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当“莫言热”聚焦“穿燕尾服去领奖”

2012-11-13 16:15阅读:
当“莫言热”聚焦“穿燕尾服去领奖”


齐鲁晚报》报道:“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这消息立刻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于此同时,有记者报道说,书店里莫言小说的销售已经清淡下来,出版社加印莫言著作的机器已经停转。这似乎预示着“莫言热”的聚焦点,镜头推向了莫言登上名耀的巅峰。

当人们凝望着莫言穿着燕尾服的背影,应该说他们的眼神也是挺有意思的。虽然也有网友调侃说,莫言应该穿长袍马褂,手持一束红高粱去领奖,但更多人的眼球里放射出的,恐怕还是对声名荣耀的无限羡慕之情。我认为其情其理,可以理解,也实属可叹。

是的,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确实是当今世界文学梦想里一种殊荣,在作家的名典里,也可以说是一种极致。但是,这种殊荣、这种名耀,应该是附着在文学和作家的品质上的,如果把这种名耀和内在的品质剥
离开来,纯粹变成对于“声名”的崇拜,那意味着什么呢?

打个比方说吧,好比商品的品牌。人们推崇名牌商品,总是既看重名声,也看重质地。如果有谁穿戴名牌衣帽只在乎牌子的耀眼,那他的虚荣心就不敢恭维了。同样,如果莫言小说的成就最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只聚焦为“穿燕尾服登台领奖”的声名荣光,那实在是很可悲的。

当“莫言热”时兴的时候,莫言曾经诚恳地说:“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 许多有识之士也期待国人由此对文学的关注和阅读热情能持续不衰,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把“莫言热”变成对文学的追求热,变成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实际行动。这愿望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现实性的。不过事实上,当癫狂的商业力量裹挟着文学、作家作品都品牌化的情势之下,实现这些良好的愿望至少还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那就是通过莫言的名牌效应吸引读者阅读莫言的作品,渐渐改变读者舌尖上的文学胃口,然后让更多的优秀作家及优秀作品纳读者的视野。现在看来,如果莫言的文学品牌也被剥离为与文学品质无关的“名耀”,如果“莫言热”演变为源于国民劣根的“崇名热”,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现实性也变得朦胧了。

也许指望以莫言一己之力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幻觉。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看来还得有待于很多事情的改变。知名文艺评论家杨乐生先生说,莫言获奖后大部分国人把眼光放在文学之外的事情,这是文化的悲哀。事实上,这种悲哀不仅在于莫言获奖的文学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得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更深层次的是在于文化自身存在的各种自卑、浮躁和虚荣心理。

待到1210日,“莫言穿燕尾服去领奖”是会被新闻聚焦的,但那不只是对莫言这个人的聚焦,更不应该是“莫言热”的最后高潮和结局,我们的目光不妨更纵深和广角一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