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西泠八家,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2012-01-12 16:13阅读:
西泠八家
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为了得到这方心仪的印章(见下图),我耗时百日,与卖家巧妙周旋并挑战“一旦错过而成终生悔”的巨大心理压力,终于将其收入囊中。遂有幸酿得此文,以飨读者诸君。
西泠八家,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弟倬原来是屠倬
2010年初冬在济南北部一个刚刚开业的古玩城闲逛,初见这枚印章时,我便被它喜庆吉祥的红色和古旧的包浆吸引了。上手后,凭自己玩印章的经验,直觉马上告诉我此印不会低于200年的历史。细看边款:乙丑春四月一日伯葵出此属刻\弟倬;刻法是沿用浙派开山鼻祖丁敬典型的单切。再看印文(见下图):一人师;朱文印有陈曼生篆风。
西泠八家,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此印非名家不能为!惊喜的念头一闪之后,又心生疑惑:这位称“弟”叫“倬”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于是不动声色,向店主请教并询了价格,谁知店主虽对印章说不出道道,但认定是开门好东西,要价不菲。也罢,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再下手也不迟。
研究对我来说自然不是难事。从“伯葵”入手,很快有了结果:查揆(1770—1834又名初揆,字伯葵,号梅史,浙江海宁人。好读书,有大志,受知于阮元,尝称为诂经精舍翘楚。中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至顺天蓟州知州。揆文笔雄秀冠时,每赋一篇,必为杰构;诗出入于查惧行、厉鹗之间,但警动过之,卓然成家。人品高尚,为官清廉,时人称之。著有《笎谷文集》及《菽原堂集》,《清史列传》并行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谓其“为人在通介之间,虽极困穷,耻事干谒,不妄与人交。”
按图索骥,很快就锁定为查揆治印之人:屠倬(见下图)。接着查其资料,果是名家!
西泠八家,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屠倬(1781—1828),字孟昭,号琴邬,晚年号潜园老人,清浙江诸暨人,寄居钱塘(今杭州)。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江苏仪征县知县。在任期间,因当地无桑树,从吴兴购得1.2万株,作《种桑诗》,劝民种植;还买棉花籽给民播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定关税,设官渡,审理大案公正清明,政绩显著。道光元年(1821)擢为江西袁州府知府,不久改九江府,后因病辞归。屠倬从小勤奋刻苦,好学能诗,工诗古文诗格伉爽洒脱,与郭麘、查揆齐名。又旁通书画、金石、篆刻,造诣无不精深。篆、楷、隶、行,都有绝妙之誉。绘画,自言山水笔墨为奚冈所授,画风沉郁秀浑,直追董朱;花卉、兰、竹也别有风致。有《是程堂诗文集》,《清史列传》传世。
印材竟是萧山红
既然是名家为名人治印,绝大多数人的做法就是赶快下手。我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是店主要价过高,即使识货之人也要考虑再三;二是印石的材质没弄明白;三是如果真失之交臂,我也不会后悔,因为实力眼力胆力胜我之辈,自己甘拜下风。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隔三差五去拜访店主,主动示好套近乎,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看印章在不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春节过后,我借给店主拜年的好时机,同时店主也想在新年讨个吉利,两好合一好,我如愿以偿,“赌博”成功。
但印章的材质仍然是个迷。印石硬度较大,质粗不透光,夹杂细小斑点,很难归入四大印石之列。济南毕竟是个北方城市,能精识印石者不多,有说红寿山,有说鸡血石,有说石粉加色素合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这个一知半解之人被搞得一头雾水。
一天我在一个刻印店铺闲逛,正要离开时,猛然瞥见橱柜里整齐陈列着一排排红色的章料,马上联想到自己那枚印章。店主见状,热心给我介绍:这些是萧山红,虽说有点偏硬,但出金石味,关键是价格比较便宜。真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萧山石,又称珍粟红石、萧山红石、西山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山上。该石色泽紫红,金石味足,硬度适宜,刀感好,抛光后神韵端庄、亮泽,色泽和材质独特,为雕刻之上品。资料记载,萧山的珍粟红石,早在元代就被世人所重视。当时的大画家王冕刻印所用的“花乳石”,用的就是萧山珍粟红石。
萧山石形成于7亿年前,为目前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远的石材。但其石质较粗,颜色变化不大,且多为大材,常用来加工巨印。萧山石储量丰富,不名贵,甚至被当地人拿来研磨成颜料。萧山石所有的石材都是一致的纹理和颜色,其独有的红色常被称为'中国红'。
印赠知己查伯葵
嘉庆六年,浙江学政阮元于西湖之阳立诂经精舍,延请名师讲学,开展各类学术文化话动,一时杭州学风大振。屠倬作为诂经精舍的“荐举孝廉方正及古学识拔之士”,从而成为阮之门下士。在这里,他和比他大十多岁的浙西名士查揆、郭麐、陈鸿寿等人讨论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成为终生好友。
嘉庆九年冬,屠倬与查揆一道启程入京。查揆《是程堂集序》:“秋冬之交,仆将索米長安市上,孟昭亦将偕计吏北行。”他们除夕是在扬州渡过的,屠倬有《甲子除夜邗江作二首》诗云:“帆收瓜步萧萧雨,春近芜城惻惻寒。”“薄游远道三千里,守岁他乡第一回。”
我手头的这枚屠倬为查揆所刻的“一人师”闲章,正在北京赴考时所作。屠倬选用红色的萧山红,借表达对查揆情谊的同时,是否暗含想为自己讨一个金榜题名的好彩头呢?
西泠八家,怎舍得屠倬这一家

资料记载,屠倬同时还为查揆刻了一方“查揆字伯葵印”白文印(见上图),他在边款中记云:“余不事篆刻已一年矣,间亦为之,都无可意,以素非工此,且懒为之也。乙丑春,与伯葵兄偕入都,兄就古袭伯之聘,余主同年孙舍人家。旅馆过从,谭谐甚乐。四月一日,同集古玉连环室,伯葵出此属刻,第勉为之,顾亦甚不自慊也。存之以一时都下聚首之乐可耳。弟倬。”
然而此次赴京,屠倬未能金榜题名。嘉庆十年初夏,离京返钱塘。“半年劳馬足,一雨又蝉声。”“菽水幾曾供子职,科名未可博亲欢。”记录了他此时失落的心情。
位列八家世少知
屠倬的篆刻,启蒙于奚冈,后专宗陈曼生。他追摹陈鸿寿潇洒秀逸的风格,虽险劲不及,但苍浑过之;朱文布局灵活,善应变;印款用丁敬之法,有拙朴之味。其存世作品甚少,但艺术境界很高。屠倬无疑是浙派印人中的佼佼者曾名噪一时。
据报料显示,屠倬存世之印章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团云书屋藏印谱》四十七方;还散见于《杭群印辑》、《传朴堂藏印菁华》、《丁丑劫馀印存》、《乐只室印谱》、日本二玄社编的《中国篆刻丛刊》、《明清篆刻流派印谱》等印章数方。屠倬存世印谱大多是他二三十岁左右作品。
“西泠八家”是浙派印人的杰出代表。“西泠八家”之说的广泛传播,当缘于西泠八家印谱的流布。浙派兴于乾隆年间的丁敬,他用特有的细切刀仿刻汉印,神气朴拙古峻,一时印人竞相仿效,蔚成风气。但当时并无“浙派”之说。到嘉庆十三年(1808),也就是屠倬考中进士的那一年,杭州人何元锡、何澍父子首辑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人印为《西泠四家印谱》,于是,丁、蒋、黄、奚成了开创浙派印学的早期代表。当时四人皆已下世,且何氏父子选辑印谱有一原则:只录杭州本地人(当时非钱塘则仁和)的作品,外籍印人,包括丁敬的入室弟子张燕昌,是浙江海盐人;丁敬的热情的崇拜者董洵为浙江绍兴人,他们都未能排入西泠印人之列。后来,西泠四家发展为西泠六家、西泠八家,都是以地道的杭州人为限。在篆刻史上,一般是以《西泠八家印谱》中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称之为“西泠八家”。
屠倬大概也因为是浙江诸暨人,虽然居于钱塘,他的作品也没有收入《西泠八家印谱》;再者,屠倬较早进入仕途,中年以后就很少刻印,年寿又不高,所以在“西泠八家”中的位置也被比他小二三十岁、刻印格又颇与浙派有别的钱松所取代了。
近人光楣于1927年作《三续三十五举》,其十二举云:“有清中叶,西泠八家屈起,力摹前规,秦汉制度重为大振。若丁龙泓之朴拙,蒋山堂之美茂,奚铁生之古趣,黄小松之丰姿,陈秋堂之純粹,陈曼生之潇洒,屠琴邬之秀逸,赵次闲之峻雅,皆登峰造极,迈轶元明,直入汉人堂奥矣。”光楣《三续三十五举》中所列的“西泠八家”,有屠倬而没有钱松,当是民国年间仍在流行的另—种版本,当然,这也是光楣认为更合适一些的说法。
总之,生活于清代乾嘉之际的屠倬,是一位仁政入世留清誉的好官,一位诗书画印无不精绝的“全能型人才。正如林则徐挽联评述:病榻恩来,叹息膏肓难再起潜园人去,留传诗画定千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