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川圹高原:与世无争后面的铁血(2)- 石瓮的迷阵

2008-11-14 11:19阅读:
(维护文图版权,未经作者书面许可不得在任何传统与新媒体转载或改编)

川圹高原:与世无争后面的铁血(2)- <wbr>石瓮的迷阵
川圹高原:与世无争后面的铁血(2)- <wbr>石瓮的迷阵

文图/张小路

(二)

我上川圹高原就是奔着那些大石瓮去的,对其他的,比如炸弹和战争苦难,行前所知甚少。关于大石瓮,行前在网上搜出的消息也寥若晨星,只有至简的路线示意图和里程标注,几条线几个圈和几个点,总的印象一片洪荒天地,散落着古怪的石缸,等着你走到那里去迷路。

上世纪30年代有个法国学者发表了关于这些石瓮的文章,因为长期战乱,一直没人能做系统的研究。1998年,联合国和老挝政府合作,开始实施调查、保护、研究计划。第一期计划两年,调查大体分布情况。第二期也是两年,重点选择进入大石瓮聚集地,摸清具体情况,排雷排弹。后面的各期计划才开始做考古研究本身,迄今还没有定论的成果。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雕凿了这些一群一簇的大家伙,它们究竟功用为何,为什么不再用了,虽然说法不少,但都尚无定论。

现在川圹已发现约60个大石瓮聚集地,个体总数有几千个。距离丰沙湾最近的一号址有250个石瓮,最大的3米
高。石瓮聚集地大多数是比较高的地方,比如山梁上,俯瞰着周围的原野和村寨,很威风,很古远,很沉默,很神秘,尤其夕阳西下时分,凉风嗖嗖乍起。我特钟意的是因为旅游业刚刚起步,开放参观的场地除了一座售票亭和简单开辟的土径,以及MAG的残弹清除区标志,完全没有现代人工建筑和旅游商业,没种花,没插彩旗,一切原初,非常贴合念天地之悠悠的情怀。要不要独怆然而涕下,就看各人自己的了。

所有导游都会告诉游客,当地传说里,大石瓮是古时候一支打了胜仗的军队庆功的酒杯,或说是酿酒的坛子。能用这么豪迈的酒具的人,一定是巨人,于是又说巨人族制造了石瓮。神话就这么互相循环推动着生长的。更有一说,石材不是本地出产的,而是来自琅勃拉邦。故事越神奇,就越摄人心魄,越能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这有关材质的一部分,在别的地方的“奇迹”传说里也有,比如马丘比丘那座高山顶的印加古城,两边陡峻山坡挂满了丰厚的梯田,导游眉飞色舞说,梯田土壤来自几十公里外的山谷。旅行中,我偶尔埋伏在旅游团旁边蹭听几句,一向觉得把听见的当作一个开始搜索的线索,那还是很有用的。导游必须善于讲故事,人家要吃饭。他们讲的内容,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来自学术界的研究,关键在于他们摘取编辑这些材料,使之符合自己职业的需要,无可厚非。一个追求学术意义上的真相的人,要是全信导游说的,只能怪他自己了。

尽管大石瓮研究尚无定论,但有些部分已经有了压倒性的意见。在功用上,学者们基本上确认石瓮是丧葬器具,而石瓮集群处是墓场。瓮葬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悠久的历史,近有中国人,远有南美亚马逊的印第安人,和亚平宁半岛的伊特鲁里亚人,都用过瓮葬。但是查尔平原的这些大石瓮,并非用作遗骸或遗骨的最后归宿。学者提出假说,认为它们是二次葬的器具。啥意思呢?

今天,中国南方还存在“开棺捡骨”习俗,就是说逝者的遗体不是一次安葬完毕。前几年我到海南岛的西岸,坐摩的观光,城外路边有许多崭新坟墓,开车的人告诉我,遗体落葬三年后要取出来,再葬一次,才真的落土为安。我问为什么,她也说不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二次葬”这个概念。二次葬往往是复合葬,所谓复合,是指前后葬法不同,比如前面棺葬、洞葬,然后火葬,或反之,先火葬,再把骨灰埋起来。这后一种,倒是现在内地普遍采用之法,烧化后,买个墓地安置骨灰或存放在八宝山,所以说内地汉族的葬俗从过去的一次入土为安转变成了某种复合葬,可见葬俗也随着时代改变。把骨灰撒入大海、天空,也都可算作复合葬。

川圹大石瓮一号址有个竹棚子,展览着一些图片,还有两面墙的说明文字,我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回家好好研读,其中讲述了大石瓮在复合葬中的功用的假说:

人去世后,遗体蜷曲放在石瓮里,待皮肉腐化消失,留下骨架等不容易腐化的部分,被认为是人的精华,再行火葬,然后埋在地下。这个假说,得到大石瓮附近发掘出土物的支持。类似的石瓮在东至越南海岸、西到印度东部地区都有发现,所以学者的假说并非凭空猜想。他们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说,使之确凿成立。这个等遗体皮肉消失后处理骨骼的做法,与中国南方的二次葬相似,区别只是使用的不是棺葬、树葬、洞葬、崖葬,而是瓮葬。如果用的是棺材,叫“开棺捡骨”,这很有名的。那么查尔平原这里就可以叫“开瓮捡骨”。石瓮是反复用的,而且,应该是有社会等级区别的。学者认为,每个墓场内的石瓮也呈现小集群分布,应该是家族和社区的集群。

葬俗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传统,历史学家考察远古人类的进化程度,一个重要指标是如何对待逝者,是否尊崇礼拜祖先。漫长历史进程里,后代祈求祖先荫庇是普遍现象,但又要把逝者和生者有所分隔。这一点在查尔平原大石瓮墓场的选址也有所表现。首先,石瓮群多在地势高的地方,便于祖先关注照看后代。然而,学者发现,墓场和村落之间都有水道隔离,即便现在没水了,也能找到古河溪的痕迹。这就是上面说的分隔。

以上介绍了大石瓮功用的假说,并没说是何人何时制造的。这些还不清楚。学者们认为,大石瓮场地已发现的东西,最早的可溯及4000年以前,但多数东西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后800年期间使用,相当于中国内地的春秋末到唐朝中后期。使用石瓮的是什么民族?他们和现在的本地居民有何关系?为何停用这些石瓮?都还是待解之谜。

回到旅游业的需要上来,要是告诉游客这全是墓地,是瓮葬,肯定败了一些游客的兴。所以,还是说巨人族英雄的大酒杯吧,敞开了想象长风浩荡、琼浆飞溅、歌舞喧腾的狂欢场面。

补充(2008.12.6.)

关于大石瓮,有网友提出问题。我没有下功夫研究大石瓮,也不打算研究,我只是转达了一些学者们的假说。我喜欢追随学者们思路的过程,比对结论更感兴趣。不过我愿意就网友提问的,尝试解释几点。

第一,现在学者们并不确定大石瓮的年代。说在现场发现了最早4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的东西,未必是石瓮本身,而是其他物件,但多数证据似乎表示,大石瓮活跃使用时期是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800年。最大一个待解的问题,看来是制造和使用大石瓮的人和现在的当地居民是什么关系。那批人迁走了吗?还是一部分迁移,一部分和现有民族融合了?还是人没走,但生活习性变了?这些都无定论。定论是需要证据的,现在考古学要求的证据,越来越倚重科技手段去实打实获得。

第二,学者的假说是:石瓮不是遗体或骨灰永久存放处。遗体放在石瓮里,等皮肉腐化消失,只剩骨头等精华,取出来烧了土葬。我读到的资料里,他们说从现场地下发掘出了可做证据的东西,但没细说是什么证据。他们承认证据还不足,所以目前仍是假说。值得指出的是,这类“二次葬”或“三次葬”,在华南和东南亚相当普遍存在,直至今天。

第三,石瓮是有盖子的,我上文中没写。现场发现的盖子数量远远少于石瓮数量,学者们还不能解释这个现象。有无可能盖子好移动,被没觉悟的人搬去垫猪圈了?请公社和大队一级地方政府协助追查,并海关加强守望。

第四,石瓮形状有方有圆,大的三米高,小的一米多。学者的假说是遗体放在较小的瓮里是蜷曲的,他们还给了个理由,说蜷曲是模仿在娘肚子里的姿态。但那些二三米高的石瓮,不知他们做何解释。学者试图从石瓮里取样做化验检测,看看里头究竟遗留了什么,但好像还没得到坚实有力的证据,因为未曾扰动过的石瓮很少,就是说,即便找到了什么,也难以断定是不是后来进去的。别着急,炸弹排完才没几天,研究刚刚开始呢。

(1) (2) (3) (4) (5) (6) (7) (8)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