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顺应人性的教育·读《教育的100种语言》

2020-01-13 06:54阅读:
——读李镇西《教育的100种语言》一书有感
顺应人性的教育·读《教育的100种语言》
说起丹麦,不管你是否去过这个国度,安徒生童话一定滋养过你的心灵。这个人口只有573万,面积比台湾大一点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强国,现在也是很多思想和创新的源头。我们吃的蓝罐曲奇饼干,喝的嘉士伯啤酒,穿的爱步鞋,玩的乐高积木等,都来自这个国度。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原子结构学说之父尼尔斯·波尔,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者奥斯特,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并测定光速的奥勒·罗默,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的发明者波尔森,发明了光辐射疗法治疗狼疮和天花的尼尔斯·芬森,阐明自然力不灭性原理的路德维格·奥古斯丁·柯丁……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丹麦人说,我们没有矿产,没有石油,我们所有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大脑。他们确实用好了这大脑。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丹麦已经有13个人获奖,足以让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民众感到汗颜。大脑的生长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丹麦的教育有些怎样的特点呢,它在成就丹麦人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因机缘巧合,李镇西老师曾先后两次随幼儿教师培训团造访丹麦,他用镜头和笔
触,记录下自己对丹麦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并汇聚成《教育的100种语言:丹麦教育见闻》一书,给我们打开了了解丹麦教育的一扇窗。
一、丹麦的童话国度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也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在一生中先后创作了168篇童话,其中知名的有《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这些童话至今已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他创作的“海的女儿”也成为丹麦的象征。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童话是给该儿童听的,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你看在我们国家,家长们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购买包括安徒生童话在内的各种童话书籍,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样的活动也就逐渐变淡了。但丹麦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童话蕴含许许多多人类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信息,虽然童话总是以象征性的语言与意象来表达,但却呈现着永恒的心理意义,并以多种方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生活和人生历程。所以,童话不是只对孩子有意义,而是对所有人都有意义。
丹麦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一提到丹麦,人们就立刻联想到“童话的王国”;只要你走进丹麦,就能深切感受到由安徒生所创造的浓郁的童话气息。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丹麦人对童话的理解和认识。安徒生童话让丹麦的人民也变得如童话里的人物一样可爱。去丹麦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人们热情纯朴,礼貌善良,就像童话里的主人公一样。李镇西在书中说:“我接触到的丹麦成年人——包括路上遇到的素不相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个个都很有礼貌,会向你主动微笑、点头、打招呼……而我们的孩子从小被教育有礼貌,可现在的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的冷漠,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的。”
童话故事具有多元化的价值,比如说:打破常规模式,面对不同世界,幻想与创造力,寻找超越自我,以小见大……“理想不灭,人生不败!”的信念,也常常可以从童话中品味的出。这些对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所以安徒生一生致力于童话,以此来启迪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他还经常走进学校,给孩子们将自己撰写的童话故事,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孩子们吻我,孩子们特别喜欢我。我站起来的时候,孩子们都哭了。你们应该在你们的工作中展示你们的爱,不得让孩子们愉快高兴,你们要非常努力。当孩子们离开你的时候都哭了,那你可以在任何幼儿园找到工作。”今天丹麦幼儿教育的许多理念,都是从安徒生小时候经历中认识的人生价值中牵引出来的。
二、丹麦的幼儿教育
李镇西老师第一次访问丹麦是在冬季,在气温为零度、地上还有积雪的幼儿园里,他看到了在室外的婴儿床上睡觉的低龄小宝宝,让他倍感吃惊。在我们这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丹麦的幼儿园则是那样的自然。丹麦的幼儿教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面空气新鲜,能听到鸟叫,这是最适合人类的自然生活,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体验。
幼儿园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而且活动起来时间还比较长,不管什么样的天气,这样的活动从不间断。这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举措。要知道在我们这里,如果下着雨还让孩子在外面活动,家长必定会将教师和园长围堵起来讨说法。在丹麦的家长看来,不论刮风下雨,孩子们都应该在外面玩。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适合的穿着。只要让孩子穿着对了,什么天气下都能外出活动。
丹麦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通常不叫“老师”,因为他们不是教学的,他们也不懂教学,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交往、等等,陪伴孩子们玩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幼儿园的各种设施都经过了仔细的安排和设计,可以确保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不会轻易受伤。偶尔出现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伤的情况,家长也会立即声明这是孩子自己的错,与幼儿园无关。
不同的孩子走进幼儿园,想玩的东西、想玩的方向各不相同,老师(我不知道丹麦的幼儿园工作者是否有专用的称谓,这里还是以“老师”来称呼)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依照自己喜欢的去玩,同时不断揣摩孩子需要什么,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因此,幼儿园不会有提前设置好的课程,不会有单元的教学安排。他们认为:儿童不会为了学习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既然儿童是在玩中长大的,我们就要给儿童创造玩的条件。如果儿童知道如何玩儿了,老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距离,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丹麦的老师还认为:孩子有100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懂孩子,我们作为和孩子的互动者,却把孩子的100种语言的90%都切掉了,这是很可惜的。学校要创设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让他们的每一种语言都有生长的时空。
孩子们除了自己玩之外,也有很多集体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故事创编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也不会预先设定故事的框架和情节,让学生据此来活动,而是给孩子提供好必要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来创设角色、发展故事,在活动过程中生成问题,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引导。这就使得孩子们活动的过程存在着无数种可能,也给了给孩子无限的选择。每一个孩子都对情节的走向有推动作用,每一个人都影响着别人,每个人都受到别人的影响。孩子们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学会了换位思考,逐渐体会社会的运行法则。
当然,幼儿园表面上看是完全自由,其实也有很多规则。丹麦人很守规则,懂得尊重别人,还要为别人着想,因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比如在丹麦的学校,孩子们的户外运动常常就是和慈善募捐相结合的。孩子在跑步中每完成一定历程,家长就会向学校捐赠一定数量的钱,这些钱被学校积攒起来,用于慈善事业。这样的规则,丹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推行,在磨砺孩子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大爱情怀。
三、丹麦的教育制度
丹麦的孩子在学龄前很自由,什么也不用学,初中以下是义务教育,很少考试,小学肯定是没有考试的。因为一旦有考试,所有的焦点都在考试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试上,教育就没有意思了,就失去意义了。学校里偶尔进行的测试,虽然需要学生来完成,但测试结果和学生无关,和老师有关,测试只是供老师发现问题的,帮助老师根据测试中暴露的教学问题而改进教学。我们现在似乎和他们的做法相反,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越来越频繁,与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虽然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能简单照搬,但核心的教育理念应该不会、也不应该有很大的差距。
丹麦规定,学习里每个班级的班额能超过28个人,只要班额突破28个,就得分为两个班。如果班额比较大,比如说超过20个或接近28个,就一定要安排两个老师,一个上课一个辅助。每个班都会安排两个班主任分担学生的教育工作,并以其中的一个班主任为主。为了保持对孩子教育的连续性,一到三年级,四到六年级,七到九年级都不换班主任。也就是说,一个班主任至少会陪伴学生三年。
丹麦教师没有任何自上而下的评比,只有在学校孩子们自己评选自己喜欢的老师。丹麦也没有逐级提升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的工资与经验挂钩,越有经验的教师工资越高。丹麦的教师,在社会群体中收入并不是很高,大约处于中等水平,但丹麦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多人一能够从事教育职业为荣。教师不需要外在的激励,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工作。如果一个老师工作了5年,却感到自己并没有变得更强,他自己就会紧张,会想办法提升自己,会自己参与一些研究项目。
在初三和高一之间,丹麦有一个特别的制度安排,即十年级和青年中学。初三(九年级)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觉得还没有做好上高中的准备,有些孩子还没有找到职业方向,他们就会选择在本校继续读十年级,或者到专门的青年中学去学习一年,待自己想明白之后再上高中。十年级的课程和前面所学的没有太大的差别,会在学生感到薄弱的地方在进一步强化,重点是思想和心态上的调整。青年中学是为特别想挣脱家庭进入社会的孩子提供成长帮助的。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觉得家长什么都不懂,但他进入社会又显得特别稚嫩,青年中学的老师会给他许多帮助。帮助学生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很多种发展方向。比如学生喜欢木工,喜欢花卉等,就开这方面的课程,然后在职业方面去引导学生,看他们将来适合做什么。丹麦人的生活总是那么从容不迫,包括学业也不是匆匆赶路。青年中学是部分初三毕业学生的庇护所,或者说人生驿站,让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生活,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加上老师的引导,不但让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而且对未来的学业方向也有了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丹麦全国有246所青年中学,从青年中学这里出去的学生,80%选择继续读高中,那就是以后要上大学的,还有20%的学生,选择读职业学校。从整体上看,丹麦只有一半的中学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另一半读职业学校。不是因为他们考不上,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兴趣。
四、丹麦的民主文化
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期间,丹麦原本想保持中立状态,通过在海上做粮食贸易发横财,没想到引起英国的不满,促使丹麦倒向了拿破仑这边,成了交战国之一。后来,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安徒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他的很多童话故事也从一方面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丹麦从君主立宪的国家走向民主国家源于民众的觉醒,有三个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教育家格隆维、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安徒生。在他们的民主思想的感召下,丹麦最终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政体的演变,走向了民主主义。丹麦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清廉指数也位居世界首位。在丹麦,幸福来自社会福利,而社会福利又源于民主主义的国家,即主权在民,国家是属于每一个国民的,这个国家的理念就是自由、平等、博爱。这里的博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爱别人,而是互相关爱,彼此共生,是一种你我相融的连带关系。而这种博爱一直贯穿于丹麦从小到大教育的全过程。
丹麦的民主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对女性的充分尊重。丹麦甚至属于女权社会,女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许多男子在家做家务带孩子,而妻子出去从政经商抛头露面的比比皆是。这让我想起了北欧的另一个国家芬兰,前不久他们进行选举,年轻的80后女性成了芬兰的新掌舵人,部长级干部中也是美女如云。比如说对民主文化的深度理解。丹麦人强调民主就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中建立的一种思维模式。他们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说,丹麦的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体罚,遇到孩子出问题时,所采取的是用更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分歧和冲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丹麦的民主基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

《教育的100种语言:丹麦教育见闻》 李镇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9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