清朝改为直隶省),改应天为南京,南京应天府变为留都(明朝灭亡后,自1644年至1661年,明朝宗室有四人先后在南京等地建立南明,与控制中原地区的清朝相抗衡。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克南京应天府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后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实行“两京制”,在南京仍留有六部等中央机构。
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花费十八年时间,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条件最后成熟了(至于因京杭大运河与北京相连通,南方粮食运往北方已无障碍这一经济条件早具备)。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皇帝列表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大明王朝皇帝世系1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把大明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 大明王朝皇帝世系2

小结:

迁都对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有关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何要把北方军事重镇上升为帝国的首都,把大明都城京师由应天府南京(明初京师及后期留都)迁到顺天府北京(明朝朱棣开始为明朝京师)呢?主要原因有: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方守旧势力的包围;迁都北京有利于防守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迁都北京有利于摆脱南京是短命王朝魔咒之影响;北平成为都城之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之皇位,在南京地区,他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环境,而他的老巢北京则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大环境,故朱棣最终放弃南京而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取代南京成为京师,变为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中心之地。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特此致谢!)
附百度百科“南京故宫”介绍: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影响至今。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明故宫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明故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百度百科“北京故宫”介绍: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