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说曹植之二:入仕从政理想为其人生悲剧元凶

2020-06-03 10:35阅读:



作为儒家设定的士人理想人生模式,并被朱熹吸收为《礼记·大学》“八条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汉代开始已经成为士人立身行事的圭臬准则。但从实践情况看,真正能够圆满践行“修齐治平”四条者微乎其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具体操作上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随着士人文化的兴起和深化,士人“修身”的内涵由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治道德要素逐渐向士人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方面过渡。而士人人格修养中文化艺术才能的增大无形中对“治国平天下”造成某种程度的挤压,使某些士人在把握这个问题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身为在位帝王的李后主和宋徽宗失去江山宝座,未尝不是因为过于执着文学艺术才华所导致;而柳三变奉旨填词,离开仕途,也未尝不是官场文场二者只能选其一的被动选择。而从士人文化的形成演变历史来看,曹植才是最先在这个问题上遇到困惑而难以自拔的文化士人。




世人了解比较多的是曹植才华横溢而又受到兄长排挤而失意的悲剧人生,很少有人提到他对政治仕途的主动热衷和迷恋。翻开《曹植集》,可以明显感觉到,曹植不是
一位置身世外,不问政治的文学才子,而是对政治有着强烈关注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政客。在《曹植集》中,可以看到大量抨击历代帝王政绩行为无道失德的诗歌文章:
汉祚之兴,秦阶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忽灭无遗。(《丹霞蔽日行》)
汉氏乃因,弗求古训,嬴政是遵。王纲帝典,閴尔无闻。末光幽昧,道究运迁。(《文帝诔》)
在《汉二祖优劣论》中,曹植更是直接贬斥汉高祖刘邦为 “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与之相应,在《魏德论》《大魏篇》中,曹植还有很多关于曹魏政权取代汉代天下合理性的专门论述:
故皇父创迹于前,陛下光美于后。盖所谓勋成于彼,位定于此者也。……将参迹于三皇,岂徒论功于大汉。天地位矣,九域清矣。皇化四达,帝猷成矣。明哉元首,股肱贞矣。(《魏德论》)
于是,“汉氏绝业,大魏龙兴,只人尺土,非复汉有”(《毁鄄城故殿令》)似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逻辑必然了。


正是因为对曹魏代汉有着如此正面的肯定和支持,才会激发曹植本人跃跃欲试,粉墨登场,志在继位的冲动激情。而他之所以能有这份政治抱负,则恰恰源自于从他父亲再到整个社会对他超人才华的认可之中得到的充分自信。曹植曾给他亲密的政治合作伙伴,把曹操嗣位之争的胜者赌注押在曹植身上的政客杨修写过一封信,信中列数当时那些一线名流文士的种种不堪,然后则以一副大言不惭,舍我其谁的派头显示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我迷恋心态: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与杨德祖书》)
从王粲,到陈琳、徐干、刘祯、应玚,再到眼前他的政治合作伙伴杨修,都被曹植视为“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的平庸之辈,而能够超越他们的就只有曹植他自己了: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与杨德祖书》)
在曹植眼里,像刘季绪、田巴那样信口开河,随便议论他人的狂妄之徒就如同没有“南威之容”却非要“论淑媛”,没有“龙泉之剑”却要妄谈切割之事一样,属于那种“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儿”的主儿,根本就不值一提;而如今就像能给田巴一点颜色瞧瞧的鲁连明明在世,可人们却视而不见,可算是瞎了眼了——这副怀才不遇的顾影自怜即便真的如此,也未免让人心生厌恶。何况那些根本就没把曹植看在眼里的政治对立面呢!
曹植应该就是怀着这样的充分自信出场参与与兄长曹丕争夺皇位的角逐,而且曾经一度明显居于优势地位。但他自己始料未及的是,文学才华在政治角逐中不但没有成为拿分的优势,相反却恰恰成为葬送自己政治命运的隐患。
曹植曾多次希望用才华作为与曹丕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每每难以奏效。这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够,而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在阴险的政客手里,才华是完全可以随意拿捏,甚至可以让它成为帮你倒忙的劳什子:
魏王尝出征,世子(曹丕)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这就是《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所谓“植既以才见异”。才华不仅没有帮上曹植,相反成了败北的原因。经过这场较量,曹植希望用才华战胜兄长的信心完全被击垮。而离开了才华的自信,他也很难再找到其他与曹丕搏击的利器,只能承认失败,进入给兄长做臣民准备的角色状态了。
不过,已经成为兄长臣民的曹植,并没有因为嗣位竞争失利而彻底放弃入仕从政理想。尽管曹丕即位之后对曹植百般挤压,使曹植数次迁移封地,屡屡减食户邑, “十一年中而三徙都”,但这都没有改变曹植入仕从政的政治理想。直到黄初七年(226)曹丕驾崩去世之后,曹植再次燃起从政激情,写下《求自试表》请求出仕。结果再次碰壁而郁郁而终。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宁稼雨《曹植悲剧人生的解析与启示》,载《文史知识》2020年第五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