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睿道19:信息异质和选择性偏差

2017-01-18 13:55阅读:
本文发表于《投资与理财》2014年第5
/荣令睿
在投资领域,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的企业基本面信息并不能让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充分获得,必然有人获得的信息要多,有人获得的信息要少。但就算投资者获得同样的信息又怎么样呢?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获得后,有的仍可能解释为利多、有的会解释为利空。因为信息并不是直接指导投资决策的,在投资者获得信息到进行决策中间,一般还会有整理、分析、筛选、提取、理解翻译等过程,而这一过程因投资者的不同会有很大不同,最终仍导致信息的异质性,在过于自信的倾向下更容易加剧这种异质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同样的企业重大事件公布后,你选择买入,同时有人愿意卖给你。
有个心理学术语叫选择性偏差(Selectionbias / Representative bias)是指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对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观点,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投资领域,以Tversky1974)和Kahneman197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投资者由于认知容量的局限性,在某一时点上不能处理所有信息;人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认知的对象,使被认知的对象好似从环境中凸显出来。另外,投资者往往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放大,超过其应该占有的比重,而忽略其他部分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易得性偏差的影响
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这个词,但鉴于这个偏差的影响之大,再展开说一下也不为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依赖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过分使用。但这些信息可能对判断是不重要的或不够的,这就是易得性偏差。
为什么那么多投资者沉迷于K线等技术分析:一是因为K线是价格、成交量等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软件自动生成结果,就算演绎出非常复杂的各类线和指标,也是容易得到的,技术分析“专家”就是基于这种容易得到的信息,忽略对市场、对股价有影响的其他重要因素,形成看似复杂的理论。二是现在的投资者往往都有电脑,最先接触的就是行情软件,K线和技术指标也是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直接关系到股价,与盈亏距离最近,一些投资者一旦使用这个,其他的都似乎不重要了。
企业的估值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所处行业、竞争优势、财务指标等,并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复杂并且没有定式的过程。如果简单的以PEPB进行估值,也是一种易得性偏差的影响,公司简单的财务数据是容易获得的,但仅仅基于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估值,就过于简单了,估值哪有那么容易。
2)确认偏差的影响
确认偏误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人们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场的观点,也倾向将模棱两可的事实做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在投资领域,这种问题也非常严重。当你一旦买入了某公司,特别是投入大量心血研究、分析后进行的决策,对该公司就容易产生确认偏误。在后期在关注、收集信息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和相信“利好的信息”,拒绝或者反感“利空的信息” 。更有甚者,在语言上可能会忍不住对持有与自己不一致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公司,任何公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或者揪住缺点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性的看待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对反面的观点应更加警惕,分析其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有多大的危害。保持警惕和开放的态度,在企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从容卖出。
3)“拿锤子的人”的倾向
芒格也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经典:“对于只有锤子的人而言,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钉子。”。并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格栅,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类似或者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才可能更准确、更经得起检验。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提供综合学科方面的教育,我们大部分都是“拿锤子的人”。举例来说,比如一些财务专业的人员进行投资,反而过度使用自己单一的财务能力和知识,而忽略非财务的企业重要因素方面的关注和分析;投入过多的精力研究和确认一些有财务问题的公司,而忽视对优秀公司的成长性的公司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性情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巴菲特将导师格雷厄姆的精华总结为:“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