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国】沉毅哥司马师:手起刀落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

2022-03-31 23:55阅读:
【三国】沉毅哥司马师:手起刀落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东吴帝国的一场宫廷政变,武卫将军孙峻联合吴帝孙亮,组织了一个饭局,把权倾朝野的太傅诸葛恪做了,随即以谋反罪诛了诸葛恪的族。几乎在同一时期,曹魏政权内部也在酝酿一场政变,宫里的几名干部,打算联合魏帝曹芳,组织一场活动,把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司马师给做了,果呢……被司马师以谋反罪诛了族。
公元251年,五月,曹魏帝国太尉王凌谋反未遂,被诛族。六月,参与谋反的楚王曹彪被赐死。曹魏政府将所有曹姓王公,全部押送到邺城,派有关部门监视,不许他们与人交往。
六月二十八日,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太尉。
八月,司马懿去
世。朝中议事者都说,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意思是,伊尹死了之后,他儿子伊陟继续管事儿。于是,魏帝曹芳任命司马懿的长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十一月,有关部门奏请,将太祖庙(曹操庙)中一并接受祭祀的曹魏功臣的牌位,以官爵高低重新排序,太傅司马功高爵尊,应该排在头一个。
十二月,任命光禄勋郑冲为司空。
衣赐履说:此时曹魏的三公是:太尉司马孚,司徒高柔,司空郑冲,都是如假包换的司马家的死党。魏、蜀、吴三家,权臣世袭的,就只有司马家。曹家是怎么对待汉朝的,司马家就怎么对待魏朝;曹家梳理甄别清洗忠于汉朝的臣子,司马家梳理甄别清洗忠于魏朝的臣子,选定拷贝粘贴,属于极致的高仿精品。
司马师生于公元208年,史称其“雅有风采,沉毅多大略”,就这几个字,立即将一个政治高手勾勒出来,我借用“沉毅”二字,称其为沉毅哥。司马师很小就有名声,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何晏说,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意思是,司马师洞察隐微,可以完成天下事功。之前我们详细分析过曹魏朝的浮华案,夏侯玄、何晏都是浮华之徒里的领军人物,因此,当时我判断,司马师也应该在浮华圈儿里占有一席之地。
衣赐履说:司马师年时的记录不多,拢起来大概有这么几条:
第一,智商高,有才华。
第二,性沉稳,特别沉得住气。
第三,有经历,特别是全程参与谋划了高平陵事变,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
第四,善事功,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阴养死士三千而不为人知这是确保高平陵事变成功的一支重要力量。司马师做事之细之严之扎实,妥妥的天花板级别
公元252年,正月,司马师升任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本年,司马师四十五岁,下令百官举贤才,明确少长尊卑,抚恤穷困孤独,清理各种老大难问题。有人提出要更改制度,司马师表示,太祖、高祖、烈祖(三祖)定下的制度,我们必须遵守,除非战争需要,不得妄有改革。
衣赐履说:不得不佩服司马家的人,一边遵守着“三祖”定下的制度,一边按部就班清理忠于曹家的臣子。
十月,东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兴堤安徽省合肥市巢湖东南)修了东西两城,并派兵驻防(详见拙文《霸道哥诸葛恪:从高光到败亡,我仿佛看见了某国大帝的命运
镇东将军诸葛诞时驻寿春,安徽省寿县)向司马师建议说: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重要的军事原则如今,东吴入侵,我们可派王昶进逼江陵湖北省江陵县,毌丘俭进发武昌湖北省鄂州市在长江上游牵制吴军,然后再遴选精锐,袭击东兴两城,等呈国援兵到了,我们已大获全胜。
十一月,魏国政府下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
十二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发兵救援东兴,大破魏军
公元253年,年初,王昶毌丘俭等听说东路军失利,就各自烧了营垒退军魏国朝廷讨论对败军之将的处理意见,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诸葛诞的建议,才导致失败,这是我的过错,与各位将领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将领们都没有受到处罚,但司马师以老弟司马昭是监军为由,削了司马昭新城乡侯的爵位。之后,把诸葛诞和毌丘俭调了个个儿,改任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州政府设安城,河南省正阳县东北),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州政府设寿春,安徽省寿县
同年,雍州州政府设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刺史陈泰,向中央要求,与并州山西省中部)一道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军队尚未集结,雁门山西省代县、新兴山西省忻州市)两个郡,以为要兴师远征,惊惧之下,干脆反叛。司马师再度向朝臣道歉说,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
于是,魏朝大臣对司马师又惭愧又悦服,都想为他出力回报。
衣赐履说:历代史家,比如习凿齿、胡三省等,都对司马师这两场自我批评,给予高度肯定,认为他引咎责躬,服天下之心而固其自身之权。习凿齿更是怒赞说,像司马师这样处理问题,就算失败一百次也终会得胜,何况,不就失败两次吗!我是不敢确定,司马师搞了两次自我批评,就让所有人都服了,但我们必须承认,他至少没让臣僚反感。上一回,我们讲了东吴太傅诸葛恪在合肥新城打了败仗,始终不曾正视问题,决不面对失败,谁提意见修理谁,搞得人心尽失。司马师和诸葛恪这一比较,高下自然立现。
另,其实,司马昭心里是不服的。《三国志·王脩传》裴松之注引王隐《晋书》载,王脩有一个儿子叫王仪,水平很高,说话很直司马昭为安东将军,王仪是他的司马。东关之战失败后,司马昭说,这次失败,究竟是谁的责任。王仪说,责任在于军师。司马昭大怒说,你小子是要把罪过推到老子头上吗!于是,就把王仪杀了。可见,司马昭本来是不想背这个锅的。
公元254年,二月,司马师突然出刀,诛杀了中书令李丰。
这就牵扯到一桩不是谋反的谋反
李丰字安国,是故卫尉李义一说太仆李恢的儿子,从小就聪明,十七八岁时,已经颇有清雅之名,海内人士交口称誉。后来跟着父亲来到许昌,声誉日隆老李同志觉得小李这个势头儿不妙,就勒令他闭门谢客,不与人往来。
明帝曹叡在东宫时,李丰文学。曹叡继位之后,李丰黄门郎。有一次,曹叡接见了一个东吴的降人,就问,你们江东听说过的中国名士有谁?降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曹叡就问左右哪个李安国?左右报告说,就是李丰。曹叡惊讶说,李丰的名字都传到吴越之地了吗?
李丰后来做到骑都尉、给事中。曹叡去世后,李丰做到永宁太仆正始中正始年号为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尚书台上班,经常请病假。当时的规定是,请病假达一百天的,停发工资(当解禄)。李丰这个人很有意思,每次请病假,就请几十天,然后上几天班,再请病假,就这么搞了好几年
衣赐履说:李丰做过永宁太仆,就是太后宫的交通部长,说明李丰和郭太后的关系应该相当近。李丰任侍中、尚书仆射,常年请假,这一段出自《魏略》。这个事儿,如果没有极特殊的理由,应该不实,因为,他的身份、资格,不允许他这么干
曹爽主政后期,司马懿称病跟家呆着,李丰正在尚书仆射任上,他与曹爽、司马懿二人都保持距离,曹爽被灭的时候,没有牵连到他。当时流传几句顺口溜
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意思大约是曹爽权势如日中天,司马懿父子门庭冷清,李丰兄弟鬼得很,外示清净,而内有所图。
李丰的儿子李韬,娶了明帝曹叡的女儿齐长公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班。正好中书令缺,司马师就询问朝臣哪个何适。有人建议用李丰。李丰知道中书令并不是显要官职,但考虑到自己是皇家的姻亲,再加上中书令可以接近皇上,就接受了(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衣赐履说:讲真,中书令是最核心的岗位,李丰竟然不太满意,让人讶异从史书对李丰的记录来看,显示出明显的贬意,可能与其最终被诛杀有关。
李丰作了一个决定:暗杀司马师
于是,李丰联系了两个人,一个是天下闻名的夏侯玄,一个是皇后的老爹张缉。
夏侯玄咱都很熟了,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把曹爽党羽几乎一网打尽,基本上都扣上了浮华之徒的帽子。当时,夏侯玄任征西将军,在长安呆着呢,逃过一劫。
夏侯玄的族叔、讨蜀护军右将军夏侯霸也在长安(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他与夏侯玄的老爹夏侯尚是堂兄弟),曹爽被诛杀之后,夏侯霸恐惧,就叫夏侯玄一起投奔蜀国。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于寇虏乎!我怎么能在寇虏之地苟活呢!于是,夏侯霸出奔蜀国,夏侯玄则回到洛阳,做了大鸿胪,几年之后,转为太常。因为夏侯玄与曹爽的关系亲近,他一直都不得意。
李丰虽然素为司马师所亲待,但心向夏侯玄于是,与皇后的老爹、光禄大夫张缉结交打算共同拥立夏侯玄辅政。掌管中书,儿子李韬又娶了公主,并且,他和张都是冯翊老乡,因此,张缉信任李丰。李的弟弟李翼是兖州刺史,李丰私下让李求入朝,到时带兵入京,共同起事但是,李求朝朝廷(司马师)不许。
公元254年,二月,朝廷将举行拜贵人仪式,李丰打算借此机会行动。到时,天子将亲临正殿前面的平台,各门都有皇帝的亲兵守护,司马师也将参加,等他一到,直接干掉,然后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以张缉为骠骑将军。于是,李秘密会见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说:
你们都是内官,都有不法行为,大将军这个人,非常严格,经常说起这些事儿你们要以张当为诫
铄等人都许诺,一切以李丰马首是瞻。
衣赐履说:黄门监是黄门长官,由太监担任,管理黄门太监,负责呈递奏章。永宁署令管理永宁宫诸事,郭太后居所为永宁宫。冗从仆射统营兵,负责宫禁侍卫,隶属光禄勋。李丰联系的这几个人,可以说在宫里都很重要,诛杀司马师,需要这些人配合。
张当是曹爽时代的太监,与曹爽关系密切。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以张当、曹爽相互勾结打算谋反为由,诛了张当、曹爽等人的族。
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认为自己身处机要,儿子李列侯给事中,还娶了公主,父子贵重,心中不安李丰对李
夏侯名重海内,可负重任,却在大好年华,永无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是曹爽的表弟,与大将军司马师有我看了夏侯玄的信(吾得玄书,深以为忧。这个人,非常有才,非常能干,本来在大郡东莞郡)任职现在却只能在家呆着他们都不得志,你去秘密会见他们,与他们商议对策。
有一次生病,李丰就让李前往探望。李对张
我娶了公主,我和我爹都处机要重地,大将军司马师)当政,对我们并不信任(常恐不见明信,太常(夏侯玄也对自己的处境深以为忧。君侯您虽然贵为皇后的父亲安危可知,这与我家所担心的是一样的,我爹专门让我来与您商议对策。
缉默然良久,说
我们可以说是在同一条船上我又岂可逃脱这是大事,不成功则祸及宗族。
回报李丰。李丰与黄门监苏铄等人秘密商议,苏铄等人说,我们一切都听您的。

这次贵人,各门都有营兵守卫。陛下到了大殿前台,我们就趁机命令营兵诛杀司马师。你们一起,秘密向陛下奏报
铄等人说,如果陛下不听我们的,怎么办?

事有权宜,如果陛下不肯,便先将他稳住,诛杀司马师之后,陛下又怎会怪罪!
铄等人同意
说,这是灭事,你们一定要保密,事成之后,你们都将封、任常侍
密告张缉。让儿子张邈与联系,同谋起事。
又让李告知夏侯玄,夏侯说,一定要计划周详啊。
《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载
司马师听说了李丰的计划,舍人王羕自告奋勇要去把李丰叫来王羕说:
如果李丰没有准备,我去请他,他迫于形势,一定会来,如果他不来,我扽也要把他扽过来。但他如果意识到阴谋已经泄露,纠集一票人,天子登凌云台,台上有三千人的仪仗,鸣鼓会众,如果这样,那我就没办法了。
驾车去请李丰。李没办法,跟着王羕来见司马师。
魏氏春秋》载,司马师痛斥李丰。李丰知道祸事来临,正色说:
你们父子心怀诈诡,打算倾覆社稷,我力量不足,不能将你们铲除掉
司马师大怒,让人用刀猛砸李活活砸死
《夏侯玄传》本传的记载不太一样,说是司马师隐约听说李丰要搞事情,就请李丰来见,李丰不知道司马师已有怀疑,前往相见,被司马师诛杀。
《魏略》又有不同,说李丰做中书令两年,魏帝曹芳经常单独召见李丰密语,谁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司马师认为一定是在议论自己,就把李丰请来询问,李丰不说实话,于是,司马师杀掉李丰。
李丰前后历二朝,从来不为自己家谋取好处,只是靠工资生活而已。儿子李韬虽然娶了公主,但李丰经常约束他不得有所侵取,如得赐钱帛,都送给亲戚。朝廷有时会把宫女赐给大臣,别人都给了子弟,李丰则都送给外甥们李丰死后被抄家,家无余财
衣赐履说:魏略上对李丰的记录,一边是偷奸耍滑,泡病号,胆小如鼠;另一边是大义凛然,清廉自律,家无余积。说的好像不是一个人,呵呵。
夏侯玄被送到廷尉,不肯招供,廷尉亲自审理夏侯玄正色责问钟说,我有什么罪你既然承担此事,你就替我写吧
毓以为,夏侯玄是名士,志节清高,不可屈服,但案子必须尽快判决,就连夜替夏侯玄写了口供,使与所查之事相符,然后流着泪给夏侯玄过目。夏侯玄看过之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后来,夏侯玄被拉到东市斩首,脸不变色,举动如常。
凡牵连本案之人,李丰、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人,都夷三族。只有李韬,赐死狱中,三个儿子,因为是齐长公主所生,免去死罪。亲属都流放到乐浪郡。李丰的弟弟李翼也被朝廷派人收捕、诛杀。
三月,魏国废掉皇后张氏四月,立皇后王氏。王皇后是奉车都尉王夔的女儿。
李丰案宣告结束。
好,我们对比一下诸葛恪和司马师。
这哥儿俩都是在四十来岁成为帝国的主宰,但是,结局完全不同,诸葛恪被诛了族,司马师诛了别人的族。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条:
第一,司马家的基础比诸葛恪要扎实。司马懿在死前,把大量的曹氏忠臣干掉,先是曹爽及其党羽,再是王凌。大批朝臣早已拜在司马家门下。而诸葛恪,以及他老爹诸葛瑾,基本上没有培养自己人。
第二,诸葛恪基本上没有亲历过宫廷斗争。诸葛恪虽然经历了二宫案,但牵涉不深,杀了儿子诸葛绰之后,孙权就恢复了对他的信任。而司马师则不同,不但全程参与了高平陵事变,而且他是整个事变的计划者、组织者、实施者,他的重要性仅次于老爹司马懿。
第三,诸葛恪心理素质有欠缺,无法正确面对失败。之前我们讲过,诸葛恪从小顺风顺水,他的人生就是成功成功再成功。主政帝国之后,打了一场胜仗,就春风得意马蹄疾;吃了一次败仗,就深受打击,迁怒于人,决不认错,与朝臣离心离德。而司马师面对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则举重若轻,揽为己过,化解了朝臣的质疑。
第四,诸葛恪优柔寡断,轻身犯险。孙峻邀请诸葛恪赴宴,已经有人提醒他孙峻可能有动作,他也意识到可能有危险,但犹豫来犹豫去,还是去了,轻易把自己送给不托底的人,主动置身于不可控的境况,岂能不死?你看人家司马师,听说李丰等人有动作,不管三七二十八,抓过来手起刀落,然后再把所有牵连到的人,全部诛族。
从人品上看,诸葛恪当然强过司马师太多,但从政治的角度考量,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我在码这段文字时,脑海中总是不可抑制地跳出一个念头:
李丰等人可能是被诬陷的,他们根本没有密谋暗杀司马师。
我虽然没有实锤证据,但颇有些疑点,摆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史书对李丰的记载十分矛盾,矛盾得不像话。前面讲了不少,这里再举个例子。《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司马懿当初奏请诛杀曹爽,正好碰到李丰,就对李丰讲了情况。李丰听后,竟然吓得差点昏过去,腿酥脚软,没办法站立。这样一个怂货,如何能够主导对司马师的暗杀呢?而且,计划、组织得井井有条?
第二,史书没有记录告密者。一般而言,举报谋反案的人,在史书上都会记上一笔的,例子很多。而李丰案,是谁告发的,一个字都没有。
第三,夏侯玄不承认有罪。《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司马懿死后,有个叫许允的干部对夏侯说,这下子你不用担心啦夏侯玄说,兄弟啊,你真看不清吗?司马懿好歹以通家年少对待我,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才真正容不下我啊!也就是说,夏侯玄早就认为司马师会干掉自己。因此,当夏侯玄被下了大狱之后,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罪,口供都是廷尉钟替他写的,写完之后,流着泪让他过目。实际上,如果夏侯玄真的参与了这次宫廷政变,以其名士风范,是不会不承认的:老子就是想干掉司马师这个大奸贼,怎么啦!为了曹家江山,老子死得其所!廷尉钟之所以流泪,很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夏侯玄是冤枉的。夏侯玄之所以“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主是,他心中无愧。
第四,皇帝并不知情。《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载,魏帝曹芳听说李丰死了,大怒,问李丰是怎么死的。郭太后惊惧,连忙叫人把曹芳叫进去,曹芳才没有继续追问。也就是说曹芳并不知道李丰他们打算暗杀司马师,否则也不必去问李丰的死因了。郭太后之所以惊惧,并不是她知道李丰的计划,而是她知道,司马师要李丰死,李丰不得不死。曹芳如果坚持追问,就连皇帝也做不了了。
第五,檄文佐证。公元255年,文钦、毌丘俭发动兵变,剑指司马师,写了一道檄文,列了司马师十一条罪状,其中第五条是,故中书令李丰等人,认为司马师不守臣节,打算罢退他。司马师于是把李丰请来,当场格杀。李丰是朝中大臣,是帝王心腹,却被擅加酷刑,诛杀而没有罪名,司马师早已存了无君之心!第七条是,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被诛杀,夷其妻子,并及母后……虽然这是讨伐司马师的檄文,但未必一点事实依据都没有,毕竟,檄文是要给魏朝的臣僚看的,如果完全是胡扯,那还不如不写。
那么,如果李丰等人并未打算暗杀司马师,司马师为什么要痛下杀手呢?其实很简单,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然后诬以谋反。司马师也一样,诛杀夏侯玄、李丰等人,然后诬以谋反。
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为司马家夺取天下扫清障碍而已——
凡不服的,一律格杀
我的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经上线喜马拉雅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二维码订阅收听。
【三国】沉毅哥司马师:手起刀落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
欢迎扫描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衣赐履和金大妞”
读品历史,品读美食。
【三国】沉毅哥司马师:手起刀落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