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桂花飘香

2019-10-19 06:27阅读:
桂花飘香 丹桂
居住的小区院子里,每个单元门口的绿化带中,都栽种着一棵桂花树。从9月初开始,我就一直在观察着它,等待着桂花飘香的时刻。
今年的中秋来得早,913日就过节了。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因为气温还比较高的缘故,我们并没有在中秋佳节迎来桂花的花香四溢。然后就到了国庆节,眼看着桂花一簇簇的花芽吐蕊,即将绽放出最绚丽的风采时,一场台风吹过,将桂花树上的这些花儿吹得无影无踪。接着又是重阳节,看着桂花树还是老样子,心里不由得感叹,想着今年或许将错过桂花盛开满城香的大美时光了。
就在自己慢慢地放下,不再期盼着的时候,忽然发现,桂花树叶子的腋窝下,一簇簇的桂花正在形成,只用了一两天的时间,就绽放出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来,有浅黄色的、有金黄色的,还有橙色的,一时间,那浓浓的桂花香味,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提醒着人们,金色的秋天终于到来了。
桂花飘香
金桂
桂花树系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近些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上海每年入秋的时间捉摸不定。就像今年,这几天正在讨论哪天才算气象意义上的正式入秋,而桂花的绽放因为和气温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变得与仲秋时节的偏离越来越明显了。如果气候变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那再过一些年,人们讲起“八月桂花遍地香”这句话的时候,或许还要做一番解释了。
据文字记载,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浙江杭州、江苏吴县、湖北咸宁、四川新都、广西桂林——均在此间形成。记得有一年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正好出差到桂林,那满城的、品种丰富的、散发着独特香味的桂花树,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一想到桂林,有关桂花的记忆就会在脑海中重现出来。
千百年来,经由人们的长期栽植、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培育了很多桂花的品种。如果以花的颜色来看,有丹桂、金桂、银桂之分;如果以树叶的形状来看,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如果以花期来看,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桂之分。我们比较常见的桂花树,应该就是八月桂了,其中开出来橙红色花朵的,称之为丹桂;金黄色花朵的,是金桂;浅黄色或者银白色花朵的,则是银桂。
桂花飘香 银桂
每年初春时节,八月桂开始抽发新梢。一般新梢长525厘米,也有长达40厘米或以上者。有人对桂花枝条的长度和开花的状况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枝条长度在50厘米以内者均能形成花芽并易于开花,尤以5-15厘米的枝条着花最多。桂花的花芽多着生在花枝顶节及其附近节位,自顶芽向下6节以外很少着花。八月桂每年通常分两次开放,前后相隔两周左右,具体开放时间要看当年的气候状况,气温、湿度等都会影响其花期。桂花花期物候共可分为10个期:萌动期、圆珠期、顶壳期、铃梗期、香眼期、初花期、盛花初期、盛花期、盛花末期、谢花期。其中,前面两个阶段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大约3个月左右,从花芽明显肥大的圆珠期到谢花期,前后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其中,有观赏价值的最佳观赏期约为5-6天,而能采花利用的最佳采收期只有2-4天。盛开的桂花均有四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都像一个小汤勺,四片花瓣成十字型分布,中间还有几丝花蕊。虽然花都很小,但作为花儿的基本要素是非常齐备的,而且香气极浓,让人流连忘返。
为什么花期如此短暂的桂花,会深得人们的喜爱呢?这是因为它被视为崇高、贞洁、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战国时代,韩、燕互以桂花相赠,表示友好交往。云南傣族欢度泼水节时,用桂枝将水拂到客人身上,表示吉祥。“桂”与“贵”谐音,桂花因此又有了“荣华富贵”的寓意。此外,在过去科举制度的时代,乡试、会试一般都在农历八月间举行,其时正值桂花盛开时节,所以人们便用桂花来赞誉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或“蟾宫折桂”。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还有“桂冠”,本意是桂花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桂花飘香
桂花飘香 桂花
因为深得人们的喜爱,所以也造就了众多与桂花相关的文化。当一个幼儿刚刚懂得用视觉和嗅觉来观察世界的时候,他的长辈就很有可能将他带到正在盛开的桂花树旁,让他亲眼看看这一树金花、银花的美好景致,亲自闻一闻桂花的香味,在幼年的记忆中留下浓重的色彩;当他可以通过味觉来感知世界的时候,各种与桂花相关的食物就开始强化这种记忆,比如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等等;当他可以翻看绘本、缠着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时候,这些长辈们就会不失时机地让孩子沉浸在飘逸着桂花香味的庭院里,指着高高悬挂着的明月,讲述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而毛泽东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当孩子可以拿起画笔随意图画的时候,桂花也是他笔下很有可能出现的创作素材;当孩子可以吟诵古诗词了,那些与桂花相关的诗词就会一个个出现在孩子的课本中,一个个走入孩子的脑海中。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知道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唐代温庭筠在欣闻朋友及第高中时曾发出感慨:“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雾尚飘蓬。”让我们知道在古代桂花就象征着荣誉。李白在《咏桂》诗中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而元代倪瓒在《桂花》诗中写道“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说明桂花在庭院之中的种植已经成了常态。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宋代杨万里的《咏桂》一诗也写到:“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赞美桂花馥郁的香气,不像是人间种的,倒像是传说中月亮上广寒宫的桂树落下的芳香。而宋代诗人洪适的《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则对桂花的香气做了传神的描述:“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桂花的别名“十里香”也因此得名。
呵呵,有关桂花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小文太长了,就此打住。不知道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引发了您有关桂花的一些遐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