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作家要向门罗学习“生活的要义”

2013-10-14 20:00阅读:
中国作家要向门罗学习“生活的要义”




和去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相比,今年人们对艾丽丝•门罗获奖的反映就冷淡多了。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也不至于两三天就过场,特别是文学界。诺贝尔文学奖固然不是文学的标杆,但至少是一面文学的彩旗。如果说去年莫言的获奖把中国文学幻觉现实主义的彩旗插上了世界文学高地,那么,今年的艾丽丝•门罗获奖扬起了一面什么样的彩旗呢?难道不值得中国作家们思索一番吗?


确实,对于这位靓丽于遥远枫叶丛中“当代契科夫”,中国多数作家和读者原来并不熟悉,只是这次获奖后才听到各种绍介和评论。有的说她的获奖是对一位英语文学老作家的“临终关怀”,有的赞赏她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回避态度,有的给她贴上了“家庭主妇”的标签,有的则更看重“对纯粹文学致敬”、“对文学态度的一种致敬”。然而综观所有的评述,我倒觉得门罗获奖最重要的启示,恐怕还是再次证明了一个艺术真谛,那就是文学酿于生活。我觉得中国作家特别要向她学习“生活的要义”。


无论人们对门罗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风格作何观感,但是她的那些艺术精品都是从生活出发的,都是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她的小说都是采撷生活的水珠和树叶,裁剪于炊烟和乡云。她有一部小说直接就名为《亲爱的生活》。门罗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真实,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思,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门罗认为对于作家来说:“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要时刻注意。”,而她的创作实践,可以说是以短篇小说的方式把文学拉回到了生活的现场,回归到了小说和文学艺术的源头。


对于当代中国作家而言,门罗的这种稳定的文学价值观和艺术坚守确实可借以作为我们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总体是可观的,但也毋庸讳言存在严重时弊。当下的中国小说,许多是停留在传统书刊上的概念化、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而流行于市场的也大多是类型化、模式化、随心所欲的“快餐文学”。人们已经好久看不到一部激荡生活浪花的小说、影视剧、甚至听不到一首勾起生活回忆的流行新歌。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许多作家的创作严重脱离生活、甚至是有意回避生活。这不仅关乎作家的文学理念,也关乎作家的创作态度。一些作家虽然把“贴近生活”贴在门楣上,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像门罗那样对生活“满怀兴趣”,更没有像门罗那样“睁大眼睛”、“时刻注意”。老实说,许多由纳税人供养终身的专业作家,实际上是让他们离开了生活的土壤,长年累月关在空中楼阁里苦思冥想。而他们的所谓“体验生活”,更多的只是袖手旁观、蜻蜓点水而已。而靠“码字”赚钱的网络写手们,则更是全靠凭空玄想、杜撰编造。难怪有人说,“作家已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


造成作家的创作脱离生活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复杂,但门罗的“生活要义”至少可以给中国作家在文学追求中以很好的启发,给我们在当下的文学生态中坚守文学的理想提供了一种参照,增进了一份自信,从而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创作和发展动力。
此文在凤凰、搜狐和中国网专家博客、博客中国专栏作家首页推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