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李安:用冒险抵抗不安

2020-09-13 12:31阅读:
韩浩月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请来了李安。华语电影节或者电影论坛如果有李安出现,他总是能贡献出精彩的观点,并且以金句的形式传播。某种程度上,李安像是一个“兜底”的人,有他在,电影活动主办方与影迷,都觉得踏实。

这次李安在大师班的发言,有几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如“问题”、“困难”,“困惑”,“害怕”等,这些关键词又可以统一用“不安”来概括——原来一直被认为稳重、笃定、从容的李安,他的精神底色中居然有着如此不安的成分。

其实李安一直是不安的。当他回答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者面对眼前发生的一些尴尬状况时,他会微微涨红着脸,甚至会搓着手或衣角,让他的不安被所有人看到,他也并不忌讳让人看到他尴尬的样子。


不安让李安显得很真实,这与他的“大师”身份无关,或与他的纯真心性有关,在电影的世界里他几乎可以掌握所有事情,但面对现实他却常束手无策。

这次李安所表达不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的电影数字化实验遭遇了阻力,市场与观众并不买账,用技术创新来抵抗传统电影工业与观影文化,他觉得“胳膊拧不过大腿”;二是创作上的迷惘,“我的电影越拍越困惑”,对手头正在创作的英语新片也缺乏自信;三是疫情给电影带来的影响,导致革命性电影改革的时代提前到来,怎么强化电影的“诱惑”让观众非进影院看不可,让李安觉得“前途未卜”。

李安在世界影坛的成就,多被归功于他是最能处理好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公众人物之一,但今年66岁的李安,在论坛上坦率地承认自己在台湾是“外城人”、在美国是“外国人”的身份。


在谈到东方文化的敬畏天地、追求意境、有序生存等话题时,李安的思路显然是顺畅而自在的,而对他的不安进行追根溯源
,会赫然发现,西方的思维与价值观与他的东方智慧与文化眼光,在他身上搏斗多年,至今仍然有着不小的冲突。


通透如李安者,在走过生命与创作的盛年之后,还是要面对并无尽头与最终答案的文化选择,这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作为导演,李安用电影建立了一个可供他人观赏、研究的世界镜像,东西方观众通过这个镜像均能找到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元素,作为创作者,他也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了学者与哲人的身份。


只是,在脱离电影、走在现实中时,李安难免也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迷路”——尽管李安说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力变差、对“本质”的把握不像以前那样敏锐,但去除这些客观原因,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饰演一个调和者的角色,恐怕才是真正李安不断产生情绪动荡的深层因素。

设身处地,李安的不安,也是当下不少人群、个体的不安,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与恐惧并存,在依赖技术制造的便利与美好幻觉的同时,又抗拒被技术“统治”,成为科技与智能的傀儡;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甚至成为能否抗疫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前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成果面临着新的打量与审视;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观念,短时间内如堤坝崩溃,一些被认为是常识的事物,忽然充满了不确定感,人在一种强大的环境变化中意识到了自身的渺小……李安的不安可以说出,而普通人的不安,有多少是可以表达,又有多少人可以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

“如果不冒险,我会非常的焦躁不安……”李安用这么一句坦诚的话,说出了他解决问题的方案,冒险的确是李安数十年电影生涯的关键词,他在事业上仍然充满了冒险精神,虽然面临着当下可见的挫败与并不可预知的未来,但李安仍然选择以冒险来抵抗重复与平庸。

李安的方式不见得适合更多人,每个人处理自己不安内心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但在终极目标上,所有人都可以是一致的,拒绝重复与平庸,让生活多些新鲜、希望感,或是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少有的可以让人保持前行的动力。
(点击购买作者文艺随笔集《座无虚席:经典和大师的昼与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