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以读为乐·读《阅读的艺术》

2020-06-29 06:51阅读:
——读聂震宁《阅读的艺术》一书有感
以读为乐·读《阅读的艺术》
阅读,是一个常读常新、常说常新的话题。个人的成长和气质提升需要靠阅读,科学的探索和发现发明离不开阅读,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繁荣有赖于阅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更要靠阅读。聂震宁的《阅读的艺术》一书,从出版家、作家的视角给当下的阅读提出的诸多中肯的建议,读来及让人感到亲切,又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阅读的目的
人为什么要阅读?聂震宁认为有四大目的:
一是读以致知。即通过阅读获得新知,不断增强自己的见识。人生有三大欲望:食欲、性欲、求知欲,前两者是生理层面的,后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精神层面方面,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求知。
清代得涨潮是一位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有很深哲学思考的学者,他揭示了人的认知的三个层次规律:一个是新鲜的发现,一个是全面的关照,一个是快乐的把握。具到一本书的阅读上,就表现为三种不同的阅读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过,知道了一些自己原先不知道的知识,这属于普通阅读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了然于心,就是能清晰地讲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能做一番归纳整理,第三个层次即融会贯
通,能够将这本书放在相应的学术领域、自己所擅长的知识视野中加以把握和理解,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阅读的时候就要在文本的内容意境上多加体会、在学理逻辑上多下功夫、在思维辨析上多多理解,这样所读之书才能进到自己的思维学识中间。
二是读以致用。这是读书十分重要的目的。我国历来主张学以致用,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的就是读书做学问和做事做官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十多年漫长的学习和读书生涯,最能体现读以致用的目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家都普遍感觉到在学校里所学的那点知识不足以让自己在社会工作中站稳脚跟,纷纷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所凸显的也是读以致用。
聂震宁先生认为读以致用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说成长性阅读、职业性阅读、精英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等,分别对应着自己的求学阶段、走上工作岗位阶段、成为领域的行家里手阶段、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阶段所需要进行的阅读。虽然知识视野在不断扩展,专业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刻,但阅读的实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阅读始终是促进自己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读以修为。这一直是社会化阅读的核心主张,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陶冶人、塑造人。这看上去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其实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说在出行的路途之中,你是旁若无人的高声喧哗、肆无忌惮地玩自己的游戏,还是注重社会公德,安安静静地读一会书,体现的就是一个人修养和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句中的“诗书”一词即为学问,大意是指一个人有了学问,其气质自然提升。其实在古人那里,诗书不仅是指学问,也包含文学修养,特别是诗词歌赋修养等内容,概指所有的文化修养。读书的修为直接影响着家风的建设,“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强调积善余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读书。同样,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从是否养成阅读习惯上也能看出高下。
四是读以致乐。这是决定一个人坚持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读书要能养成习惯,最关键的是感兴趣,有内在的驱动力,所有靠外界的力量来推动的事情,效果都不可能好,也不可能持久。
我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一篇读后感,一直坚持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问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我自己一点都没有觉得为难,因为我在其中得到很多的乐趣。比如说,每当我在工作中面临难题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一本书在等着我;比如说因为阅读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认识了不少国内外的名家,让我内心充满喜悦;比如说因为读书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共同阅读、互相鼓励……这样的乐趣让我沉醉于阅读之中,快乐自在。
二、阅读的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两个比较明显的阅读类型:实用性阅读和休闲性阅读。实用性阅读的传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发展的动力,休闲性阅读的传统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两者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
实用性的阅读,是于自己的成长、工作和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来开展的阅读。而休闲性的阅读,则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直接的关系。人的休闲时间不仅会发生物质消费,还蕴含着大量的精神需求。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人在精神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休闲时间做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来看看历代的大家名人是如何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德国诗人席勒则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有游戏时,他才是人。你看,它把游戏这种独特的休闲活动与“完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胡适对闲暇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要考察三件事: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二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第三就是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从阅读的速度上来看,又可以分为快阅读和慢阅读两种类型。有的人一年能读上百本的书籍,如果没有飞快的阅读速度是难以想象的。也有的人认为阅读不能追求速度,要关注文本的内在意蕴,寻找其内在的价值。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托马斯教授早些年就提出“慢阅读”概念,主张细细阅读一本好书,反对一目十行,他严厉批评学校鼓励学生开展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的竞赛,认为这是对阅读价值的破坏。这就像我们外出旅游,坐在快速奔走的车里看风景,与漫步于名胜古迹之处仔细品味,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就如看风景,就像品尝美食,就如山区品茗,就像林中散步,匆匆忙忙有何好处?只有慢阅读方能换回阅读的愉悦,从高品质的文字中找寻乐趣和意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与整体性阅读、浅阅读与深阅读又成了当下比较热的阅读话题。其实在每个人的阅读历程中,这两类阅读始终是共存的,看一篇杂志上的文章或者微信中的推文,常常就是碎片化的、肤浅的阅读;认真研读一本著作,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性阅读、深度阅读。阅读一直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相比较之下,数字化阅读还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便捷:包括查阅资料的便捷、检索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存储文件的便捷,等等。没有必要谈虎色变,全面否定。
人类认识世界有四个层次: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传统阅读在这四个层次上都能基本上完美地加以实现,而数字阅读在前两个层次上显然更有优势。在呼吁人们多读书,读完整的书,读人类的经典,不断提升阅读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传统阅读显然更具有优势。
所谓深阅读,是指具有深度的、产生深刻理解的阅读,往往与整体性阅读具有相同的内在含义。人类的阅读永远处于浅阅读和深阅读,快阅读和慢阅读,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这么一个矛盾状态和转换过程当中。但深阅读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如果没有深阅读,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思想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衰落下去。
三、关于全民阅读
据历史记载,人类社会已知最早的公共阅读始于古希腊,在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公共图书馆——亚述图书馆。那时的亚述图书馆人声鼎沸,在那里读书的人大多是诵读,默读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彼此之间并不觉得互相干扰。
我国的公立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1902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推动下,发布诏告,要求各大学堂设立图书馆。1905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其后各省也逐渐成立图书馆。可以说,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是我国国民阅读一件划时代的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用50年的时间开展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先后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使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6.72%,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为21世纪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最重要的国民文化素养的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层面全力推进全民阅读,就是得益于此前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主体上看,全民阅读属于休闲性阅读。它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标而开展的阅读,是为了倡导一种生活方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健康有趣地生活,为了个人的兴趣和修为而阅读,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生活,因为活着而阅读。
这支一种阅读的境界,一种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境界,一种享受阅读乐趣的境界。能够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能保护知识产权。
要让全民阅读的愿景得以实现,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学校和学生。作为有组织的教育机构,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来推动学生的阅读,虽然学生的阅读并非全民阅读的全部,但这一群体的阅读不良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民阅读的整体水准。
青少年阅读的关键是提升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质的关键是多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积淀,阅读经典作品是提升阅读品质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阅读的核心是养成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是一个人阅读力的基石,一时的习惯影响着一时阅读的成效,终身的阅读习惯影响着一生阅读的效果。在9-12岁这个被阅读学专家认为最容易养成阅读习惯的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一本具有相当文化含量的书籍产生兴趣,是他此生与书结下的最重要的缘分,会影响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既要用心,有要持之以恒。知识的“知”放到智慧的“智”里,它的底下加了一个“日”字,这就是说,知识要成为一个人每天都交集在一起的东西,就能成为一个人的“智”。“慧”字从心,慧声,说的是聪明才干来自心,启示我们要用心来对待知识,用心来融汇事物。每日用心、坚持不懈,就会出智慧。

《阅读的艺术》 聂震宁/ 作家出版社 2020.0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